劉憶如:少數台商受惠,簽服貿協議對台產業、就業 傷害太大
少數台商受惠 多數基層受害
劉憶如日前在臉書貼文指出,服貿協議「對台灣許多產業、就業,
衝擊傷害都太大,不是一句『自由貿易』可以說得過去的!」
ECFA都簽3年了,與其他國家的FTA卻一個都沒簽,
只有現在又跟中國簽了服貿協議,「我覺得滿擔心的」。
國際化是潮流也是「兩面刃」,有些人受傷害、有些人得到好處,
因此,必須同時考慮哪些人受傷害?得到的好處能不能轉而補償給受傷害的人?
現在的情況是,「少數但聲音大的人,往往順了這些人的意;
多數但不容易集中發聲的人,卻常常變成犧牲品」,
這次就是少數台商受惠,多數基層服務業從業人員受傷害。
「經濟部說服貿協議有拿也有給,問題是拿的人跟給的人是不同群!」
劉憶如說,服貿協議對台商去中國佈局有好處,但受衝擊的是比較弱勢、
留在台灣的族群,這些人受到的傷害要怎麼彌補?目前沒有看到這方面的規劃,
政府說編列952億元,當初ECFA也規劃900多億元要輔導受損產業,
但輔導成效大家都不知道,現在又講952億元,不能只談數據,而沒有提出具體輔導策略。
她指出,大多數國家對農業或服務業的開放都放在比較後端,
因為從事農業及服務業者有些比較弱勢,「到底犧牲掉什麼或犧牲了誰才是關鍵」,
例如這幾年開放中國觀光客後,至少對觀光產業還不錯,
但此次開放中資來台投資及從事觀光相關行業,
就讓人擔心他們會從攬客、旅館到餐廳等都整合成「一條龍」,對在台灣從事相關行業的小企業及小商店造成很大的衝擊。
台灣一些服務業都還有競爭力,例如餐飲業等,應該讓競爭力維持更久,不用急著開放。兩岸使用同樣的語言,如果現在就開放,他們把「know how」學了,競爭力跟威脅性就很大,像我們這幾年來很多農業技術還沒保護好就被拿走了,加上兩岸產業規模懸殊、財力也不同,這些問題都要考慮。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