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幫財團發聲??佩服佩服..
劉憶如表示,台灣金融業沒有「大到不能倒」的問題,反而是所有金融機構都有不夠大的隱憂,銀行之間的整併利於金融產業發展,只是不宜是政府出面來「配對」,而二次金改就有這問題,讓社會感覺到這是黑箱作業。
台新銀與彰銀是2008年二次金改留下來的問題,至今仍無法善了,劉憶如提高分貝說,財政部表示要捍衛公股股東權益,彰銀有很多小股東,要保護小股東權益,「難道台新金沒有股東,也沒有小股東嗎?」
被問及為何不在任內推動公股銀行整併?劉憶如表示,其實擔任財政部長當時就有這個想法,本想等證所稅結束後在來推動,「但是我做的太短了。」
劉憶如說,社會對台新銀、彰銀合併普遍有「圖利財團」的眼光,但真正問題在於公股釋股的遊戲規則不清楚,若遊戲規則公開透明,就不需要以特別的眼光來看。
中研院院士胡勝正也說,金融業要到海外競爭,「一定要有champion(冠軍)」,應該還是要推動金融業整併,但限於「公私併」或「私私併」,公公併很容易變成另一個恐龍。
如中興銀 中華銀 慶豐銀 東企 花企 高企 ...
地方信用合作社...
當時省屬三商銀之首 彰銀 逾放8%時 也是所有官股 最不看好
-------------------------------
七大行庫勤打呆帳 逾放減240億
2002/07/13
台灣銀行等七大行庫6月底逾放統計出爐,由於部分銀行大舉打銷呆帳,合計七家行庫當月逾放金額一口氣減少240億元,尤其是彰化與第一銀行,逾放比率並分別降低1.54與1.36個百分點,成績可觀。 繼華南銀行5月份大舉轉銷呆帳後,彰化銀行6月也大幅打銷217.3億元,逾放比由9.39% 降至7.85%,大幅降低1.54個百分點;第一銀行打呆帳也不落人後,6月底的逾放比已壓低至6.94%,較5月減少1.36個百分點。 由於各行庫勤打呆帳,七行庫的逾放總額已降至6月底的4,708億元,較5月底減少240億元。其中,一銀的逾放比已壓至7%以下,彰銀則掉到8%以下;5 份先行轉銷的華銀,6月新增的逾期放款也在控制範圍,逾放比再降0.01個百分點為4.13%,成果斐然。 七大行庫是指台灣銀行、土地銀行、合作金庫、第一銀行、華南銀行、彰化銀行及台灣企銀。其中,台灣企銀6月底的逾放數字仍持續升高,除逾放金額續增 31億元為865億元外,逾放比攀升0.19個百分點為 12.32%。 但台企銀7月初已賣斷61億元的不良資產予台灣金聯資產管理公司,加上自行轉銷的部分,預計7月底的逾放比應可獲改善。 七大行庫中逾放總金額最多的土地銀行,6月底雖減少11億元的逾期放款,但逾放比仍上升 0.07個百分點為0.97%。合作金庫逾放金額增加4億元,逾放比也微幅上升0.13個百分點為7.47%。 銀行高層主管表示,由於主管機關指示銀行趕在半年報前加緊轉銷呆帳,因此各銀行6月份都盡力配合轉銷,但除了逾放比數字之外,銀行還要小心控制資本適足率保持在8%以上。 以第一銀行為例,由於280億元的次順位債券額度已用罄,未來一銀必須小心控制風險性資產,包括新台幣及外幣的放款總額,目前一銀130億元的次順位債券交割後,粗估的資本適足率約為8.2%,一銀副總經理兼發言人張義雄表示,0.2個百分點的距離應可讓一銀的資本結構維持在安全範圍內。
俊志e wrote:
為什麼不可以 公公配 私私合...(恕刪)
主要是 政府的銀行版圖太大
怕經營不善時 無法以倒閉解決
公公配
台銀+中信局-->台銀
農銀+合庫-->合庫銀
中國商銀+交銀+中興票-->兆豐銀
私私合
台新+大安銀-->台新銀
中信銀+萬通銀--->中信銀
建華銀+北企-->永豐銀
誠泰銀+新光銀-->新光銀
公私配
北市銀+富邦銀-->台北富邦銀
世華銀+匯通銀+中聯信託-->國泰世華銀
復華銀+亞太銀-->元大銀
公私配 困境
開發金 ---- 好像 公股縮手了
台新金+彰銀
被外資收走
華僑銀 --> 花旗
竹商銀 --> 渣打銀
泛亞銀 --> 星展
被政府接管轉賣
中華銀 賣給 匯豐
中興銀 賣給 聯邦銀
慶豐銀 賣給 元大銀
高企 賣給 玉山銀
花企 賣給 中信銀
地方信用.農會 好像都是 中信跟台新收走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