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爾被收購下市,請問各位大大如何看待 PC 產業?
yangnan wrote:
戴爾被收...(恕刪)
今天股市封關後比較有時間,來野人獻曝一下跟大家討論這個話題 :)
PC產業的狀況跟這個交易不能說沒關係,但其實不是重點
台灣的媒體對management buy-out(MBO)這種交易不了解,不少把它直接解讀成Dell玩不下去,要退出PC市場。Dell是有可能淡出consumer PC市場,但這樣的轉型它已經作很久了,把這個deal跟PC產業的競爭態勢硬扯在一起有點牛頭不對馬尾。
基本上會作MBO(通常是以leverage buy-out, LBO的方式),大多是由於股價被過份低估(至少買的人這麼認為),買方覺得既然市場不識貨,乾脆買下來自己賺。會做MBO的公司通常有幾個特點:(1)現金滿手,公司淨現金部位佔市值有一定比例;(2)產業成熟、公司獲利穩定,而且通常是不斷有正現金流量進來的公司;(3)原管理階層(and/or大股東)已經有相當的持股。
基本的邏輯是這樣 - 公司市值被低估、又抱一堆現金、獲利現金流又穩定,大股東我本來只有少數股權,那不如聯合財務投資人出資,同時再找銀行借錢(反正利率低),一起把公司買下來。收購之後拿這公司手上的多餘現金先還掉一些借款,剩下的借款多半靠著這公司的現金流大概幾年就可以還完(或還掉好一部份)。
如果我能清理一下公司,把賠錢貨賣掉、值錢但跟core business沒有關係的東西清掉換現金,這個回收期還會縮短。另外,既然公司都被我買下來了,那何必繼續上市每季接受華爾街的冷嘲熱諷,乾脆就直接下市,一來省去維持掛牌的成本、二來我不用每季擔心獲利不如市場預期,可以把資源拿去作一些中長期、對公司真正有幫助的規劃而非汲汲營營地努力維持短期的表現。
你問這時候公司跟我收購前有什麼不一樣?
可能沒什麼不同,它還是叫Dell,一樣每年賺二三十億美金,可能帳上現金少了些。但收購前我Michael Dell只有14%股權,現在我可能有六成股權(拿六成股利),而且完全掌控公司。
喔,這多半還不是最後結局。通常若干年後我可能會再把公司整理一下重新上市,再大賺一次上市的錢。你說這樣都被大股東賺走了,對小股東不公平? 但當初資本市場就只願意給這公司這麼多的市值,對大股東來說何嘗公平? 對大股東來說,既然市場不識貨,那我就低買收購(可能以後再高賣),我自己玩總可以了吧?
你問台灣有沒有這樣的例子? 失敗的不少,日月光、國巨是兩個近期比較有名的例子,至於它們被台灣大有為政府擋下來的事合不合理那是又另外一大段故事,暫且不談。成功的也有,最近一次像我上述那樣從頭走到尾的,致伸(4915TT)算是個不錯的例子,回到討論的主題,你說致伸被收購下市就代表它不玩了嗎? 當然沒有,不玩它怎麼還為了收購借來的債務、怎麼幫大股東賺錢、怎麼重新上市?
結論是:台灣媒體說的看看就好...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