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透過匯率利率手段等效降低人力成本 -> 這是大家都看的到的客觀事實
所以 企業主嚷嚷著說人力成本太高 -> 顯然不合理
就是因為知道台灣企業已經得到政府的相助 所以才不屑慣老闆還在喊人力成本太高
如果央行沒有壓低匯率的政策 反而不太好一味說他們是慣老闆
台灣基本上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而且並沒有生產甚麼原物料
說升值會導致企業競爭力下滑,就數字而言是沒錯的
我們假設HTC賣給美國一支手機是USD500好了
他的成本大致上可以看成兩種
1.硬體成本:我們可以簡單分成原物料+跟外國晶片大廠(Qualcomm)購買的晶片
2.人事成本:血汗台灣奴工領的薪水
3.生產成本:生產設備,能源耗損
再進一步分析下去的話你會發現
HTC手機大部分的硬體/生產成本都是用外幣計價的,或者是說泛外幣計價,
你可以把它們都當作是從國外輸入進來的貨品,即便是用台電的電, 所用的
發電原料也是採購自國外
這部分即使台幣升值,相對他們購買的成本也會降低,其結果是不變的
真正用大宗新台幣計價,如果台幣升值會提升的成本,其實就是你我的薪水
用簡單的計算式來說: A + B = C
C假設是HTC賣出去的手機售價
A是透過各種方式從國外輸入採用外幣計價的成本
B則是透過各種方式從國內購買包含人力的成本
有沒有發現到一個有趣的事實?
就算台幣升值了,A的成本因為用外幣計價,基本上是不變的
所有會提高的成本,其實就是各位鄉民最愛講的兩件事情
1.人力成本,因為台幣升值了,所有的鄉民等於變相加薪,這部分的成本提高了
2.內需供應品,因為台幣升值了,這些東西也變貴了,可是這些廠商卻賺錢了
匯率的升降當然各有其好處,不可一概而論
當然壓低成本對出口企業來說一定是好的,也會提高產品競爭力
但是我覺得最邏輯錯亂的是,當企業主嚷嚷著說人力成本太高導致競爭力下滑時
鄉民無不群起而攻之
但是央行透過匯率利率手段把你我的購買力直接壓下來,等於直接降低你我的薪水時
鄉民卻大力鼓掌說8A幹得好
世界上最精神錯亂的事情莫過於此...
popoz1857 wrote:
央行透過匯率利率手段...(恕刪)
1. 要把眼界只放在單看匯率對人力成本這麼細的狹小觀點, 再放大到批評央行的謬論也不足為奇
2. 把央行趨貶是為了賺2兆多台幣更是指鹿為馬的說法
1.請麻煩看一下匯率對財報的影響, 當公司不賺錢, 或賺少錢, 甚至虧損, 你覺得會發生甚麼事, 要不想辦法賺更多錢, 要不想辦法降低成本
其一, 賺更多錢的方法是甚麼? 提升技術賺更多盈餘或是擴大營業額賣更多產品, 首先匯率上升降低國際競爭力, 想賣更多產品是不可能的, 不然現在日本公司不會還持續受困於日幣升值, 而提升技術賺更多盈餘, 這是更長線的做法, 但關乎政府政策協助與老闆們的眼光, 台灣主要的出口廠商到目前還找不到路
其二, 降低成本, 公司要營運, 產品還是得繼續做, 那生產成本自然不易下降, 當然台幣升值會降低生產成本, 但財報整體上已是少賺錢甚至沒賺錢, 可見, 生產成本的下降不足以彌補少賺或虧錢的部分, 那只能降低人力成本了, 所以要不裁員, 要不無薪假, 要不減薪, 不然就大家一起承擔虧損少發股利, 更嚴重的就是遷廠去對出口商有利的國家, 連給台灣人民就業的機會都沒有
目前台灣廠商都是走"降低成本這條路", 所以所謂匯率貶值會吃掉員工薪資的說法是單方面的說法, 沒考慮到匯率升值下, 廠商在人力成本上的消減,一樣會造成整體員工薪資的下降, 換句話說, 如果把眼界從單一員工薪資放大到台灣整體獲利上, 呈現出的事實是, 匯率走升下, 賺到台灣裡面的新台幣會變少, 大家原本該分到的錢也會變少, 更不用說稅收減少的部分
我知道一定會有人說大家拿的錢少了, 但人民購買力上升這論點, 那我要說趨貶, 出口廠商獲利, 進入台灣的錢變多, 但匯率低購買力下降, 與轉升, 出口廠商減少獲利, 進入台灣的錢變少, 購買力上升, 如果你是央行總裁該怎麼選, 是我當然是選趨貶啊! 這跟大家寧願通膨不敢通縮是一樣的道理, 廠商持續獲利才會增加投資擴大規模, 政府稅收也會增加, 如果廠商持續沒有獲利, 你覺得廠商會出走還是乾脆收起來? 如果整體出口因匯率升值下持續限縮經濟規模, 而國內又無可接替的產業彌補缺口下, 那央行應該怎麼做?
從過去歷史上請先去查過去台幣一路升到25發生甚麼事, 再來討論現今的央行政策, 再轉到現在進行式是, 美國逼人民幣升值, 中國不願意, 日本企業這一兩年受日幣升值所苦, 不是獲利劇減就是嚴重虧損, 德國受利於歐元貶值, 巴西, 韓國等新興經濟體都持續維持弱勢匯率, 如果ptt這些論點是對的, 那這些國家是傻了嗎?
2. 容後再論
首先我要說的是, 央行手上有12兆台幣的資產, 但14年來賺2兆多, 這績效真的不怎麼樣, 這算是以賺錢為目的嗎? 如果是, 那彭總裁的操盤手法還真拙劣, 或許有人信, 但我是一點都不相信, 一個歷經網路泡沫, 亞洲金融風暴下能持續維持國內金融穩定的人, 如果真以賺錢為目的, 不可能只有這樣的能耐
再來論央行為什麼能賺到錢這件事, 我要引用網友"愛斯基摩豬大大"的論點
=====以下為愛斯基摩豬大大的論點=====
這十幾年來 , 央行會有大量盈餘的主因是台灣的利率跟美國的利率利差造成的
因為台灣央行主要的收入主要是來自美國國庫券的利息收入
批評央行的人不外乎兩種觀點
1 . 利率過低
2 . 台幣升值太少
但中央銀行的主要任務是穩定金融環境跟控制物價穩定
其次才是促進經濟發展
如果中央銀行在該升息時卻不升息跟刻意壓低匯率
那麼必然導致一種結果
那就是失控的通貨膨脹
(就像現在的中國大陸一樣 , 該升息不升息 , 改升存準率 , 該讓人民幣大幅升值卻升值過慢)
但從 1998 年以來
台灣從來沒有哪一年出現過失控的通貨膨脹率
(2008 年上半年時稍微偏高 , 是國際原物料因素)
台灣這十幾年來利率跟台幣升值幅度不大的原因
主要是台灣人自有的資金不願在台灣進行實業投資
不是到大陸去投資工廠
不然就是投入去炒作房地產
再不然就是外逃到國外去追逐更高的利益
雖然這十二年來
有大量的外資匯入
但這些外資主要都是停留投資在股市
而非直接且大量的投資台灣本地的產業
然而這些投入股市的資金
最終並沒有被導引去進行台灣本地大量的投資實際的產業
不是又被拿去大陸投資工廠
就又是被拿去投入房地產
台灣的工資十幾年來跟物價一樣都漲不太動
就是台灣實業投資低落的明證
這種情況下
請問央行是要把利息升到多高 ?
國內實業投資不振 , 利息都升不高了 , 再把匯率大幅拉高到出口產業都失去競爭力的程度
最後只是會導致通縮的下場
=====至此======================================
這邊結論就如同我所說的, 硬升值下, 出口產業經濟規模縮減, 在沒有新興產業彌補缺口來提振國內實業投資下, 就是通縮的下場, 廣島協議後的日本是最好的借鏡
另外對於為何台灣的利率跟美國的利率利差造成央行賺錢的盈餘, 愛斯基摩豬大大也有提出論點如下
=====以下為愛斯基摩豬大大的論點=====
央行主要獲利來源 , 所謂的利差
是指央行把外匯存底購買美國國庫券得到的收益率
扣除央行發行定存單回沖新台幣的定存單利率
所產生的差異
現在台灣就是超額儲蓄太多 , 銀行手上爛頭存太多 , 貸款需求不振
銀行寧願把手上多餘的爛頭寸 , 拿去搶央行發行的定存單 , 導致央行發行的定存單利率幾乎全世界最低
如果現在台灣的經濟蓬勃發展 , 內需強大 , 游資過多 , 景氣過熱 , 需要進行適度升息的時候
那麼利差自然就會縮小 , 屆時央行的獲利就不會那麼多了
從 1998 年之後 , 央行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的利差收益可以收 , 是台灣經濟畸形發展下的 " 結果 "
是製造業大量出走 , 內需服務業發展無法接續 , 所造成的 " 結果 "
=====至此======================================
也就是說, 那些說央行趨貶是為了賺錢的論點是倒果為因的說法, 央行賺錢來自台灣經濟畸形發展下的"結果", 而不是匯率趨貶的"原因"
央行總裁彭淮南說過:"聯合國、世界銀行及國內外學者研究報告均指出「是貿易條件影響匯率」,而「不是匯率影響貿易條件」"
台灣的貿易條件就是這樣, 全球有類似貿易條件的國家無不是以弱勢匯率為主, 被迫逆行的日本也是明確示範升值造成的影響, 除非掌管產業結構的的經濟部, 經建會對台灣做大規模體質的轉變, 去改變貿易條件, 不然這過程也難以改變
ryanku918 wrote:
能提供網址嗎? 我沒...(恕刪)
http://disp.cc/b/Gossiping
尋找標題為XXXXXXXXXX2.67兆~
這是簡易版~免帳號
用實際板的更多討論留言~
而且有guest 不需要帳號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