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有博士說, 只有博士才懂研發, 其他不會做研發



幾個月前有人 (phd, I guess) 說了這麼沒水準的一句話.

今日新聞:
美博士科學家成失業重災區 歐巴馬力谷科研培訓 被指下錯藥

Jobs 五十項美國專利, 幫全世界解決了不少失業問題 (當然也創造了不少)
他, 高中學歷 (榮譽的不算)


你以為找不到工作的博士, 聯自己生涯都無法規劃得好的博士,

懂得什麼叫做研發? 研究發展是為了做產品, 不是要寫論文.
2012-07-09 8:56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博士 研發
yamazaki1990 wrote:
幾個月前有人 (phd, I guess) 說了這麼沒水準的一句話.

今日新聞:
美博士科學家成失業重災區 歐巴馬力谷科研培訓 被指下錯藥

Jobs 五十項美國專利, 幫全世界解決了不少失業問題 (當然也創造了不少)
他, 高中學歷 (榮譽的不算)


你以為找不到工作的博士, 聯自己生涯都無法規劃得好的博士,

懂得什麼叫做研發? 研究發展是為了做產品, 不是要寫論文...(恕刪)


人的成功或失敗
不是單單幾個因素可以決定的
就算這個博士真的失業無法找到工做好了
也跟他的研究能力不見得有直接關係

不過我不否認有些博士研究水準真的低落
但是,不是水準低落的博是註定失業
也不是研究做得好就註定有好工作

另外,從您列出的新聞,我也無法看出與"不是博士就不會做研發"這個命題的邏輯
還請指教




KCLin0423 wrote:
人的成功或失敗不是單...(恕刪)


我的推論邏輯:

"自己生涯都無法規劃得好的博士,懂得什麼叫做研發?"

如果現在 看不出 5 ~ 7 年後, 未來產業面的需求, 無法做好自己的生涯規劃, 把自己都搞失業了,

請問你要如何讓人相信你的"研發" 能力具有商機?

台灣很多學生都是老師叫你做什麼就做什麼, "學問" 或許做很大, "商用" 一翹不通.

前一陣子政府還要幫企業養博士, 真是有夠老師.

研發就是研究與發展, 自己都發達不起來了還想要發展 "產品"?
甚麼叫做 "產品" ? Products?

要讓人願意掏錢買才是產品, 不是能 demo 就是產品.




yamazaki1990 wrote:
"自己生涯都無法規劃得好的博士,懂得什麼叫做研發?"

如果現在 看不出 5 ~ 7 年後, 未來產業面的需求, 無法做好自己的生涯規劃, 把自己都搞失業了,

請問你要如何讓人相信你的"研發" 能力具有商機?
...(恕刪)


冷門的項目就不能去研究或研發嗎?
阿桐伯沒有在賣藥啦...只會打"嘴砲"

Aton258 wrote:
冷門的項目就不能去研究或研發嗎?


術業有專攻

樓主的想法並沒錯(不是只有博士能研發)
但有點一竿子打翻所有博士

再者你有窩過研究室的話
就會知熱門的產品前面要有一票冷門的論文堆積起基礎的

舉凡現代人的吃穿用住的科技
你敢說沒有博士的貢獻嗎
你確定不靠博士也能到這種層級嗎

我不知道別人怎想
但我不敢講這種話
我的意思是
那個新聞事在說
歐巴馬力谷科研培訓以減少美博士科學家失業率
這件事被指下錯藥

跟" 只有博士才懂研發, 其他不會做研發"
有何干係

該新聞並沒有否定博士以外人士的研發能力


另外,台灣博士的養成教育有很多的問題

台灣學術界幾乎完全以量為衡量基礎
年輕教授為了升等,資深教授為了拿計畫
他們主導的研究,並不在乎能在未來有甚麼大貢獻
而重點是,在今年能有多少篇論文產量
而在計畫下生存的博士生或博士後,就不要有太多意見了
照著做拼量就對了
做研究怎樣拼量最快?
照目前最熱門的,而且別人做過確定有解安全的題目改改模型與參數再討論一次
這跟目前台灣的產業生態完全一樣

這是民族性的問題
華人不崇尚開創與冒險,只求速成與無風險獲利

試想,你要做一個未來五年可以有大貢獻的研究
你至少必須面臨兩個風險
1.你這個研究是否有解
2.你這個研究是否在五年後真的會熱起來?
這兩個風險,其中只要一個成真,這個PhD 在台灣就廢了(因為你不會有量)
其他在研究過程中的艱辛與孤獨與不受重視就不用說了
(賈伯斯也不是每個idea都成功,他也有收掉的公司,但台灣不允許這樣的失敗)

另外對於教授的聘任
我所看到的,
台灣大學愛用洋博士
但是洋博士一但回台灣失去其國外合作者,往往沒有他在國外那種創造力
個人認為有兩個可能的因素
1.在國外也是做老闆給的題目
2.在論文審核上,本來就是外國人占優勢(這牽涉到人和的部分)
所以他在教育本土博士,也可能是遵循上述 1 的方式

所以,台灣的博士常常只做老師給的題目
無法獨立開創新領域

另外,任何新產品都是從 demo 開始

Aton258 wrote:
冷門的項目就不能去研...(恕刪)


自己能養好自己最要緊,博士要吹西索米也強過失業
yamazaki1990 wrote:
自己能養好自己最要緊...(恕刪)


1930 年代
美國也有很多博士失業
尤其是物理與數學
這些人有一部分進了華爾街


博士如何也許您不用擔心
也許博士真的很爛
但是我現在還沒看到有博士出來一定要政府給他們工做的
他們自然會自己去想出路
我想您過慮了


KCLin0423 wrote:
1930 年代美國也...(恕刪)



還好現在我的所得稅率極低, 不用幫忙補貼這類政策.

基本上我相信自由競爭的市場, 才是最有效率的市場.

既然 over supply, 那就讓市場來決定價值
(糟糕, 我又多慮了)

又或者, 這證明其他的學歷也能有類似的產出, 因此博士機會也變少了.

news
yamazaki1990 wrote:
還好現在我的所得稅率...(恕刪)



喔,您引用那個是舊聞了
而且,那個是政府的問題
到現在為止
我身邊到業界的博士
沒有引用過這個辦法
我也沒聽過業界有引用這個辦法而大幅增加對博士人員的需求

而那個預算,據我所知是來自於對博士後預算的刪減
(以預算而言,並沒有因為這個因素而特別擴大預算)
換句話說
這個政策的最大效用是
引導博士後往業界發展
而不是繼續留在學術界(事實上,國內大學招生越來越困難,做人才的引流是必需的)
如果不這樣做,那留在博士後職位的博士就不會縮減
然後就會有更多的人力投在一些沒有產值的研究上
而且由於大學招生的困難,會越來越多人卡在博士後這的職缺
您可以把它看成博士後這個職缺的退場機制

其實,對於股市而言,
與其去討論這種問題
不如想想
晶電在超級大利多(由虧轉盈)之後卻是下跌的含義
來得有意義

另外,智源也是營收創新高然後卻是止漲的情況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