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美智庫院長:日本第一過時 現在南韓第一






美智庫院長:日本第一過時 現在南韓第一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 2012.06.09 03:22 am


1979年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出版的「日本第一」一書盛讚日本社會種種優點,在美、日兩國造成轟動。如今南韓在許多方面已贏過日本,美國智庫「經濟策略研究院」院長佩斯托維玆(Clyde Prestowitz)認為,應該有人寫本新書,就叫「韓國第一」。

佩斯托維玆7日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期刊網站撰文指出,南韓人長久以來都相信「日本做得到的,我們能做得更好」,他們已經實踐了。

1970到80年代,日本廠商在國際上獨領風騷,幾乎將美國產業打趴。然而風雲變幻,最近數月日本兩大晶片製造商爾必達和瑞薩宣告破產,平面顯示器領導廠商夏普出售部份股權給台灣鴻海。將這些日本公司打得落花流水的,正是南韓的三星、樂金、海力士。

韓國第一不限於電子業。南韓的現代和起亞汽車在美國、歐洲、中國大陸、印度和東南亞都快速搶下日本廠商的市占率;造船業亦然;就連日本國內都在瘋韓劇;南韓的人均GDP更達日本的九成左右,可能兩年內就會超越日本。

南韓人是怎麼做到的?起初他們拚命工作,也努力存錢、投資,同時他們跟日本人一樣,拒絕只專注於拿手的部分、不擅長的向外購買,相反地,他們致力於從零開始,發展世界級的能力,同時保護和補貼新興產業如鋼鐵、消費性電子和半導體業。

南韓人自知國內市場太小,不足以達到規模經濟,因此藉由讓韓元貶值、讓產品外銷價格低於內銷價,拚出口競爭力。

最成功的南韓公司就像浦項鋼鐵由政府出資創立,或像三星集團是由家族主導的龐大企業集團,擁有綿密的政商關係網,在許多環環相扣的產業和技術上享有獨占或近乎獨占的地位。

這是典型的日本成功模式,也是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念茲在茲要模仿的發展道路。這套模式的確可行,南韓人也確實證明了「日本行,南韓更行」。


2012-06-09 10:49 發佈

jungguo66 wrote:
美智庫院長:日本第一...(恕刪)


南韓的人均GDP更達日本的九成左右

--------------------------------------

光從這點就知道這篇文章胡說...

2011,,日本人均是四萬三千多美金,,南韓是兩萬三千多,,台灣是兩萬一千多,,,,
有一次
我在某網站上問
"希望有友達的朋友來告訴我,為何友達AMOLED做不下去,確在三星發揚光大。三星證明可以量產以後,還是不見友達的量產 AMOLED ?關鍵問題在哪?"

結果有人回"說了你也不信,週邊不少人認為源頭就是民族認同"
這就是台灣人的想法
(我對上面那個看法的回覆是"民族認同就能量產 AMOLED 的話,北韓都上月球了,我然不信壓!!")

其實,這篇報導的說法有個關鍵是
"拒絕只專注於拿手的部分、不擅長的向外購買,相反地,他們致力於從零開始,發展世界級的能力,同時保護和補貼新興產業如鋼鐵、消費性電子和半導體業。"

而台灣,甚至整個華人世界
並不認同這樣的做法
華人世界崇尚的就是取經,並大量生產,拒絕風險,也不想承擔風險。
在列強的保護下,甘願為奴用大量的工作賺取微薄的代工利潤。
華人的心態,還處在滿清末年的被殖民心態之中!

最近的反證所稅大戶說法,正是"貪圖穩定"與"奴性"的表現。


台灣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沉溺於過去的成功,並相信這個成功模式可以一直延續下去
取經並大量生產,複製科學園區,某代工廠的只願專注做代工, HTC 永遠不變的 Sense 價值,還有機車廠幾十年的那顆引擎。



"東北大學教授:「日本體制輸給人,技術也輸給人」"

日本都這樣了 何況韓國
之前陳文茜訪談張忠謀,其中提到一句話就是..
科技業如果要做..就要做世界第一

沒錯! 台灣的問題出在這邊!
不管是哪種行業只要做到頗具規模就會沾沾自喜,享受成果
無心研發,炒作股票! 分拆上市大賺IPO的錢

科技業如果不當世界第一,基本上就沒啥獲利空間了
這一觀念,在島國上的我們都沒有這份的認知
被超越,被淘汰..也是理所當然的
陳文茜 每次廣播節目 就是放好幾首歌混時間最少也4首歌以上
電視節目就派記者出去 採防新聞放新聞
她超混的 一點工作敬業態度都沒有 憑甚麼拿高薪
採訪到有錢人-權貴就開始嗲聲嗲氣的 超混的 主持人
歐洲某媒體讚台積電領歐洲薪水還能保持競爭力
說台灣薪水沒漲 忘了考慮公積金制度實施
也可能是失業率高原因之一 而新加坡公積金似乎還可以先拿出買房
台灣的制度可能又產生另一個問題 鼓勵創業應該也很重要
畢竟一個飲食小攤的生產力可能超過十個員工
個人在 ic design

個人看法 ..

1. 台灣都各自為政 誰也不想當下面, 看看 dram 在 2008 年
明明可合併後 或許能 浴火重生,
但是 有嗎 ??


2. 老闆 近視
只看賺得到
台灣有公司肯去 study 10年後的未來產品嗎 ?
沒有

但很多國外公司 都會 ..大概只有 tsmc 因process 要 會一直走前端
你看 Intel 3D gate ..一直都是 no.1 的 還是一直精進

台灣公司 都是一代拳王
成功後就忘了 以前努力 .

3. 台灣只會 cost down
一但沒新可做就沒了

先前是代工 pc 但 pc 市場下滑了 ..
DRAM 也是

後來做平板 代工
但未來如果平板 有下滑 ??


手機沒出來前會有人看好手機嗎 ?
iphone 沒出來前一堆人說 跟本不須要 smartphone , 10年我就在使用 palm os 的 smartphone .
真的是覺得好用 , 但一堆人說 nokia 就很棒

iPAD 沒出來前會有人看好平板 ??



未來還有沒其他新的 3c ?
誰知道阿


阿阿多 wrote:
歐洲某媒體讚台積電領歐洲薪水還能保持競爭力...(恕刪)


個人的認知:
台積電並沒有領歐洲薪水
而是靠"分紅與獎金"才有歐洲薪水的水準的
所以
保持競爭力的台積電,才有等同歐洲薪資的收入。

阿阿多 wrote:
歐洲某媒體讚台積電領...(恕刪)


分紅費用化之後
就沒歐洲薪水了
頂多領韓國薪水而已
所以跑掉很多人
以後流動率會愈來愈高吧?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