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超級細菌KPC.有人知道哪一家有做疫苗嗎?謝謝
新聞
疾管局今天公布,去年13家區域級以上的教學醫院,呈送512株菌株的抗藥性報告,其中16株檢出抗藥性基因(KPC)陽性。疾管局提醒出,抗藥性細菌具有多重抗藥性,可能會增加臨床上治療困難,提醒醫院應杜絕不當使用抗生素,做好院內管控。(吳霈蓁報導)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防疫醫師羅一鈞表示,疾管局昆陽實驗室收集的菌株中,發現KPC抗藥菌具有多種抗藥性,因為這些細菌接受很多抗生素的治療,基因產生突變,變的愈來愈頑強,對大部份常用的抗生素都產生抗藥性,目前只剩下三種抗生素能治療,包括超級抗生素「老虎黴素」保證有效,以及「磺胺類」、「胺基配糖體」二類抗生素部分有效治療。
而最近發現KPC抗藥菌有增加的情形,在2003年KPC肺炎克雷白氏菌的抗藥比率約1.2%,到了2010年時,抗藥比率上升到8.4%。大概上升了七倍,羅一鈞說:「因為這個細菌不好治療,所以提醒醫師,發現之後要給予正確的抗生素治療,才不會耽誤病人的病情,而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常進出醫院、住院的慢性病人有比較高的風險,會得到這樣的細菌。」
而疾管局副局長周志浩則是提醒,因為KPC細菌比較容易在醫院傳播,所以如果醫護人員沒有做好感染管制措施,例如手部清潔或環境清潔以及適當的隔離,這些細菌就容易在醫院傳來傳去,引起群突發感染,對於長期住院、使用呼吸器、老年的病患,更要注意。
根據疾病管制局去年的多重抗藥性細菌研究計畫,這個名為「克雷伯氏菌」的腸道菌,如果帶有KPC抗藥性基因,將產生嚴重的抗藥性問題;包含盤尼西林與第四代頭孢子菌類抗生素都已失效,目前僅剩下「胺基配糖體」、「磺胺類抗生素」及「老虎黴素」能有效治療。
超級細菌的抗藥性問題引發全球關注,去年台灣十三家醫療院所志願參加疾管局的多重抗藥性細菌監測計畫,並協助蒐集五百一十二株腸道菌供疾管局檢測;檢測後發現兩百八十一株「克雷伯氏菌」中,已有百分之六帶有抗藥性基因KPC,且其中十三株屬於醫院的群聚突發感染。
另據疾管局的疫情報導,去年台灣感染KPC抗藥細菌的二十七名病患中,已造成十四人死亡,死亡率高達五成。
疾管局防疫醫師羅一鈞表示,KPC基因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一旦發生在「克雷伯氏菌」上,將增加臨床治療的困難度,病人感染此細菌後可能會造成肺炎、中耳炎或腦炎。目前對於KPC抗藥細菌,只剩下「老虎黴素」保證有效,至於磺胺類、胺基配糖體等抗生素則是部分有效。
羅一鈞表示,「克雷伯氏菌」是台灣常見細菌,但疾管局過去的監測發現,八來抗藥性的比率成長七倍,對公共衛生的威脅不容小覷。
疾管局科長黃繼慶表示,監測計畫發現十三株KPC抗藥細菌集中在北部兩家醫院,研判病人可能沒有隔離治療,或醫護人員未注意手部衛生導致傳染。
黃繼慶以「帶有武器的細菌」來形容這類抗藥性細菌。「克雷伯氏菌」一旦變種含有KPC、NDM-1等基因後,等於是獲得槍砲彈藥來對抗抗生素,最後將演變為無敵狀態,抗生素將無用武之地。
由於多重抗藥性細菌的成因複雜,一般認為與不當使用抗生素與院內感染有關。黃繼慶表示,兩醫院群體感染的例子顯示,醫院應更重視感染防治措施,並注意抗生素合理使用。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