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我來當一天的地下財政部長。回答各位對證所稅的主要問題。
Q1: 為何要課證所稅?
我國租稅負擔率遠較世界各國低,薪資所得(3.45兆 )又佔申報綜合所得(4.58兆)逾75%,造成明顯的租稅不公。拉大社會貧富差距,所以對資本利得課稅,是追求租稅公平的必要手段。利息收入,股息股利收入都要納入綜合所得合併計算,最高稅率40%。資本利得反而不課稅,等於鼓勵股票持有人投機而非投資,鼓勵大股東炒股而不是專心公司本務。
Q2: 01上最多出現的問題,就是為何不先課房屋交易利得稅,要先課證所稅?
簡單的說,就是因為股票是動產,房地產是不動產。如果終極目標是兩者都要課資本利得稅,必須先對容易跑掉的證所稅開刀。
這次課證所稅,很多大戶中實戶跑不掉,就是一開始沒有察覺政府課稅的決心。等到發覺後股市沒有量,導致無法出貨,硬要脫手搞不好損失比繳稅給政府還糟。所以現在大戶中實戶抱怨沒有量,表面上是關心台灣股市發展,政府收不到稅(這些人什麼時候這麼關心政府收不到稅?)其實是因為沒有量自己貨出不掉。至於房產投資人,不動產本來就較難脫手,現在房市量縮,兩年之內賣出將被課奢侈稅,台灣目前房產稅率也比國外低等因素,也不容易跑。
如果反向而作,先課房產稅,在過程中股市主力大戶很容易就察覺政府的最終目標,可能提早布局,趁機出貨,還沒課到稅人就先跑了。
Q3: 現在每天量這麼少,有任何意義嗎?
有的。如前所述,量少池塘淺,大魚就不容易跑,反而是散戶容易跑。散戶不跑,反而跟著大戶起鬨,那就只能說天生奴才命。
很多人猛喊「量比價先行」「新低量會有新低價」。低量已經一個月了,指數還在7500上下,真不知道這些人的新低價,目標是多少?傳說中的19根跌停板呢?
別忘了台幣已經開始升值,外資積極匯入,央行要藉外資支撐股市的企圖明顯,只是外資要不要幫這些大戶中實戶出貨,那是另一回事。
Q4: 股市成交量少,企業籌資不易。不是有害台灣經濟?
首先,資本市場不等於股市。上市企業籌資有很多管道:向銀行貸款,發行公司債,發行增資股等等都是。目前台灣資金很寬鬆,在央行限制銀行承做房貸與建築業貸款後,銀行也有更大的意願向企業貸款。事實上,台灣企業貸款利率過低,已經引起政府重視。
而對一般散戶而言,企業從銀行貸款比從股市籌資好。公司跟銀行貸款不能不還。跟股東要錢增資,錢拿了,虧了散戶也不能怎麼樣。而且增資涉及股權分配,所以動機往往不是那麼單純。
有一種情形企業特別需要從股市籌資,就是當成長幅度太快,而本身資產不足,銀行不願借錢也難以發行足額債券的時候。但目前主要市場(美國,大陸)的經濟成長都在放緩,這樣的籌資需求目前不大。算是課徵證所稅的好時機。
Q4: 難道不怕資金跑掉?
簡單說一下,台灣早就開放民眾投資國外股市。過去十年,國際股市屢創新高,懂得賺的,早就過去賺了。這些大戶中實戶不跑,主要是資訊障礙,不是資金障礙。這些市場主力大戶不像散戶,看新聞看圖買股票,所以市場上每支都能做。就算在台灣自己的股市,不熟的股票,這些大戶中實戶都不敢跨行跨業做了,更何況是國外公司的股票?人脈哪來?資訊哪來?畫圖人家可是祖師爺,對手也不是追高殺低的散戶,又沒有漲跌幅限制。這些土皇帝過去了,也只能乖乖當散戶,做長期投資,不被人拉去當墊背就不錯了,哪能像在台灣一樣呼風喚雨?
真有辦法的人,也值得鼓勵他們去投資國外股市。與其讓這些人留在台灣股市坑殺自己人,倒不如請他們去替台灣賺點外匯回來。
StarandWish wrote:
這些留給你自己用吧....(恕刪)
你不是嚷著要跟台股掰掰?那還回來看01做啥?對你操作國外股票沒幫助啦~ 多讀WSJ才是正途。
慢走不送,要走就不要老是回頭看。你的例子剛好證明這些大戶中實戶不會跑...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