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總回報率計算公式是: (總獲利金額/總投入金額 - 1) * 100%
這種算法完全不考慮時間價值是有瑕疵的。如果我在今天又投入整整 1 倍的原總投入金額的話,那股市都還沒開盤,總回報率就下降 50% 。而如果是計算「年化報酬率」的話,那就不受影響。
但對很多人來說,不只是臺灣,全世界的人都是這樣,他們根本就看不懂年化報酬率計算原理,或者是沒空計算,因為交易次數太多,數據太多沒法算。
如果我拿年化報酬率出來,就沒幾個人有數據可以跟我比較,那就失去本文的意義: 『了解被動投資的好處』,所以我拿一個很簡單計算的『總回報率』給各位比較。
在這 4 年的投資時間,臺股從 93?? -> 3955 -> ???? -> 7639(今天),各位在臺股的總回報績效有沒有人是負的? 我想這個答案應該是『有的』,而且還不少,或許有一半的人,當然他們不會全在 Mobile01 。
如果我告訴大家,我的選股方法只是在一開始選了幾百支股票,像是臺灣前 150 大市值的股票,然後依「本益比」、「配息率」、「淨值」去作排序,當我要買股票時,就輪流在排頭及排尾隨便買順眼的股票。這樣的結果下來,我的投資金額有一半是在金融股,因為我就是喜歡金融股。
而有趣的是,我的類股投資比例根本就與臺股不吻合,但常常績效可以貼著臺股連動,像是這次從 8171 下來,大盤跌了 6.5% ,而我的績效是 -7.1% 。
發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跟大家說明一件事,我不花時間看公司基本面,研究股價技術面,也不須打探內線消息,只作了『隨便買』這檔事,我的績效就可以贏過不少人。『輸家們』想不想換個跑道,改用「被動投資或指數投資」看看。
本文的第二目的:『證明被動/指數投資的人在市場上活得比主動選股的人還久』。所以以後我每年至少會寫一篇「我的總完報率」,讓大家知道使用被動投資的人還沒在市場出局。
被動/指數投資就券商手續費、證交稅來說,繳得比較少,賠錢時金額比較少,當然賺錢時績效也比較小。我們的原則就是排位佔 50% 即可,也就是市場上有一半的人會贏我,也有一半的人會輸我。
因為我們(被動/指數投資人)有閒錢才拿去買股票或債券,不會對總資產作停利或停損的操作,只是我有時候會換股(這行為不是標準的被動投資),像是把 1200 元的宏達電(我只買得起它的零股)、 250 元的和泰車的部份零股賣出,因為它們的報酬率有 3~4 倍了,覺得賺太多了就換成其他我還沒買的股票,讓投資標的更分散。另外像是茂德,我也沒停損,在它身上的報酬率剛好是負 100%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