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台北富時》---
------------------------------------------------
在主觀交易時期,筆者是看到有機會就想做,大獲利想吃,小獲利也想賭一把,尤其是遇到獲利可大可小的下單點位,總會認為不下就太可惜了;這個時期,如何讓進場點買低賣高常是最在乎的研究課題,停利點和停損點的出場倒不是很在意。
但是從筆者進入程式交易領域後,觀點就完全改變了。以前是每想到一個新的下單方法,耳聞一個新的進場模式就興奮不已,總是相信這樣的腦力激盪,能讓盤勢的每個下單點位都抓到,獲利也會因為更多不同趨勢的應對策略而越來越高;然而程式交易的歷史回測卻不是如此──自以為應對完美的每個策略,都有虧損的時候,而交易筆數高的策略,績效往往連交易成本都無法彌補。
因此,筆者認識到主觀交易時期常常忽略的問題:
《忽略交易成本所帶來的巨大負債》
假如每天進出一筆大台,基本交易成本〈手續費+期交稅〉大約2tick,再加上單邊滑價1tick成本,一口交易成本來回一趟大約有4tick左右。這表示操盤手一筆單要獲利,均口要賺4tick以上才行;這在主觀交易者耳中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你換到數據統計的程式交易後,你會驚覺這一點也不簡單!
一筆大台要800元台幣成本,假如有人每天平均交易只有一筆,一年250個工作天,就要20萬元!請看清楚哦,一天只當沖交易來回一趟,一年就要背負20萬元負債!假如有人每天來回沖來沖去,想想看自己一年的基本負債有多少……
再回到上述談論的,那只要每筆賺超過4tick不就夠了,問題是有人勝率100%嗎?就算勝率75%的高手好了,他的獲利要先減去25%的虧損之後,才會形成真正的淨利,所以均口獲利要4tick,實際上操盤手平均獲利大概要一倍以上才行。
光是打平就要這麼高的成本,稍微細想後就會深覺,過多的無謂交易,才是讓一個操盤手陣亡的真正主因。
《毛損累積的可怕負債》
交易成本的包袱上述已提到,接著來談「毛損」,也就是交易虧損的部分。我想應該也有不少人和主觀交易時期的筆者一樣,檢討虧損頂多檢討原因,沒有計算過虧損的累計數字。交易不就是透過失敗經驗琢磨自己達到完美,過往的失敗何須太過計較?
這話雖然不錯,但倘若沒有一種交易策略只賺不賠呢?這時候賠的數字是否應該在乎,否則自己內心對這筆交易的預估期望值其實失真,導致自己估算錯誤了?所有做過程式交易的朋友們相信都知道,回測歷史績效表中的「毛利」、「毛損」這兩項通常相距不大,至少相對最後的「淨利」來說,這表示,假如能減少毛損的發生,淨利就能大幅提升,根本不需要把焦點永遠放在賺錢的機會太少上──因為每筆能帶來毛利機會的交易,都存在發生毛損的可能!
所以當一個操盤手內心常常出現這些聲音:「又錯過一次賺錢機會!」、「快點進場!」、「這個點不進太可惜了!」,這恐怕就是警訊了。操盤手有衡估過這些交易背後的可能毛損嗎?如果自己都知道判斷不可能100%獲利,那你覺得勝率是多少?只要超過50%就可以進場?不對,你沒有計算到交易成本和可能盈虧的問題,主觀交易倘若要能賺錢,勝率至少要六七成以上,才能打平毛損和成本,只是覺得賺錢機會大過虧損可能,就貿然進場,這樣結果鐵定很糟。
降低毛損,就是在提升獲利曲線。有時不要太在乎自己行情沒吃到,先想想那波行情有沒有另一種可能性?倘若有,那種可能性所造成的虧損,會不會抵銷甚而超過可能的獲利?而自己出手的勝率又有多少,這樣下單值不值得。當懂得思考這一步的時候,就能將自己交易中的菱角慢慢磨去,留下最圓實的部分,讓自己在毛損小、毛利大的情況中出發,交易績效逐漸穩定上揚。
以上僅以程式交易者的角度,來分享一些有關交易方面的問題。交易不是「多就是好」的行為,懂得下期望值最高的單,才可能得到穩定的獲利。如果焦點永遠只放在如何吃到每波行情的話,那就不會發現一些行情轉折點其實漲跌機率都有,更不會注意與下單方向相反帶來的虧損可能嚴重侵蝕到獲利這件事。
當一個交易者真正成熟的時候,不會去冒然下單,也不會老是抱怨行情沒吃到,因為自己的策略是那麼地去蕪存菁了,只留下真正該做的交易,那些「狀況外」的行情,就留給有能力的人去吃吧。
--------------------------------------------------------
----本文轉自《台北富時》---
Chousirbuy wrote:
當一個投資者真正成熟的時候應該就不會用程式交易下單了吧...(恕刪)
雖然主觀交易相對程式交易有打點較於精準、風控值小的優點,但還是有其限制。
主觀交易者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在於心理狀況。試想下單日只要睡眠不足、家庭發生重要變故、無來由的心情不好...等,都足以會影響主觀交易者的心理穩定度,進而造成影響下單紀律。
如果您有看過之前發過的文章:『金融心理─《拗單心理解析》』這篇文
(附上網址:http://tinyurl.com/75dbfwp)
會知道心理層面的影響是多麼巨大。
第二個因素,主觀交易者的身體也是個很大的問題。一個主觀交易員每天光是台指就要盯盤5小時以上,如果還有做歐洲盤、美國盤等商品,一天超過十個小時是稀鬆平常的事情。當年紀超過30歲後,體力、眼睛等都會開始走下坡,這也是主觀交易員很大的限制之一。
此外,通常主觀交易不適合做太大層級的交易。通常最適合做的層級在當沖短線,最大做到隔日沖。但如要做日線層級的單,可能會受到第一點的心理層面問題影響(交易員每日心理穩定度不太可能一直維持穩定),而程式交易就無此問題;而且做大層級的單風控值的定也要放大,只要心理素質無法保證非常穩定,那會是非常大的風險。
--------------------------------------------------------
程式交易和主觀交易都有其優缺點存在,但是兩種方式並非是對立,而是可以搭配使用的。主觀交易適合較小層級交易,以及在初期能承受虧損風險較小時使用,而程式交易適合能承受風險較大時賺取較穩定的績效。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