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不是定期定額投資?
趁股價下跌時加碼的做法,可能會讓你想到定期定額(Dollar Cost Averagin,DCA)這種常見的投資策略,兩者其實並不相同。DCA 是指無論某檔股票的價格為何,都在固定期間買進固定金額。定期定額一直廣受經濟學家和金融研究員詬病,說它根本就是行銷花招,不是周全的投資策略。為數眾多的研究也顯示,定期定額除了整體報酬率很低之外,和其他策略相比,甚至是完全隨機的投資策略,根本無法明顯降低風險。這樣說來,定期定額只是無賴的藏身之處。如果你買了股票後股價下跌,差勁的理專會告訴你:「你最好抱著這些股票,並且趁低再多買一點。這樣一來,你透過定期定額來降低持股的整體成本。」你在20 元買進,然後跌到10 元,你聽從這無賴的建議,買進更多。股價繼續跌到5元,你的理專根本不知道這筆投資能否回本,因為他一開始就對於這檔股票的價值一無所知。他可能心裡有底,該股其實只有1 元的價值。可是,他也知道如果你現在賣出,就會把這筆帳算在他頭上。他希望能繼續讓你定期定額,然後,等著有一天股價漲過你的平均成本。真卑鄙,他在多頭市場也許還騙得了人,可是,在現在的市況中,若定期定額投資錯誤標的,無異是把錢丟入火坑,等著全部燒光吧!
這種事情真的會發生嗎?當然,很容易,而且常常發生。你以為把時間拉長,就可以避免這種鳥事了嗎?難道市場不會錯估股價達好幾年之久嗎?不幸的是,這是可能發生,而且常常發生的事情。股價被高估十年以上,是常有的事,到了價格終於被修正時,就等著躺平吧!不信看看1999年到2009 年科技股的漲勢。如果你定期定額投資由那斯達克指數中,百大科技公司所組成的Q 指數(那斯達克Q-100指數),在1999 年到2009 年間,每年投資1.2 萬元,總共投資了12 萬元,平均成本為47 元。2009 年3 月,Q 指數的價格是27 元。由於自作聰明的定期定額法,十年後,你總共損失了43%。好吧!市場先生終究會把Q 的價格拉到長期合理的水準,如果你能堅忍不拔地忍受痛苦,繼續定期定額,你最後就會敗光所有資金,報酬率等於0。總有一天!在這個市場中,「總有一天」也許是一段很漫長的路,讓你耗盡所有的退休金。
定期定額真是個笨方法,是買進企業或指數的愚蠢方式。它表面上簡單、有效,似乎能讓你避免買到爛價錢,一無所知的金融「專家」把它當做偉大的工具。
(截錄自散戶大反擊)
『用 1999 ~ 2009 的 QQQ 舉例,正好是我不進入科技股的原因
但也同時是我現在能買科技股的原因︰因為有人幫我把對手嚇跑

過去十年?
不講 2001 ~ 2011 那不叫過去 10 年

但這件事很難
除了定期定額
沒有人講 2001 ~ 2009 的 QQQ 該怎麼辦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
沒有什麽笨方法
端看使用的方式
用得不對,再好的方法都是笨方法
定期定額並不是要死死的堅持任何時候
都用定額的資金定期投入
(不論基金或股票)
像臺股4000點以下就應該以平常定額數倍的金額投入
也不需要研究什麽股票適合
4000點以下閉著眼睛大量買權值股就可以了
超過了某一個範圍
就應該減碼,減低定額的額度
或者換低基期股票操作
最新一期的今週刊(754期)的封面故事
“改良定時定額呆習慣 忙碌上班族「不傻瓜」”
“甩掉定期定額三大呆習慣 加薪50%基金投資術”
就有較詳細的說明怎樣才是
正確的定期定額操作方式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