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房屋是「耐久消費財」,不是「資本財」!


轉貼自 http://money.udn.com/m_forum/storypage.jsp?f_ART_ID=213059

王依凡 2010/06/18 17:02
杜拉克認為房屋屬於「耐久消費財」,並不是能創造實質經濟價值的「資本財」,因此,投入房屋根本不能算「資本形成」…


■ 資金流動不平衡,造成台灣資本形成缺位的隱憂

先讓大家看一個數據,根據內政部統計處統計資料,台灣目前住宅自有率已高達87.4%,僅次於新加坡的90.1% 。不只是在亞洲,連跟全球相較都名列前茅。代表目前台灣房屋屬於租屋的比例,僅達13%的水準。這數據反應一個現象,擁有房子的比率愈來愈高,相對而言,租屋的人其實比想像中少。


這也難怪,身邊滿多人對房屋頗有執念,認為「成家立業」、「有土斯有財」是一種安心感,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在生理需求被滿足後尋求安心感是人性,也就是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的渴望。這本無可厚非,但若已超過「需求」的範疇(台灣對擁有房屋需求的滿足率為87.4%),產生扭曲後所推升的不平衡,正開始為未來的經濟悄悄埋入隱憂。


根據經建會的調查分析,房屋市場目前在各面向都呈現出不均狀態:住宅供需總體呈現潛在的超額供給,但台北市呈現供給不足,且不同區隔市場之房屋品質及價格也失調。這造成一些狀況,第一,在高房價的地區,資產增值部分僅由少數者獲得,讓社會總體利益分配失調;而房屋價格與地區有高度關聯性,台北都會區房價漲幅波動較大,購屋負擔較重,造成受薪階級與中低收入的購(租)屋能力相對疲弱,排擠其民生需求。第二,市場過多資金湧入房屋市場,直接排擠到其他產業及公共建設的投資,減少實質面生產,造成資金分配不均現象。


這讓我想到最近閱讀到杜拉克,在「動盪時代的管理」中所提到的一個觀察,當時(1980年代)已開發國家有種現象,叫做「資本形成不足」(資金無法轉換成資本,變成生產必須的投入)。造成資本形成不足的原因,其中之一是「儲蓄」最後都只會拿去消費掉,不投入生產,所以對資本形成沒有幫助。因為儲蓄目的是養老,領取到養老金後,結果通常就是花掉;此外另一個原因,在於除了儲蓄外,其他很大部分是投入到「房屋」。杜拉克認為房屋屬於「耐久消費財」,並不是能創造實質經濟價值的「資本財」,因此,投入房屋根本不能算「資本形成」。假設一個社會愈少資本形成來源,則未來創造生產力的機會愈可能被侵蝕,這種錯置的狀況,對大眾而言絕非好事。


■ 生產力之源,在於資本的建置


將前段提出台灣的現況,與過去的已開發國兩相對照,時空背景雖不同,但對投入不均的狀況,各位是否嗅到一絲相似? 經濟學家認為,若因資金寬裕,而像現況般繼續過度投入房市,將排擠其他產業投資需求,因此,有效引導民間資金投資公共建設及產業建設等,確有其必要性。


此外,現在很多人都會為退休金作規劃,但似乎都著重在「保有多少錢」,而不是「提升生產力」,跟過去已開發國的大眾行為模式,其實也沒差多少,殊不知這樣的想法其實頗危險。因為在經濟自然發展的狀態下,通膨發生是必然現象(除非各位預估未來全世界經濟永遠一蹶不振),如果只是直線思考:「錢會貶值,那就準備更多錢就好!」,其實根本不能解決問題,反倒是讓通膨能吃掉的部分更多。越多放著不動的死錢,對通膨巨獸就像美味的免費大餐;那如果轉成資產,例如「耐久消費財」中的代表—房子,是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 其實也未必。因為房子畢竟不是生產工具,如果著重賺「轉手價差」、「租金收益」,通常需要碰運氣(例如搶到夠好的地段、或可以順利租出去),產出的成效不見得等於一個事業的經營成果(大家可以比較一下開早餐店跟當包租公的成果,此外還有事業產生的成就感與滿足)。而關於買房賺租金的回報,提供一篇新聞給大家參考:


2010/06/01工商時報:各家壽險公司當「包租公」,年化租金收益率大多不到3%!因應金管會要求,壽險業者首度公告全年不動產租金收益,到去年底為止,壽險業投資不動產金額為3,847億元,全年租金收入120億元左右,平均租金收益率僅3.11%。


在大台北的租金收益率,最好也大概3%左右,而且必須持續有租約簽定為前提,但其實也只剛好趕上通膨而已(以2010年1月為例,CPI年增率為2.35%)。除了大眾應該調整對租金或租屋人數的樂觀預期外,目前對於房價本身,政府在經濟面上著重的,也是要澄清不正確訊息,降低不正常之房價預期上漲心理,讓資金不會因此拉力而持續投入、壓縮其他產業的生長空間。如果著重的是生產力,就必須使資金與資產轉化,讓資本為生產事業所用,使效益提升至另一層級,創造出更多成果,例如可運用的資源、新的生產方式、新科技提升、環境負擔的成本更低等等,如此才能讓大家的生活不再只是原地踏步,也才有真正「安心感」的來源。


■ 最佳解決方案絕不是停住不動,而是起而行!


房價上漲是地區性問題,產業均衡發展,有助房價穩定,由此可見房價的發展根源於產業的發展。一地會有住房需求,是因為有人口的群聚效應、創造出經濟活動為支撐,而人口群聚的根本,還是各事業的發展。資產的周轉畢竟不能取代資本的生產力,經濟是無法在資本分配過度不均下順利無礙地前進。如果讓資本運用的機會過度被排擠,最終受害的依然是大眾。


今日的因是明日的果。明天會如何,端看今天做了哪些決定,每一個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曾國藩在給弟弟的一封信中說道:「今天進一分德,便可算是積了一升谷;明天修一分業,又算剩一文錢。德和業都增進,那麼家業一天天興起。」如果沒有感知到問題,就永遠不會開始改變,也不會有必須開始累積與轉化資本的體悟,為因應未來可能遭遇的經濟情勢,讓每個人的資本力提升,是責任,也是願望,與大家共勉之。

2010-07-02 14:16 發佈
杜拉克不懂地狹人稠的苦

今天同樣 2300 萬人

土地跟澳洲一樣大的時候

【房屋是「耐久消費財」,不是「資本財」】小弟相信

然而同樣 2300 萬人

土地跟紐西蘭一樣大的時候
【房屋是「耐久消費財」,不是「資本財」】小弟就不太相信了
台灣土地有沒有比紐西蘭小
小弟地理太差 ... 所以這題不會答對

google 說紐西蘭土地面積是台灣的 7 倍 @@

這樣說,不知道杜拉克懂了嗎?

【房屋是「耐久消費財」,不是「資本財」】在台灣一定是不可以相信的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那個數字只是表象吧

只是有規模的商家有抵稅才會列入紀錄

真的租屋的筆數字呈現的多得多
中國人的一些思想
外國人怎會了解?
其實不管是台灣人
大陸人難道租房比買房多?

就連西方人也不全是認為購屋不好
不然怎會有次貸風暴

不管這些數據
單是以基本想法來看
一個人有自己的房子
跟一個人無不動產只靠租屋
對這兩人的觀感會一致嗎?
紐西蘭的地也很大的
台灣的七倍半
重點是
人口只有不到400萬
不對

今天因為 大家都認為房地產會保值
才會一堆人拿多餘錢投入 歐

今天如果閒錢都跑去股市

房地產跟本就不會有保值的能力

房地產會有人投資
都是閒錢太多 + 建商讓房地產產生保值假象
水云 wrote:
杜拉克不懂地狹人稠的...(恕刪)

應該還是有參考性
因為大家還是有志一同往大都市住

他說的應該是「房屋」…不是「土地」。
我也認為房屋本來就是消費性商品
但土地就不一樣了,除非人類已經找到好幾個可以居住的星球。
杜拉克又沒在台灣生活,以管窺天,台灣的地就這麼小,資本財的定義取決於市場需求&導向。

但是台灣北縣市房價的確有點,居者有其屋&安居樂業,越來越遠了。

只能等資委會恢復成真的勞委會,為財團服務恢復成真的為人民服務時,台灣人民才能擺脫過去成為真正的

安居樂業,在等11年小弟要競選總統時請各位支持1號 kai520。

政見 為

苦不能苦孩子

窮不能窮教育

薪水不能買不起房子

政見不能騙人民

人民納稅錢不能養蚊子

馬路不能坑坑洞洞

犯罪者不能提早假釋

強姦&殺人犯不能不判死刑


太多了......等各位大大提出我在納入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是小弟的主要方向

但是太超過現實有爭議 小弟就無法兌現了

我真憨慢講話~但是我很實在 介紹你好人 1號 kai520 圖片請認明 蒼井空 蓋下去就對了 別弄髒選票可能會無效

kai520 wrote:
杜拉克又沒在台灣生活...(恕刪)


何時要出來選~~

我這邊一票~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