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理專看法普通印象都不好?好理專那裏找可介紹我嗎?具有那些特質?
版上有很多理專會上來逛
相信你會收到一些pm
分享一下基金類別
A類基金歷久不衰,沒被市場淘汰,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富蘭克林投顧資深經理羅尤美指出,並非每家基金公司都有能力兼顧行銷通路,透過跟銀行合作,基金公司可以將資源專注在研究與操作上,而A類基金產品種類多,收費計算方式單純,是一大優點。
B類基金引起的爭議較大,這類基金採後收手續費方式,因此銷售時的宣傳重點,通常強調拿出來的每一分錢都能完全用在投資上,不必先被扣一筆。但在贖回時,依持有期間長短,降低手續費用。表面上看,B類基金很划算,但實際上,B類基金每年加收管銷費,約在一%至一.五%之間,如同經理費一般,從淨值內扣除。
羊毛出在羊身上!銀行通路銷售B類基金,一樣收取佣金,如果基金公司、投資人都不付帳,那該誰來埋單?因此B類基金的運作方式,通常是基金業者先向銀行融資來預支佣金給銀行,不論投資人在四年滿期前或滿期後才贖回,基金公司至少都能扣走四%以上的費用,絕不吃虧。
C類基金持有逾一年 即可免收手續費
細心的投資人必然發現,同時有A類與B類的單一基金,B類淨值通常略低於A類,除了內扣管銷費造成的影響外,「B類基金因為規模小,所以交易成本也比較高,」羅尤美解釋。
「B類基金應該會逐漸消失,未來〈收手續費基金〉應該只剩下A類與C類,」不看好B類基金的美林投顧總經理張凌雲大膽預言。
C類基金運作方式與B類雷同,都是後收手續費,C類基金每年固定扣除管銷費,譬如美林投顧引進,目前透過花旗銀行銷售的三十一支C類基金,每年管銷費用為淨值的一.二五%,因此C類基金持有超過一年以上,即不收手續費,此一費用結構的設計,對投資人而言,遠較B類合理。
解說一下
各類的基金手續費嗎
~~~~~~~~~~~~~
【經濟日報╱綠角】
以海外基金做為投資工具的投資朋友,幾乎一定面對過要買A股還是B股基金的問題?常見的B股基金銷售用詞是,「一開始不用交手續費,雖然假如提前贖回,要收後收式手續費,但只要持有期滿,就什麼手續費都不用交了」。聽起來真不錯,但實情如何,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
B股基金,是一種將外顯費用,轉化成內扣費用的方法。以下我們看到某支境外基金的A股與B股的收費方式:
我們可以先看到外扣費用方面。A股基金在買進當時就要收手續費。境外股票型基金的手續費一般是3%,不過通常會有打折。B股基金買進時不收手續費,但賣出時可能會有手續費;這個在賣出時可能存在的費用,便是遞延手續費。它會隨著持有的年限拉長,而逐漸減小。持有滿三年後,遞延手續費便降為零。
這個一開始不收手續費,持有滿三年就完全免手續費的B股基金「優惠」,是憑空而來的嗎?我們可以看到內扣費用,答案顯而易見。在經理費方面,B股基金與A股基金完全一樣,都是1.5%,但B股基金比A股基金多了每年1%的分銷費。這是種內扣費用,投資人比較難感覺得到,假如你比較同一支基金的A股與B股績效,幾乎沒有例外的,一定是B股績效較差,原因就是每年內扣多1%的分銷費用。
從另外付出的手續費,換成內扣費用,錢都一樣是從投資人的口袋拿出。該出的手續費,一點都沒有消失,其實比A股還要多。
假如持有未滿一年就贖回,那麼B股基金投資人要付出3%的遞延手續費,比買A股基金時還可以打折的手續費貴上許多;持有滿一年、未滿兩年時贖回,B股投資人要付出2%的遞延手續費,加上這一年期間被內扣的1%分銷費用,兩者相加,還是3%;持有滿兩年、未滿三年時贖回,B股讓投資人付出1%的遞延手續費和兩年期每年1%的內扣分銷費用,兩者加總,也還是3%;持有滿三年,B股投資人「終於」不用付手續費了,可是每年1%的分銷費用,三年下來,也早已收足了3%費用。
投資人一旦買進B股基金,在費用方面便註定比A股投資人付出更多金錢。B股基金的遞延手續費,其根本用意在於確保投資人留在這樣較高的內扣費用的基金內夠久的時間,讓它足以用分銷費用回收「免手續費」損失的費用收入。
其實,這種B股收費模式不僅限於基金,許多保險產品也使用類似收費方法。它們共同的特點,是買進時幾乎沒有什麼前置費用,都規定持有滿幾年後便不收取贖回費用,但提早贖回的話要收贖回費。
這類產品的銷售用詞,幾乎都一定會提到持有滿期,那些贖回費就與你無關之類的話語。事實上,詳細去翻一下這類產品的內扣費用,你就會知道那些贖回費跟你有沒有關係了。
最近富達基金公司已開始刪除在美國販售的基金的B股類別,以降低投資人費用負擔。除了希望台灣金融業者能見賢思齊外,身為投資人的我們'若能對這類收費結構有徹底的瞭解,也將能為自己做出更合宜的選擇。
~~~~~~~~~~~~~~
作手大大可能是指的是分銷費加上沒有比較便宜,難怪之前去銀行理專都愛推B類基金
~~~~~~~~~~~~~~
1. 會送禮之外(還自掏腰包送我)
之前有人說國泰送水果、酒、家樂福禮券
禮券是國泰人壽必定送的,如果沒送就是理專/分行沒賺錢績效不好
水果、酒,就要看你是不是大戶,以及理專/分行有沒賺錢績效好不好
2. 會不定時打電話給我
3. 會發信件給我
4. 不會推銷我買其他產品
之前那個理專不斷叫我強制險、旅平險、壽險都要跟他買...
5. 當我問基金的時候,還會被罵:不准買 (真正好的理專)
不然誰管你死活啊,只要賺飽飽你的手續費就好了
6. 可以當朋友
7. 保證消息會第一手知道
8. 銀行掛保證可以客訴
9. 不會倒的銀行 (不只要手續費便宜,管理費、轉換費小心被坑)
如果央行有賣基金我一定買(越大間的銀行越穩定)
有些收費模式已經被淘汰掉了,可能理論上這樣收,
實際上很多銀行為求管理部位龐大以及券商為求回單量,
費用部份都會自行吸收,或以別的方式另外組合出來。
順便回應你
kensers wrote:
真正好的理專
1. 會送禮之外(還自掏腰包送我)
之前有人說國泰送水果、酒、家樂福禮券
禮券是國泰人壽必定送的,如果沒送就是理專/分行沒賺錢績效不好
水果、酒,就要看你是不是大戶,以及理專/分行有沒賺錢績效好不好
2. 會不定時打電話給我
3. 會發信件給我
4. 不會推銷我買其他產品
之前那個理專不斷叫我強制險、旅平險、壽險都要跟他買...
5. 當我問基金的時候,還會被罵:不准買 (真正好的理專)
不然誰管你死活啊,只要賺飽飽你的手續費就好了
6. 可以當朋友
7. 保證消息會第一手知道
8. 銀行掛保證可以客訴
9. 不會倒的銀行 (不只要手續費便宜,管理費、轉換費小心被坑)
如果央行有賣基金我一定買(越大間的銀行越穩定)
國泰一般送什麼我不知道,要看各分行的理專和經理是怎麼做人的,
不過貴賓理財在你生日的時候會送白木屋蛋糕(很小,吃起來不過癮)。
至於強制險這些東西,我覺得理專去做爭取並沒有錯,
因為你一定要去續保、還是要買,
既然都要買,做個人情給你的理專有何關係呢?
理專消息不會是第一手的,真要勉強說起來,券商的消息會比較前面一點,
因為投信下單也是要找券商...(這部份就不方便多說了)。
如果是要內線的話和營業員關係好還比較重要,不過依現在手續費的競爭,
營業員有的也不會講(賭一口氣)。
銀行會不會倒和基金沒關係,因為基金管理機構、銷售機構、經理人,
這三方通常都是獨立的。就算倒了,基於信託法,基金部位的資產和銀行是分開的,
沒這問題!
所以連動債和基金這兩種要分清楚。
央行沒有賣基金,他是銀行的銀行,
有啦...勉強算來,其實台幣匯率績效就是央行的貨幣型基金啦!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