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中國一直在“補貼”西方?

中國一直在“補貼”西方?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 魏城 2009-11-27


前些日子,我翻閱一份英國報紙,看到一幅大照片,畫面是相當於倫敦“王府井”的牛津街的商場購物人流,照片說明稱英國消費者重返商店顯示金融危機可能即將觸底雲雲,但仔細端詳,我卻發現人流中有許多華人模樣的臉龐,再認真研究,更覺得這些人的穿著打扮像是中國大陸人。

後來,我先後與幾位英國華裔朋友談起此事,他們一口咬定:“沒錯,這些人肯定是從中國大陸來的!”他們還補充說,他們在中國的朋友熟人中,就有許多人借出差或旅游之機,轉戰倫敦各大商場,為英國經濟走出衰退“做貢獻”。

最近讀了中國財經評論家時寒冰的博客,發現中國消費者也在為美國經濟重歸繁榮“做貢獻”。時寒冰最近去了一趟美國,他在博客中寫道,他在洛杉磯曾經“遇到一群中國去的游客,購物之多可用瘋狂來形容。在一個賣箱包的商店,幾乎每個從中國去的人都買兩個以上的箱子,因為,他們要裝下所買的商品。他們一邊挑選商品一邊驚詫著:‘這裡的東西怎麼會比國內便宜這麼多?!'我可以聽出他們心中的不平衡。”

至於那些沒有機會公款出國或沒有實力自費旅游的普通中國人,知道這一事實後可能心裡就會更不平衡了:因為他們只能無奈地接受中國物價的現實。

乍一聽,你會覺得不可思議:盡管如今中國人收入不斷提升,但中國人均GDP畢竟遠遠低於美英等西方富國,怎麼能夠承受比倫敦、洛杉磯還高的物價呢?其實,如果不是我本人今年也在北京工作、生活了幾個月,因而對北京物價有了親身體會的話,我也不會相信這是個事實。

別的地方我不敢說,僅僅對比一下我長期生活過的北京和倫敦。在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北京至少在“衣”、“住”兩大方面比倫敦貴,至於“行”,北京的公共交通費用的確要比倫敦便宜,但在個人購車花銷上,北京卻比倫敦貴得多。

我這裡說的“貴”,並不是相對的“貴”(即某商品價格在居民平均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而是絕對的“貴”,也就是說,如果英鎊與人民幣目前的兌換率是1:12,那麼,在北京,房價和租房租金(至少在三環以內)、國際名車價格以及正規商場多數中檔以上服裝的價格,即使除以12,也比倫敦貴。

“食”的情況比較復雜,一般而言,北京超市的蔬菜水果、柴米油鹽,如果除以12,要比倫敦便宜,但在相對價格上,則比倫敦貴或不相上下;北京有很多服務於外來打工者的廉價小餐館,無論是絕對價格,還是相對價格,都比倫敦便宜,但稍微上點兒檔次的餐館,相對價格就比倫敦貴,而高檔餐館的價格,絕對價格都比倫敦貴。

更為匪夷所思的是,北京某些日常用品的價格,絕對價格也比倫敦貴。例如,倫敦超市洗發水的價格通常是一英鎊左右,但北京超市洗發水通常都要賣15元人民幣以上,名牌洗發水則在30元人民幣以上。

時寒冰在其博客中如此描述他最近的美國之行:“到美國後才發現,美國除人工服務之外,絕大部分商品的價格(絕對價格)是低於中國的,有些商品的價差之大,有點瞠目結舌。”他對比了中國(大概指他居住的上海)和美國洛杉磯的物價:在中國一套賣3萬元左右的Armani(阿瑪尼)西服,在洛杉磯用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的錢就可以買到;寶馬Z4的價格,洛杉磯的廣告上標注的報價為29881美元,中國的價格,聽一位朋友介紹,大致在50萬元——80萬元人民幣之間……

時寒冰說的這些國際名牌商品,大概由於進口到中國要征收很高的關稅,再加上運費等等,所以,在中國賣得比西方貴並不令人吃驚(盡管貴四、五倍仍然有些不甚合理);但那些純屬中國制造的商品,在中國賣得居然也比西方貴,就太令人費解了。

例如,美國一位研究中國經濟的華裔學者就曾吃驚地發現,他在美國超市沃爾瑪買到的中國大陸生產的質量不錯的登山鞋,價格只有2.99美元,後來,他給一位中國經濟官員打電話,講了此事,對方不信,說在中國大陸出售的登山鞋,“三百塊人民幣買的還是爛牌子,好一點的都要一千多塊。”

我今年上半年住在北京,下半年住在倫敦,這種對比更鮮明、更強烈、更真實:許多同樣類型的中國產品,在英國的售價確實低於中國。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怪事?

那位美國華裔學者也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他詢問了一位在中國大陸投資的台灣商人,這位台灣人的解釋是:“中國大陸到處是欺詐,貿易商之間拖欠貨款比比皆是,生產商只有提高出廠價格才能保障自己的利潤;而出口就不同了,只要你和外商簽訂了合約,基本上你就不用擔心,美國進口商給你信用狀,你可以去銀行抵押貸款,生產之後你發貨,錢就到手了,沒有麻煩,錢少賺點,但風險也小。”

對這個解釋,這位美國華裔學者相信確有其理,但仍感並非全部原因,於是,他又查閱了一些中國大陸的商業流通資料,並通過其它渠道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發現了一個更讓他吃驚的事實:從中國大陸運貨到美國的運費,竟然比從廣州運貨到北京還便宜!原因何在?還是腐敗:由於中國大陸鐵路貨運超負荷,流通商要想申請一個車皮的指標,運費之外的額外費用竟然高達五千到五萬人民幣之間;高速公路運輸也不便宜,中國大陸媒體引述一位常年從廣州送貨到北京的司機的話說,廣州到北京的高速公路,一路的過路費就有1400元人民幣,除此以外,還要有大約有7000元人民幣的額外費用,這個費用不是汽油費,也不是汽車修理費,而是無緣由的罰款和敲詐。

這些因腐敗所造成的成本,自然也都被攤到產品價格中去了,最後由消費者埋單。看來,腐敗之害,不僅體現在政治方面,也體現在經濟方面。

中國政府這些年已經意識到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病,所以常講要提振內需,但效果不大,中國至今依然是一個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經濟體。中國的內需為什麼提不上來?原因很多,包括缺乏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但相對西方來說中國物價過高,至少也是原因之一。

而西方這麼多年來通貨膨脹一直保持著較低的水平,至少在那些有真知灼見的西方學者看來,是得益於來自中國的廉價商品。中國一直在為西方打工,而且是廉價打工。

上個星期,我在倫敦參加了一次新書發行講座。這本新書的作者是兩位在多年在中國經商的英國人,書名是:《China Counting》,序言中有一句話讓我深以為然:“西方輿論傾向於認為,中國一直在免費乘坐西方的消費列車,但真實情況是,中國一直在補貼西方。”

然而,即使西方的政客們意識到這一真相,但面對某些利益集團的壓力,他們或者出於選票得失的短期政治考慮,或者出於保護本國制造業的短視經濟理由,也會築起“反傾銷”關稅的大牆,擋住來自中國的“補貼”。歐美最新一波針對中國進口商品的貿易保護主義浪潮即為明證。

嗨,好一個裡外不討好、兩頭不受待見的“中國補貼”。

------------------------------------------------------------------

不知大家有何看法??
2009-11-30 15:38 發佈
linus li wrote:
中國一直在“補貼”西...(恕刪)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沒有西方國家的消費,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肯定要慢個幾倍。
沒有中國大陸的低廉產品,西方國家的消費能力也會變差,因為東西都變貴了。

最早是日本替西方國家打工,後來台灣也加入,現在換成中國大陸。
很正常的經濟發展路子。
為什麼?誰叫西方國家工業化的比較早,又殖民過許多地方,撈了不少消費的資本。

只有需要寫論文的教授,才會去研究「補貼」這字眼。
各取所需而已,要是全世界的人都只生產,那誰來消費?
要是全世界的人都消費,那誰來生產?

你想佔我的便宜,我也想佔你的便宜而已。
台灣22K在補貼誰?70年代開始台灣一直在補貼啦
台灣也一直在補貼西方呀!沒什麼特別的...

現在連在西邊那個大國也屬於西方了,開始要補貼囉!
哈! 台灣人應該感受很深, 東西比國外貴, 品質規格都比國外濫, 尤其是電子產品, 最近在找NB, 本來想支持國產雙A, 但網路資訊查越多, 越不想買雙A, 現在雙A已經出局了 ...
也許是一直補貼西方
但作者自己也有說明中國內部的成本問題
這應該是他們可以自己改善的吧

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是法治國家
有關係就好辦事

看看鴻海跟中國企業打的官司
看看北京新天地

就連這大企業都會遇到
那小台商我想遇到的更多不平等
要改善請從自身開始吧
lien291
這個很正常吧,台灣過去剛起飛時也曾有過這種日子,當時國內進口商品稅賦重,很多台灣人去歐洲有錢沒錢也要買幾隻錶,就當是生意人跑單幫買來轉賣吧,賣兩隻自己賺一隻何樂不為,
風水輪流轉,也沒必要看人家苦日子剛過完去羨慕別人,畢竟剛熬出頭的社會,對崇拜新鮮的事情總是特別有興趣,
猜想如果台灣的物價水平如果夠低,現在的薪資水準應該也是很有競爭力吧.
或許,台灣也能再來一次經濟起飛.
所有高速發展的國家都是如此,巴西目前也是如此,台灣當年也是如此。
大陸生食衣住行超便宜的,我碰過一個同事每次都到農民工用餐的餐館吃飯,
感覺上跟台灣巷弄內的自助餐差不多(因為生意不好一般比較不是那麼新鮮),
一般台灣人上的餐館比較高檔,價格至少是台灣同等餐館的8折,
大陸是出口賺外匯,相對進口商品關稅高,自然比國外價格高,而國產品價低且品牌知名度不那麼高.
倒是有很多老外在大陸買國外知名品牌的同級品,比台灣人更樂衷.
能出國的大陸人
基本上家庭都算不錯
我身邊許多朋友
哇靠到國外買東西
真的說什麼都很便宜
就亂買一通
有時跟他說
就算是兩百塊也是錢耶
他還是覺得便宜
隨便買沒關西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