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低買進」的前提必須建立在「價值衡量」的基礎上,但很多人常常都是因為「價格下跌」的迷思而「逢低買進」、「逢低攤平」。
基本上,如果無法衡量一件「標的物」真正價值時,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拒絕誘惑。
當然,有人會問,那要如何衡量事物的真正價值?那就是要認真研究與作功課的地方了。
在股市中,我至少看過兩種衡量價值的方式但都跟研究「財務報表」無關:
1、土法煉鋼:
例1、某次在某支股票大賺一倍是因為剛好同事的女友在該公司當工程師,說公司的訂單已經排到明年,想想當時
才2月多時,訂單就排到明年了,就買了一些等著收錢。結果買進不到半年,漲一倍就出掉了,賣掉後才問同事:「你女朋友怎麼不買自己公司的股票呢!?」
例2、某次突然想到,自己上班的公司,規模也不算小,到底都買了些什麼設備啊?實際查看後,發現某家設備廠商竟然是上市公司,可是,股票價格太低,每日成交量又太小,這樣可以買嗎?想想就放棄了。結果一年後再看,竟然大漲十倍超過,雖然看起來危險,但危險股票有相對的應變法,其實可以少量買進,小賠大賺,何嘗不可?不要重押就好了。早知道當時就用每個月消費在咖啡的零用錢,買個一張也好。
例3、「坦伯頓」想買墨西哥的電訊公司股票時,但缺乏公司資料,就直接派人到墨西哥調查當地的電訊用戶量。
例4、中國真正懂得價值投資與逢低買進原則的某位投機客,想買進某家公司股票,就花錢僱人每天去記錄該公司的貨車進出量。
5、以前臺灣dram股當紅時,有些外資分析師也是一樣去實地暗訪調查某些公司的進出貨量,報紙寫過相關報導…。請問這到底跟捉外遇的「偵訊業」有何不同?何必花大錢請外資分析師呢?
這方面的例子很多,由於都是「實際」資料並非出自所謂的「會計財務報表」,所以才說是「土法煉鋼」。
2、專業人士:
在某些行業的專業人士,有能力判斷該行業產品的實質價值時。
例1、日本以前的舊股神「是川銀藏」曾經在礦業股大賺一票,有人就批評說他原本就是礦業專業人士並非是因為做股票厲害。
例2、「遊戲宅男」今年大賺遊戲股,這是真實的例子,發生在我身邊的一位同事身上,他每天「研究」遊戲到底會不會賺錢,他太太則負責依照「研究報告」買賣進出「遊戲股」,今年大賺一票。買賣過程中,每當遊戲股下跌時,他太太就會催他趕快去玩遊戲,好好研究一下。每當遊戲股上漲時,他太太就會好心說:「你今天遊戲可以多玩一小時。」他跟我講買進「@龍」時,「$龍」才六十多塊,由於對遊戲股不熟,「不熟不買」這是原則,當時一點都不為所動,漲破一百時,我還很認真地說:「搞不好會變成今年的股王?!」---那又怎樣?!至今依然不為所動。股市賺錢的機會很多,每個人的專業不同,「不熟」就表示「不專業」,不專業的東西最好就不要碰,沒什麼好後悔。話說,遊戲宅男現在已經不碰遊戲股了,他要等待遊戲股的「價格」回跌至「價值」之下,再「逢低買進」。
專業人士依靠專業判斷買賣股票賺錢的例子很多,所以,沒必要去碰自己不專業的東西。
再度重申:「逢低買進」的前提必須建立在「價值衡量」的基礎上絕非是因為「價格下跌」。
機會主義者 wrote:
例4、中國真正懂得價值投資與逢低買進原則的某位投機客,想買進某家公司股票,就花錢僱人每天去記錄該公司的貨車進出量。
同意你的觀點!!
不過關於中國部分
個人覺得不是很適用
中國股市跟公司真正價值
有時候差距甚遠...
機會主義者 wrote:
想買進某家公司股票,就花錢僱人每天去記錄該公司的貨車進出量。...(恕刪)
每天加班趕工的公司都會倒閉,那些進出的貨車會不會是幫老闆把值錢的物品都先搬走??
霸力集團倒閉
...前一天晚上還在通宵趕工,之前並沒有倒閉的徵兆...
另外,聽說有些公司會發生「黑字倒閉」,賺錢也會倒閉??
訂單接不完,貨車每天進出,員工都加班,公司賺大錢,但是.....現金周轉不過來。
多讀書、讀好書、讀懂書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