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兩家公司,一家稱為A公司,另一家稱為B公司,合併之後稱為C公司。
A與B合併成為C。
A公司 資本額 253.81億元,第一季淨值 315.45億元,第一季 EPS 0.11元
B公司 資本額 132.55億元,第一季淨值 195.85億元,第一季 EPS 0.18元
所以合併之後的C公司第一季EPS=?
報紙上的算法:0.11+0.18=0.29
http://udn.com/NEWS/MEDIA/4908457-2104504.gif
看起來怪怪的,不知道這樣計算對嗎?
==================
題目修訂增加了資本額與淨值。
以你提供的資訊來說,簡單的算法應該是:
A公司獲利金額=0.11 * 25.381億股=2.792億
B公司獲利金額=0.18 * 13.255億股=2.386億
所以假設是A發行同額股票購併B,則新公司EPS= (2.792)/(25.381+19.585)=0.06
因為通常併購時價格會把被併公司的獲利考慮進去,所以對存續公司A而言,是多花錢把B
的Q1獲利也一起買進來了,A本身沒有獲利的問題。
如果是A+B=C ,A及B均消滅,則C為Q2才成立的新公司,應該是沒有Q1 EPS這回事,媒體要表達C可預期的
獲利能力的話,合理應該是(2.792+2.386)/(25.381+13.255)=0.134
以上是亂猜的結果,有錯請自行忽略…

ppt18360 wrote:
報紙上的圖表顯示 A...(恕刪)
A把B買下來
A的資本額並沒有增加
但是要看A公司把B公司列為哪種會計科目
權益法股權長期投資&成本衡量金融資產
第一個就屬於子公司,每季季報會有母公司與子公司合併財報,兩間公司賺多少報多少
等於是A公司花了290億買B公司賺錢所有收益。
PS.如同把錢拿去放定存後的收益。
EPS=(A+B)獲利/A股本
絕對不會是報紙上算法.......
A公司的290億哪來的,借來的要利息耶!!從定存和債卷拿出來賺的利息會不見。
所以A不管是借錢來買B,還是拿現金出來買B,都會造成A獲利下降。
表面上看起來好像賺錢,實際財報出來絕對是另一回事。
新聞都胡亂掰的,別太相信喔!!
第二個金融資產類,每季A公司會依當初投資B公司的金額去看市價增減認列獲利或虧損
如B公司股價當初以10元買進,當股價變成12元時,A公司要認列2元的投資獲利
2樓大大算法是對的
猜想應該是這樣子啦!!不對別K我~
ppt18360 wrote:
報紙上的圖表顯示A, B, C三家公司的名稱不同。
但從報導內容看來可能是A把B買下來,如果是A公司出資290億買下B公司,EPS應該如何計算?
...(恕刪)
如果是合併,而不是樓上所說的入股B使成為子公司的話,淨值190億,但出資290億,所以會產生100億的商譽待攤銷(20年),或是認100億的資本公積,如果是商譽的話,獲利就要再減去攤銷的部分,另要再考慮的就是合併後股本變成多少,如果是出現金290億買的,則股本不變,發行新股併的,則股本變大,以上幾個數字確定後,再沿用二樓回覆的原則計算即可。
不過,媒體的意思應該只是想概估一下新公司的獲利能力啦,因為ABQ1的個別EPS都出來了,成立後也是Q2以後開始營運了,根本不會有新公司Q1EPS的問題(除非追溯,不過那也是會計上的事,跟公司未來展望比較無關)
至於Q2以後EPS多少 ? 就看之後獲利如何囉
A公司手頭現金60億,要啟用銀行聯貸金額70億,另還有250億信用額度可使用
A公司買進B公司後
一、資本額沒變 還是253.81
二、總資產增加,看B公司總資產有多少
三、A公司負債增加,最少要借220億,別忘記B公司也有負債
四、股東權益總額降低
另A公司考慮增資發行新股60億以內
股東權益總額就是大大說的它說的淨值
A公司用290億買195.85億的資產,溢價94.15億
股東權益總額應該會變成 315.45 - 94.15 = 221.3億
PS..股東權益總額 = 總資產 - 總負債
淨值從原來的12.4變成約8.72元
因為A公司有10億用A公司股票支付,另B公司狀況不知道,算法上應該會與實際有差異
第一次算這個,錯誤請見諒。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