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8

慘 ! 阿川當選 , A股下屎了 ! 是A股嚇死了 !


JOB HO wrote:
搬回台灣的會專案申請...(恕刪)


如果曾經留意觀查,接下來台灣可能只剩非州外勞可以引進了…

lsd193anthon wrote:
大陸1年出口逾800億美元的手機和電腦到美國,台灣則出口超過千億美元的電子零組件到大陸,占台灣年出口總額3300億的1/3,中國這些外銷美國產品(中國出口美國前十大台商佔4家)都用到台灣零組件外銷單少了當然對台採購就變少,怎麼不會對台灣造成影響?....(恕刪)


又不是中國不生產, 需求就消失了, 其他地方生產了, 反而是紅色供應鏈失去關稅, 愛國主義, 袒護仿冒,集體採購與補貼的保護而變得弱勢, 台灣廠商甚至可以獲得更大的市場佔有率.

美國加徵關稅, 對台灣製造的電子產業只有遷廠時期受影響, 中長期幾乎可說是完全沒影響, 除非台灣工廠自己不做了.

前面也算給你看過了, 5月份台灣對中國出口75億美元, 積體電路佔49億美元, 剩下的金額約29億美元, 如果再扣掉原物料與"台灣接單, 中國出貨"的部分, 中國向台灣採購的金額每月不超過15億美元, 以台灣每月出口280億美元的金額來說, 15億美元其實沒有多大的影響. 很容易從對美貿易金額擴大中取回. 況且15億美元的金額也不可能完全為0. 頂多少個5億美元.

目前美國暫時同意3750億美元的加徵關稅暫停, 繼續恢復與中國談判. 習近平又成功的施行一次騙術. 中國只是要拖時間, 著作財產權保護入法, 中國應該是已經答應美國, 自行修法符合美國的需求.

上次2000億美元提高到25%拖延了6個月, 總算是順利加徵了, 新一輪的3750億美元, 可能是美國廠商還需要六個月到一年的時間移轉產地, 美國政府也想拖一下時間, 半年後如果中國的著作權法沒有修正, 關稅沒降低, 那出手3750億美元的懲罰才真的能讓中國很痛.

vspebrian wrote:
美國加徵關稅, 對台灣製造的電子產業只有遷廠時期受影響, 中長期幾乎可說是完全沒影響, 除非台灣工廠自己不做了.

目前美國暫時同意3750億美元的加徵關稅暫停,


請教一下你認為台灣製造電子產業只有遷廠時期受影響指的是多久?(人力.地........等等)

另外根據USTR數字公佈對中國最後一項核爆關稅可課額度是商品價值3250億美元,你這個3750億美元數字從何而來?



vspebrian wrote:
又不是中國不生產, 需求就消失了, 其他地方生產了, 反而是紅色供應鏈失去關稅, 愛國主義, 袒護仿冒,集體採購與補貼的保護而變得弱勢, 台灣廠商甚至可以獲得更大的市場佔有率.

美國加徵關稅, 對台灣製造的電子產業只有遷廠時期受影響, 中長期幾乎可說是完全沒影響, 除非台灣工廠自己不做了.

目前美國暫時同意3750億美元的加徵關稅暫停, 繼續恢復與美國談判. 習近平又成功的施行一次騙術. 中國只是要拖時間, 著作財產權保護入法, 中國應該是已經答應美國, 自行修法符合美國的需求, 不列入談判內容, 沒有答應這條, 美國是不可能延遲3750億美元的懲罰關稅的.

上次2000億美元提高到25%拖延了6個月, 總算是順利加徵了, 新一輪的3750億美元, 可能是美國廠商還需要六個月到一年的時間移轉產地, 美國政府也想拖一下時間, 半年後如果中國的著作權法沒有修正, 關稅沒降低, 那出手3750億美元的懲罰才真的能讓中國很痛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5165

你是認真的嗎???你是美國的話,只要這些賣東西到美國的企業把工廠搬走,然後就不再去追這些東西從哪裏來了嗎??

美國如果真的想跟台灣好,你就快叫他跟台灣建交啊~~

Quarsar wrote:
如果前兩者成本無法完全抵消25%稅金成本..那終端消費者還是須付較高的費用.....(恕刪)


東南亞工資較低, 因此轉移量產之後, 理論上美國人可以享受到更便宜的產品.

若以舊產品或成熟商品, 轉移離開中國會產生一些建廠與外部成本, 初期攤提的成本計入後, 會有一些上升. 但是新產品生產線放在中國以外的地區, 那開出新產能就是大贏了.

比如說, 要去印尼做機械式硬碟, 那設備攤提與規模產能的成本必定拚不過現有的中國硬碟廠, 但是如果在印尼生產256MB SSD... 吼吼吼, 中國製造就狂輸了. 當256MB SSD持續降價且大賣而壓縮到中國1TB硬碟的利潤後, 中國硬碟廠就必須減產了.

另外, 家用網通產品每年成長幅度高達19%, 生產線搬移到中國以外的地區之後, 今年或許中國只是感覺是零成長, 沒什麼傷. 但是其他國家製造網通產品的成長率卻變成30%~50%. 這樣的狀況一發生, 中國損失的生意是非常大的.

當中國失去新產品的生產權與成長率, 問題就不單單只有25%關稅完全覆蓋的問題了.
vspebrian wrote:
但是如果在印尼生產256MB SSD... 吼吼吼, 中國製造就狂輸.


256MB?你認真?

現在生產還在MB............................



另外你還是沒回答我,你認為台灣製造電子產業只有遷廠時期受影響指的是多久?(人力.地........等等)


用愛發電比較快.

vspebrian wrote:
東南亞工資較低, 因此轉移量產之後, 理論上美國人可以享受到更便宜的產品.

若以舊產品或成熟商品, 轉移離開中國會產生一些建廠與外部成本, 初期攤提的成本計入後, 會有一些上升. 但是新產品生產線放在中國以外的地區, 那開出新產能就是大贏了.

比如說, 要去印尼做機械式硬碟, 那設備攤提與規模產能的成本必定拚不過現有的中國硬碟廠, 但是如果在印尼生產256MB SSD... 吼吼吼, 中國製造就狂輸了. 當256MB SSD持續降價且大賣而壓縮到中國1TB硬碟的利潤後, 中國硬碟廠就必須減產了.

另外, 家用網通產品每年成長幅度高達19%, 生產線搬移到中國以外的地區之後, 今年或許中國只是感覺是零成長, 沒什麼傷. 但是其他國家製造網通產品的成長率卻變成30%~50%. 這樣的狀況一發生, 中國損失的生意是非常大的.

當中國失去新產品的生產權與成長率, 問題就不單單只有25%關稅完全覆蓋的問題了.


256MB連記憶体都找不到了吧??

一直很好奇為什麼你會認為美國只是為了打中國???現在不就是只有中國敢不鳥美國

嗎??要不要去GOOGLE一下,美國的301以前台灣可是常客!!
轉CNN訊息:
有點具體訊息:
紅色打光部份對應4項重點...
1.不新增稅
2.農業州的鐵票選民有點不耐了
3.看來這議題可以靠錢來解決,如真是這樣那就不是啥難解了
4.面子還是要給一下

Trump: US will not apply more tariffs to China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addressed his trade talks with China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today, saying trade negotiations were continuing and that the US would not add additional tariffs.

"We won't be adding an additional tremendous amount of $350 billion dollars left which could be taxed or could be tariffed. We're not doing that, we are going to work with China on where we left off to see if we can make a deal. China is going to be consulting with us and spending money even during the negotiations will, to our great farmers in the midwest and the great patriots -- because that's what they are. China is going to be buying a tremendous amount of food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y're going to start their very soon and almost immediately," Trump said.
"Basically we said today that we were going to continue with negotiations, which I ended a while back. We agreed that I would not be putting tariffs on the $325 billion that I would have the ability to put on if I wanted."



lsd193anthon wrote:
請教一下你認為台灣製造電子產業只有遷廠時期受影響指的是多久?(人力.地........等等)

另外根據USTR數字公佈對中國最後一項核爆關稅可課額度是商品價值3250億美元,你這個3750億美元數字從何而來?
...(恕刪)


呵呵, 遇到外行人想問內行話...

大部分建廠時間大約16個月, 如果有現有廠房可以少9個月左右. 如果是要獲得政府補貼的, 恐怕是要等22個月.

用曲線來推算, 往下彎的時間大概是14~16個月, 然後就會反轉向上, 而且反轉的角度會大於下彎的角度...... 目前第一波500億美元的部分, 似乎已經快要到達曲線的最低點, 台積電, 中芯, 美光, 三星, 晶電, 穩懋的業績似乎都呈現出下彎的底部區域了. 再過一兩季就要反轉向上了. 之後, 有在中國以外開出生產線的廠商銷售量會大增, 而完全沒有遷移生產線的, 會面臨中國工廠倒閉與減購的影響, 業績開始大幅下滑

去年中國對美國出口金額-2500億美元, 大約是3700億美元. 中國為了做假帳與營造貿易戰沒輸的假象, 因此去年與今年, 中國拼命銷售尚未被列入加稅的產品, 提高非常多. 最後一波產品恐怕到實施的時候, 很可能直逼4000億美元.
vspebrian wrote:
大部分建廠時間大約16個月, 如果有現有廠房可以少9個月左右. 如果是要獲得政府補貼的, 恐怕是要等22個月.


別傻了,你看那些在中國組裝台廠要用多少人,講得這麼簡單.

16個月建好有包含設備Move in.設備參數調校?不用Test Run?人員不用training?真正在run時還會遇到製程改善問題.

這個長達1年多的產能空窗期在中國台廠因關稅問題而導致需求減少你看會不會影響台灣電子業.
  • 53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3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