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

台積電(2330)值得再看三年

今天暴跌1400點的時候抄了50萬台積、聯詠權證

收盤進帳40萬
goet0 wrote:
我講太多實話 每個(恕刪)


你講的應該全是廢話

你一開嘴 完全沒有邏輯可言

再來 也不見你放空

三者 出張嘴打炮 賺點數

四者 大家看你像小丑跳樑 你沒看到,都沒啥人鳥你了 越鳥越覺得自己沒水準

我浪費太多時間打字了 再鳥我就犯見了 就這樣囉!
不知道明天開盤會如何? GG加油...
一定一堆人等著接

sicin wrote:
不知道明天開盤會如何? GG加油...
1月21日的台積電
5月17日的台積電
同樣是 2021年(內)
怎麼了
不是同一家公司嗎?
營收 技術 不是大成長嗎?

3月24日 還在笑 587元賣在谷底的[外資]
今日回頭一看
才驚覺到
買的散戶 才是大阿呆

4月初 有賣掉的 好像是 聰明的外資
又跑進去搶600元的 台積電散戶
(就不多說)

技術分析 沒卵用
呵呵呵!~~~
真的嗎?


要它再漲回600元
可能須要長達(三個月)以後再說 了
小學三年級 (小姪子)的劃線
(兩點連成一直線)



人人都會看的技術線型
只有 Jacky8000 不需要看 (抱緊處理)
一張都不賣 奇蹟自然來




蔡森解盤
頸線已破 要自求多福
尤其是 搶在600元者
「經濟」日前IBM率先發表2奈米製程晶片後,全世界半導體業界都感到震驚,臺灣大學則是宣布攜台積電(2330)、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發現二維材料結合半金屬鉍能達到極低的電阻,有助於實現半導體1奈米以下的艱鉅挑戰。

臺灣大學攜手台積電、MIT發表最新研究,二維材料結合半金屬鉍能達到極低的電阻,接近量子極限,有助於實現半導體1奈米以下的艱鉅挑戰。這項研究已於《自然》期刊(Nature)公開發表。

目前矽基半導體主流製程,已進展至5奈米及3奈米節點,晶片單位面積能容納的電晶體數目,也將逼近半導體主流材料「矽」的物理極限,晶片效能無法再逐年顯著提升。

一直以來科學界對二維材料寄予厚望,卻苦於無法解決二維材料高電阻、及低電流等問題,以至於取代矽成為新興半導體材料一事,始終是「只聞樓梯響」。

此次由臺灣大學、MIT共同發表的研究,首先由美國麻省理工團隊發現在二維材料上搭配半金屬鉍(Bi)的電極,能大幅降低電阻並提高傳輸電流。

隨後台積電技術研究部門(Corporate Research)將鉍(Bi)沉積製程進行優化,臺大團隊並運用氦離子束微影系統(Helium-ion beam lithography)將元件通道成功縮小至奈米尺寸,終於獲得這項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臺大電機系暨光電所吳志毅教授進一步說明,這項研究發現,在使用鉍為接觸電極的關鍵結構後,二維材料電晶體的效能不但與矽基半導體相當,又有潛力與目前主流的矽基製程技術相容,實有助於未來突破摩爾定律的極限。

吳志毅指出,雖然目前還處於研究階段,但該成果能替下世代晶片提供省電、高速等絕佳條件,未來可望投入人工智慧、電動車、疾病預測等新興科技的應用中,民眾都能受惠。

這項跨國合作自2019年展開,合作時間長達一年半。包括臺大、台積電、麻省理工學院等皆投入研究人力,共同為半導體產業開創新路。其中,兩名主要參與研究、論文發表的年輕博士,都曾是臺大光電所碩士生。
kao_king wrote:
1月21日的台積電5(恕刪)


我買在611一堆,越跌我越買,570-540也接不少。

就很爽呀!加一加,不知不覺也94張了!
679梯次同學

看這裡






沒卵用的技術分析;人人都會看 老王解盤
一條季均線 操盤法




我等它站上季均線 趨勢明朗之後 再來接
本人資金有限 不敢亂接刀子

多大顆屁股 可以吃多少的洩藥
自己比誰都清楚
果然被迫接車用晶片
營收和毛利都無法再破新高

台積電表示,2021年MCU的產量將較2020年提升60 %,較2019年疫情大流行前的水準提升30%,並將持續與汽車供應鏈合作,以解決當前的晶片短缺問題。
  • 1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