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2000 wrote:
昨晚TSM美股ADR(恕刪)
昨天在完整半知半解下聽完分析師對台積電的提問與回答後, 我就大概預測會跌了.......
在我聽來的感覺, 台積電被迫無奈的做了許多不利己的事情
1. 車用晶片短缺, 台積電Y2021年到年底前會多生產60%的MCU........大家都知道車用晶片是利潤最低的IC
2. 因為客戶需求, 台積電目前還是依計畫在南京擴產28奈米, 現有2.5萬片, 預計Y2023要多4萬片28奈米出來.....要買新機台, 但是28奈米又是低利潤IC
3. 日本的封裝材料RD Fab有超過20家企業參與, 但是為了服務日本客戶, 開始評估在日本設立成熟製程晶圓廠....雖然還沒確定, 但感覺就是為了日本要求而去蓋廠
4. 有分析師提到3D封裝利潤較低, 台積電說會利用製程改善把封裝利潤盡量拉到wafer的水準,整體台積電長期利潤會維持在50%
5. 美國廠成本較高且量產5奈米, 分析師問台積電會在美國蓋3D封裝廠嗎? 台積電回答是.....其他企業也不一定會在wafer fab旁蓋封裝廠, 現在物流是全世界動的..........以後是美國wafer生產完, 運回亞洲封裝測試後再出貨? 美國廠做5奈米的目的與成本???
6. 被問到5奈米等生產愈多, 利潤越低的問題.......台積電說, 客戶也是要有合理利潤的!(哇~~~難道不能先保持台積電的利潤?不漲價做心酸的?)
基本上我感覺台積電已經有些無法自主去被迫做一些事情了....唉~~~
每年每季還是會持續獲利上漲......但是不會很快速了

jhlien wrote:
台積電就近服務客戶並非不好,若能得到當地政府的補貼,也可以沖抵因成本的上升而減少的利潤吧.
我不如此認為......一個國家可以發展出超水準的產業, 是該國家有那些特殊的條件來達成的
美國有好的IPO制度讓員工可以快速致富+高薪水, 吸引天才去美國設計IC, 且IC利潤很高.....完成一個 IC作品後就幾乎是copy量產了, 高額獲利去支撐員工高額年薪
台灣有超高比例的大學/碩士/博士生來支持半導體製程的研發與生產的解決問題.......但IC/wafer是需要一片一片生產出來的, 台積電可以給的起相對高薪來吸引幾乎是台灣本島自己產出的所有前10%的人來替台積電服務, 但是總年薪還是比不上美國的薪水
鴻海為何從台灣往大陸設廠? 因為需要大量低廉人力去組裝等等......這種薪水台灣找不到人
反觀為何Intel可以在美國持續設廠?人家有自己的產品可以賣高價, 等於是把IC設計+台積電代工成本全部自己賺, 當然Intel可以持續在美國設廠? 台積電呢?沒有獲利最高的自己的產品, 只有人事等等比台灣高的成本......如何維持跟台灣一樣的利潤?
jhlien wrote:
我不如此認為......一個國家可以發展出超水準的產業, 是該國家有那些特殊的條件來達成的
美國有好的IPO制度讓員工可以快速致富+高薪水, 吸引天才去美國設計IC, 且IC利潤很高.....完成一個 IC作品後就幾乎是copy量產了, 高額獲利去支撐員工高額年薪
台灣有超高比例的大學/碩士/博士生來支持半導體製程的研發與生產的解決問題.......但IC/wafer是需要一片一片生產出來的, 台積電可以給的起相對高薪來吸引幾乎是台灣本島自己產出的所有前10%的人來替台積電服務, 但是總年薪還是比不上美國的薪水
鴻海為何從台灣往大陸設廠? 因為需要大量低廉人力去組裝等等......這種薪水台灣找不到人
反觀為何Intel可以在美國持續設廠?人家有自己的產品可以賣高價, 等於是把IC設計+台積電代工成本全部自己賺, 當然Intel可以持續在美國設廠? 台積電呢?沒有獲利最高的自己的產品, 只有人事等等比台灣高的成本......如何維持跟台灣一樣的利潤?
還有風險分散的考量,企業總是要有風險考量,尤其大企業,Intel不只在母國,印象中她也有在以色列/愛爾蘭設廠.
台積電跑到美國/日本設廠也是分散風險之一,當然,也有就近服務客戶的功能,也許,還有招募不同國度的人才增加企業的多面向思考邏輯,互相腦力激盪的考量,這些考慮也有助台積電的未來發展.
只要製程技術/良率持續領先競爭者,台積電仍將是第半導體晶圓的一把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