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

看好特斯拉-TESLA 如同蘋果-APPLE般,最佳長線投資標的

t9996455 wrote:
我只能說還好特斯拉當初沒賣,不然今年特斯拉6倍我就賺不到了


T大真的超級猛的~
Tesla的鐵粉與先知~

有關於Apple Car,有幾個視頻有說明:



健人就是腳勤
t9996455 wrote:
蘋果是好公司,但他的優勢不在硬體研發,目前ceo強項是供應鏈管理,之前花了這麼多錢研發都打了水漂,現在再花大錢就會成功嗎?而特斯拉之前又小又窮,現在特斯拉發了幾次新股後,可以說研發經費跟蘋果一樣花不完了


telsa並不窮呀!

創立之初就有一堆大型基金公司投資幾%在裡面

蘋果的研發創新比一堆公司強,最重要的是品牌價值,那就是護城河
蚵仔麵線好吃 wrote:
T大真的超級猛的~Tesla...(恕刪)


跟著木頭姐買應該差不到那邊去.......
Tesla應該留著, 然後慢慢建倉Apple
jhlien wrote:
Tesla應該留著, 然後慢慢建倉Apple


Yes~
蚵仔麵線好吃 wrote:
Yes~...(恕刪)




HarveyMorris wrote:
telsa並不窮呀!


馬斯克自己都說特斯拉要賣給蘋果了,這還不窮啊??被蘋果拒絕後變成要賣給谷歌,這叫山窮水盡好不好

在賈伯斯時代蘋果是真的超創新的,但現在有誰覺得蘋果創新呢?我家全都是用蘋果產品,imac iphone等所以我也是愛用者,只是近期有時覺得使用體驗蘋果跟以前微軟越來越像了

特斯拉的優勢是研發超級無敵,超有創意,又超省成本,簡直像賈伯斯加上庫克加上台積電加上鴻海的優點

可以試問一下,一間新汽車公司,超省錢從不花廣告費,還沒經銷商,原廠網路直銷,品牌卻可以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然後又可以活下來越做越大,請問有誰可以做到??加上他的研發又是超超超無敵的,他吹的牛從沒人覺得會實現,但每次他就真的吹出來了,以現在看到的研發成果,馬斯克在火箭上跟電動車上劃時代的創新研發,講真的別說蘋果,我真的覺得全世界沒有一間公司有這麼可怕的研發能力,就算faang加起來都比不過,am有火箭,g有自駕,ap研發電動車很久了還沒成功,f研發ai,但這單純是小弟自己的看法拉,大大參考就好
t9996455 wrote:
馬斯克自己都說特斯拉(恕刪)

iCar真的快來了?分析Apple的「造車」心路…

https://www.eettaiwan.com/20201224nt01-why-car-heres-what-we-think-apple-wants-from-icar/?utm_source=EETT%20Article%20Alert&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2020-12-28

關於「iCar」,也就是Titan專案的傳言已經在市場上存在多年;這一次Apple是玩真的嗎?答案或許是肯定的…以下就讓我們來進一步分析其可能性。

近日有業界消息傳出,蘋果(Apple)預計在2024年量產乘用車產品──而關於「iCar」,也就是Titan專案的傳言已經在市場上存在多年;這一次Apple是玩真的嗎?答案或許是肯定的…以下就讓我們來進一步分析其可能性。

與一般大眾的想像相反,Apple其實很少取得先發優勢。Apple的iPod並非市場上第一款MP3播放器──這個榮譽應該是由一家叫做SaeHan Information Systems的公司所推出的MPMan F-10產品所贏得….有人記得它們嗎?早期的MP3播放器產品還有Rio的PMP300,筆者自己的第一個MP3播放器是2004年買的Creative Zen Touch,因為硬碟掛點也跟著沒用了…

而Apple也距離智慧型手機的發明者很遠,其iPhone產品是在Blackberry與Nokia推出智慧型手機產品多年後才問世。還有iPad平板電腦,距離Palm、Psion等公司的產品(還有一家叫做Apple的公司推出的可怕掌上型電腦Newton)問世超過10年。此外,Fitbit、Garmin與Jawbone等公司都比第一款Apple Watch早推出智慧手錶產品。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Apple的硬體策略,是先觀察競爭對手怎麼做,然後精準掌握大眾市場消費者的喜好,於是能輕鬆地比別家產品表現得更好。如果你認為矽谷的「快速行動、打破常規」(moving fast and breaking things)信條適用於Apple產品,那你大概一直沒有注意到這些。

師法Tesla?

而顯然Apple一直在觀察並學習的車廠就是特斯拉(Tesla)。近日有一些報導指出,馬斯克(Elon Musk)自爆曾經考慮把Tesla賣給Apple,這是對「iCar」傳言可能性最清楚的確認,但庫克(Tim Cook)並不需要Tesla。

突然之間,幾乎每一家車廠都推出了電動車款(EV)──包括BMW的i系列、福特野馬(Ford Mustang)的Mach-E,保時捷(Porsche)的Taycan,還有福斯(VW)的ID4等等;此外Ford、GM還有Rivian等車廠都在開發電動卡車。如果Tesla可以做電動車,那Apple也可以,任何人想要跟來自Cupertino的傢伙們對賭,可能得先想想Jawbone、Nokia與Rio等公司的下場。

我已經可以聽到有粉絲對我大喊「那麼Tesla的超級充電站(Supercharger)網路呢?」這是有道理的,但忽略了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Joe Biden)提名Pete Buttigieg (EETT編按:曾是拜登在爭取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對手)擔任交通部長之後的政治氣候變化。

Buttigieg在幾天前發了一條推特(Twitter)文:「為了因應氣候危機,我們必須要將數百萬輛新電動車投放到美國的道路上;是時候該建立由潔淨能源驅動的公用充電基礎設施,並使其遍佈這個國家的每一個角落。」

到2024年,Tesla超級充電站網路的圍籬看來會消失;Tesla的投資人最近要小心了…而Tesla也向Apple展示了完全避免自動駕駛爭議以及朝Level 5發展的競爭,會是明智之舉。2021年看來會有很多車場追隨Ford的腳步,避開與Level 3有條件自動駕駛相關的責任歸屬問題,以及與Level 4進入大眾市場的零組件成本問題。
舉例來說,Ford Mustang的Mach-E電動車款擁有美型設計,獲得不少好評;甚至如果有人把Apple的Logo放到水箱罩上蓋住那匹野馬,我可能會相信iCar已經量產了。而除了那些Tesla的狂粉,誰會在乎Mach-E「只是」Level 2?

為何「造車」?
就像iPhone,Apple可以把iCar的製造外包,最有可能的對象是Magna;Apple不需要傷腦筋安全性、車身或底盤系統,這些都有現成的方案,來自Tier One汽車零組件供應商如Bosch、Continental、Veoneer以及Magna。據了解,Apple的iCar會配備該公司專有電池技術,而筆者認為還會有複雜的電子架構設計,以實現能透過空中下載更新的軟體定義車輛。

Mercedes-Benz到2024年恐怕還無法吹噓自己有任何軟體定義的東西,其長期生存將仰賴一些獨門訣竅,不然Mercedes會發現自己得跟眾多擁有看起來都一樣、授權自Nvidia的中國電動車業者競爭。


車頂有攝影機的Apple Maps測試車輛在德國一個古鎮的購物中心測試停車場入口高度;這是在2020年7月所拍攝。(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所以到底為何Apple要「造車」,又為何是現在?答案幾乎可以肯定是因為Google在建立Android Automotive OS車用作業系統的生態系統上大獲成功,這意味著真正的戰場並不是EV市場,而是車用資通訊娛樂系統。

Apple就是無法站在一邊眼巴巴地看著競爭對手Google在車用領域佔據主導地位,車輛已經越來越成為智慧型手機的延伸,而車用資通訊娛樂系統扮演手機與車輛之間的橋樑角色。Apple CarPlay與Google Android Automotive已經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

因此筆者對於目前情況的理解是,Apple與Google都在各自根據自己的營運常態擴張車用市場版圖:Google是透過供應Android Automotive OS以及與高通(Qualcomm)合作建立車用資通訊娛樂處理器生態系統,由一系列Tier One業者供應硬體;Apple則是透過供應整車產品。

這聽起來似曾相識?各位看官,我要再強調一次智慧型手機的故事,而如果我對於Android Automotive OS將支援視線追蹤的假設是正確的,你應該可以肯定Apple的iCar也會支援。所以,我們最有可能從哪裡取得iCar將問世的第一個判斷依據?請密切注意車用視線追蹤技術業者如Cipia、Jungo、Seeing Machines與Smart Eye的動向!
編譯:Judith Cheng
(參考原文:Why Car? Here’s What We Think Apple Wants from ‘iCar’,By Colin Barnden)
健人就是腳勤
蚵仔麵線好吃 wrote:
iCar真的快來了?(恕刪)


這兩天又續傳iCar的事,結果沒跌就算還漲了真是的,害我追回3成沒虧到也沒賺到價差有點可惜,就當作之前沒賣吧

我自己覺得基金進場後籌碼會變穩定非常多,但現在特斯拉漲這麼多所以不打算all in了,打算基金4成特斯拉4成兩成其他,我覺得這樣雖然投報率並非最高,但心情輕鬆多了
t9996455 wrote:
但現在特斯拉漲這麼多所以不打算all in了


說真的.....TSLA All-in 不 make sense
對於一個年銷量只有50萬台的企業來說, All-in 有點誇張.....除非你是賭徒且是狂熱特粉

上面那個新聞有點意思.....最近我也注意到某小道消息說 Apple 與 Magna 有接觸(或許在談判)......知道Magna這家企業還是因為在研究 Fisker (找Magna造車)
當然我也懷疑依照 Apple最熟悉的供應鏈.....鴻海MIH應該機率很高, 我猜畢竟鴻海是新加入者, 有點類似電動車練兵.....Apple 想要先上市車子, 第一款給 Magna 似乎是合理的, 等MIH 熟悉造車後, 之後的車子再漸漸給鴻海集團
先搶佔市場--> Magna / 後續降低成本大賺 --> MIH

至於對TSLA的威脅......我覺得大家看得太嚴重.......iCar 傳言都是 Y2024~Y2025交車, 或許如台灣供應商所說, Y2021年或許會發布iCar.......但是可能只是ppt介紹
Y2024......TSLA 可能股價都已經上千了......我還猜想可能都再次分割然後入道瓊指數了
jhlien wrote:

Y2024.....
.TSLA 可能股價都已經上千了......
我還猜想可能都再次分割然後入道瓊指數了


說的也是~
  • 13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