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gstand wrote:幾個數學公式就解釋完(恕刪) P兄説的很對:市場績效=被動投資平均績效=主動投資平均績效。被動投資的平均績效是由主動投資的平均績效決定。主動投資者不滿足於平均績效,即使知道主動投資的平均無法超越市場平均,但還是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拼搏一下,沒什麽不對,更應該鼓勵。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只是滿足於平均,那世界將變成一灘死水。
Biggest King wrote:P兄説的很對:市場績...(恕刪) 這是不計算費用的理想狀況。考慮費用之後,那些投資高內扣費用的基金、ETF,以及那些高週轉率的短線投資人,想要贏過市場,就難上加難了。這種投資人越多,對於政府,以及金融業內來說,是美事一樁😄
ted90472 wrote:市場績效=被動投資績效+主動投資績效這樣才對吧?你怎麼可能會知道主動投資績效=被動投資績效 不計些微技術差異、交易成本(主動被動都會有,但交易頻率不同)的話,這個是等義因為理論上:被動投資(大盤市場)績效=市場績效不然就是你沒有完全作好被動投資公司營運整體改善、大盤整體漲跌這種共通水位上下不看的話(大家都在同一個海上)你多賺的錢,就是有人虧掉的或是少賺的錢這是二級市場交易的基本特性。所以一直看總數、平均這種來講主動被動策略真的很沒意思。又不是所有人績效都相同。藍球場上 10 個人打兩個鐘頭,總結下來還是只有那一顆球。不會說所有球員總共有搶到過抄下過 xx 次別人的球,比賽結束後場上就多出一堆球。
pigstand wrote:投資高內扣費用的基金、ETF,以及那些高週轉率的短線投資人 短線操作過頻的話是很難長線投大盤指數 ETF 就還好基本上就是你把被動組合的一些東西工作外包出去給人家作要人家作事總是要給人家報酬覺得不划算的話,自己作就好了自己的資金的話,追蹤誤差不用太計較,因為沒人會來逼你下台所以也不用真的買到例如 50 檔股票。
ted90472 wrote:市場績效=被動投資績(恕刪) 假設市場只有臺積電一檔股票,共100張,年初價格100元,縂市值1000萬元被動投資者若干人,擁有10張,成本100萬,主動投資者若干人,共有90張,成本900萬。然後主動投資人開始你丟我撿,股價上上下下,到年末的時候股價變成110元,縂市值為1100萬。結算時,被動投資者共獲利10萬(全部紙上),每張獲利1萬元,也就是10%。主動投資者共獲利90萬,每張平均也是獲利1萬元(有些實質,有些紙上),10%。所以,被動投資績效=主動投資平均績效,前者由後者決定。ps. 不考慮交易成本。
Biggest King wrote:假設市場只有臺積電一...(恕刪) 我們立基點是不一樣的,因為最被熟知的0050,他僅佔大盤指數70%,不是全部,那他就不會是市場平均報酬,只能是70%指數的平均報酬。即使是今天收盤,大盤漲幅0.84%也不等於0050(0.21%)漲幅如果有一檔是可以投資全市場,這樣你舉例台積電才會是正確的
投資個股或投資大盤應該是看個人的經歷。很多個股投資者參加新設公司是用面額認購股票例如1股10元,或者新設公司是從現有的科技公司分割出來,員工身分以淨值認股。這些有前景的公司在成立時還不是上市公司,要成為大盤的成分股可能是很多年以後。台積電成立35年,記得張忠謀提過,如果一開始就投資台積電,到現在報酬已到1000倍。
7745d wrote:1) 投資個股或投資大盤應該是看個人的經歷。2) 很多個股投資者參加新設公司是用面額認購股票例如1股10元,或者新設公司是從現有的科技公司分割出來,員工身分以淨值認股。這些有前景的公司在成立時還不是上市公司,要成為大盤的成分股可能是很多年以後。台積電成立35年,記得張忠謀提過,如果一開始就投資台積電,到現在報酬已到1000倍。 1) 2) 這兩段,行文上沒有任何關係。最好是分不同段落寫,不要放在同一段前後。後面那個一般不以個股投資者稱呼。而是非上市櫃公司的創始股東、或是初期員工。除了創始股東外,員工認股(新股發行)通常也不是依淨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