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idian wrote:
錢本來就必須流動才...(恕刪)
儲蓄和投資是為了生產剩餘價值以實現資本增值
也就是為了未來能夠剝削別人更多,而讓自己未來消費的更多
因為財富會以指數的形式增長 今天的1元儲蓄等於明天的10元 你會消費嗎?
這可以表現在擴大生產上 讓物品更便宜的生產出來 G-W-G' 即貨幣-商品-貨幣'
而投資實業的目的在於 先省下一筆錢投資在資本支出 讓生產變的更有效率
但資本也可以類似金融衍生品和房地產業純粹的剝削和純粹用錢賺錢 G-G' 貨幣-貨幣'形式
--------------------
先哲早已告訴我們,儲蓄是一種美德,揮霍浪費可恥。這個古老的智慧,反映了我們共同的道德判斷,以及未雨綢繆的明智抉擇。但是這個世界上總有許多揮霍成性的人,也總有許多理論家,為揮霍行為尋找合理化的借口。
古典經濟學家勇於駁斥他們那個時代的種種謬論,他們認為符合個人最佳利益的儲蓄政策,也符合國家的最佳利益。他們指出,懂得長遠打算的理性儲蓄者,對整個社會不會有害,反而有益。但當今社會,古老的節儉美德連同古典經濟學家的警醒之言受到抨擊,許多人搬出反對節儉的新理由,提倡支出的論調蔚然成風。
為了把這個基本的問題盡可能講清楚,我們再來借用經濟學家巴斯夏所舉的一個經典例子。假設有兩兄弟各繼承了一筆財富,每年有50 000美元的收益,但是其中一人揮金如土,另一人謹慎節儉。我們在這裏忽略掉所得稅、以及兩兄弟是否應該去工作賺錢,是否該把大部分錢捐給慈善機構,因為這些問題和我們接下來要談的主題無關。
哥哥阿爾文是個揮霍者,他不僅有揮霍的性情,而且有揮霍的信念。他是卡爾.洛貝圖斯(Karl Rodbertus)的忠實信徒。在19世紀中葉,洛貝圖斯宣稱資本家「必須將他們賺來的錢全部用於享受和奢靡」,因為如果他們「決定節省,……商品將積壓,部分工人將失業」。阿爾文常出入夜總會;小費出手十分大方;他愛講排場,養了很多仆從;他有兩名私家司機,車子買了一輛又一輛;他畜養一批賽馬;他喜歡架遊艇出航,去各地觀光;他給太太買鑽石項鏈和毛皮大衣;送朋友貴重卻派不上用場的禮物。
為了這一切,他只好動用老本。但他義無反顧。如果節省是一種罪惡,不節省當然就是美德;再說這麼做,可以補償吝嗇鬼弟弟本傑明由於節省犯下的罪行。
不用說,阿爾文對於男女服務生、餐廳老板、皮貨商、珠寶商、各類奢侈品店家來說都是最受歡迎的人。他被視為眾人的財神爺。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正是他四處揮灑鈔票,人們才有那麼多工作可做。
弟弟本傑明的人緣比起哥哥簡直相形見拙。他很少光顧珠寶店、皮貨店和夜總會,也不會親昵地直呼侍者領班的名字。與阿爾文年年吃老本不同,本傑明要謹慎得多。他一年的花銷在25 000美元左右。在那些目光短淺的人看來,他提供的工作機會顯然不到阿爾文的一半,另外25 000美元則絲毫沒有派上用場,就跟那筆錢不存在一樣。
且慢!讓我們來看看本傑明究竟是如何支配那另外25 000美元的。那筆錢,他並沒有放在錢袋子、書桌抽屜和保險箱裏面。他把錢存到銀行,或者拿去投資。如果他是存到商業銀行或儲蓄銀行,銀行會借給企業用作周轉金,或用於購買證券。換句話說,本傑明的錢用於直接或間接投資。這些錢被用於投資購置或建造生產資料——房屋、寫字樓、工廠、輪船、卡車、機器。本傑明投入這些用途的數額與他將錢直接用於消費的數額一樣多,都能使錢進入流通、創造就業機會。
總之,現代世界中的「儲蓄」,只是支出的另一種形式。兩者的差別,通常在於前者把錢交給別人用於擴大生產。就提供就業機會來說,本傑明既「儲蓄」又「支出」帶來的效果,與阿爾文單純支出的效果一樣,他們投入流通的資金也一樣多。主要區別就在於,阿爾文花錢提供的就業機會,每個人都看得到;而要認清本傑明儲蓄的錢所起到的同樣的作用,則需要我們做進一步的觀察和思考。
12年後,阿爾文破產了。他不再流連於夜總會和時尚精品店;那些曾奉他為財神爺的人如今談起他時,嘲笑他是傻蛋一個。他寫信向本傑明借錢。本傑明的支出和儲蓄比率還是和以前一樣,由於投資收益不斷增長,通過他的投資創造的就業機會不僅數量更多,並且那些工作待遇更加好、勞動生產率更高。他的資本財富和收入都比以前高。簡單來說,他增加了國家的生產能力,阿爾文卻沒有。
2
近年來,關於儲蓄的謬論層出不窮,不能都借用上面兩兄弟的例子來加以駁斥,有必要針對那些謬論進行進一步的探討。許多謬論連最基本的概念都搞混,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犯這種錯誤的人中不乏知名經濟學作者。例如,儲蓄一詞有時被用來單指蓄藏(hoarding)金錢,有時被用去指投資,甚至用來用去不加區分。
如果僅僅是缺乏理智、莫名其妙地大量蓄藏金錢,在大多數經濟狀況中都是有害無益的。但是這種蓄藏金錢的情形極為罕見。有些舍不得花錢的情形看上去與之有些類似,但那是理性抉擇的結果,與其有著本質區別。例如,經濟衰退時期,消費和投資萎縮。消費者買東西都很儉省,部分原因是擔心工作不保,想留點錢以備不時之需。也就是說,他們緊縮消費,不是因為吝嗇守財,而是對前景擔憂,萬一真的失去工作,讓家裏能夠多維持一段時間的花銷。
消費者緊縮消費還有另一個原因。物價可能正在回落,但是消費者預期還會繼續降價。如果他們推後再消費,用同樣多的錢就能夠買到更多的東西。他們不希望拿錢去買正在縮水貶值的商品;他們不急於把手裏正在(相對)升值的錢花出去。
同樣的預期心理使人麼緊縮投資。他們對企業的贏利能力已經失去信心。再者,他們願意再等幾個月,屆時或許可以買到更便宜的股票或債券。換句話說,他們不願持有可能貶值的商品,也可以說他們想要持有可能升值的貨幣。
同樣,把這種緊縮消費與緊縮投資的行為歸入到「儲蓄」名下,也是不對的。它的動機與一般的儲蓄有所不同。將這種「儲蓄」說成是經濟蕭條的起因,更是大錯特錯。恰恰相反,它是經濟蕭條的後果。假設有一個國家,每年的儲蓄占總生產的20%左右。這個數字已遠遠超過美國曆年來的淨儲蓄記錄,我們取個偏大的整數,一來便於計算,二來好讓那些指責「儲蓄過度」的人服氣。
由於每年的儲蓄和投資,這個國家的總生產年年增加。(為了單獨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忽略影響增長不均衡的所有因素。)假設生產每年增加2.5個百分點(為了簡化計算,我們用百分點,不用百分率)。我們選用11年期樣本,並用指數的形式來表現經濟增長的情況。如下表所示:
年 總生產 生活資料生產 生產資料生產
第1年 100 80 20
第2年 102.5 82 20.5
第3年 105 84 21
第4年 107.5 86 21.5
第5年 110 88 22
第6年 112.5 90 22.5
第7年 115 92 23
第8年 117.5 94 23.5
第9年 120 96 24
第10年 122.5 98 24.5
第11年 125 100 25
首先請注意,每年總生產的增長是由於儲蓄所引起的,沒有儲蓄就沒有總生產的增長。(你也可以想象,不花什麼錢,單靠改良和新發明去提高生產力的情況,但是這方面的增幅非常小;真要靠新工藝新設備,還得要有足夠的投資才行。)這種儲蓄年複一年被用於增加現有機器的數量和改進其品質,從而提高全國的產品產量。「蛋糕」確實會越做越大(這一點正是有人站出來反對儲蓄的理由);每一年做出來的蛋糕,的確不會全部吃掉。但是這裏面並沒有違背理性或者頻繁的自我克制。其實,每年吃掉的蛋糕越來越大塊;到了第11年底,該年單單消費者吃掉的蛋糕,就等於第一年消費者吃掉的蛋糕和生產者吃掉的蛋糕的總合。此外,用來生產產品的資本設備,也比第一年多25%。
讓我們看看其他方面。每年有20%的國民收入用於儲蓄,並沒有擾亂消費品工業的運行。如果它們在第一年生產的產品只賣出80個點(假設未獲滿足的需求並未使價格上漲),它們在擬定第二年生產計劃的時候,當然不會笨到假設能夠賣出100個點。換句話說,消費品工業已經習慣假設過去的儲蓄率會持續下去。只有儲蓄出於預料突然大增,才會擾亂它們的運行,使它們的產品賣不出去。
我們已經談過,儲蓄突然大減,就會擾亂生產資料工業的運行。要是存在銀行的錢,全部被取出來購買消費品,就業不會增加,只會使消費品的價格升高,使生產資料的價格下跌。其總體影響首先會迫使就業發生移轉,短期內會使生產資料工業相關行業的就業縮減。長期的影響將是使整個社會的生產低於本來可以達到的水平。
我們現在來談和儲蓄有關的最後一個謬論。經常有人認為,能夠被吸納的新資本數量,有一定的上限,或甚至已經達到了資本擴張的上限。這樣的觀點從孤陋寡聞的人嘴裏說出來還可以想象,連訓練有素的經濟學家也持有相同的見解,簡直令人匪夷所思。現代社會幾乎全部的財富,也就是17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的幾乎每一樣東西,都是由它累積的資本構成的。
這種資本一部分是由許多稱之為耐用消費品的東西組成,例如汽車、冰箱、家具、中學、大學、教堂、圖書館、醫院,以及所有私人住宅。世界曆史上,這些東西從來沒有充足過。就算住宅的數量夠多,可以改善和想要改善的居住品質卻是無限的,也就是興建更好的房屋,永遠沒有上限。
這種資本的第二個組成部分,可以稱之為資本本體(capital proper),它由生產工具組成,包括最原始的斧頭、刀、犁,到最精密的機床、最大的發電機或粒子回旋加速器,或者設備最先進的工廠。在這方面,可以擴增和想要擴增的數量,尤其是品質,也同樣沒有上限。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有「過剩」的資本,除非最落後國家的技術裝備趕上最先進國家;除非美國效率最差的工廠趕上設備最新、最好的工廠;除非最現代化的生產工具,已經達到人類智力的極限,再也無法改進。只要這些尚未實現,就有對資本的無限需求。
如何「吸納」新增資本呢?如何實現其「償付」呢?如果能將資本儲蓄起來,它會自行吸納和自行償付。生產者會投資於新的生產資料(也就是購買更好、更精巧的新工具),因為這些工具能夠降低生產成本;這些工具做得出純靠手工根本做不出來的產品(包括我們身邊的大部分用品,例如書籍、打字機、汽車、火車機車、吊橋);或者,這些工具能夠大幅提高產量;或者(換種方式來說),這些工具能夠降低單位生產成本。而且,就像單位生產成本可以降低到什麼程度並沒有極限(除非每樣東西都是零成本生產),可以吸納的新資本數量,也沒有極限。
由於新增資本使得單位生產成本穩定下降,這樣一來:它可以減低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成本,還可以提高使用新設備的勞工領得的工資,因為新設備能夠提升勞動生產率。因此,新機器對直接使用它們的人,以及廣大的消費者,都有好處。對消費者來說,同樣的錢,能買到更多、更好的產品。或者說這些東西提高了他們的實質收入。對使用新機器的勞工來說,除了貨幣工資增加,實質工資也增加了。汽車業是個典型的例子。美國的汽車工業的工資是全世界同行中最高的,甚至在美國的各行各業中也排在工薪族之最。例如(大約1960年以前)美國的汽車制造商仍能以比世界其他各國更低的價格出售其產品,因為其單位成本更低。其秘訣在於美國生產汽車時,每位勞工和每輛汽車所使用的資本量比其他國家都大。
不過,有人認為我們已經到達這個過程的極限,也有人認為,即使還沒到達極限,但這樣繼續儲蓄和增加資本存量也是愚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