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省錢不會致富只會更窮

meridian wrote:
錢本來就必須流動才...(恕刪)




儲蓄和投資是為了生產剩餘價值以實現資本增值

也就是為了未來能夠剝削別人更多,而讓自己未來消費的更多

因為財富會以指數的形式增長 今天的1元儲蓄等於明天的10元 你會消費嗎?

這可以表現在擴大生產上 讓物品更便宜的生產出來 G-W-G' 即貨幣-商品-貨幣'

而投資實業的目的在於 先省下一筆錢投資在資本支出 讓生產變的更有效率

但資本也可以類似金融衍生品和房地產業純粹的剝削和純粹用錢賺錢 G-G' 貨幣-貨幣'形式



--------------------
先哲早已告訴我們,儲蓄是一種美德,揮霍浪費可恥。這個古老的智慧,反映了我們共同的道德判斷,以及未雨綢繆的明智抉擇。但是這個世界上總有許多揮霍成性的人,也總有許多理論家,為揮霍行為尋找合理化的借口。

  古典經濟學家勇於駁斥他們那個時代的種種謬論,他們認為符合個人最佳利益的儲蓄政策,也符合國家的最佳利益。他們指出,懂得長遠打算的理性儲蓄者,對整個社會不會有害,反而有益。但當今社會,古老的節儉美德連同古典經濟學家的警醒之言受到抨擊,許多人搬出反對節儉的新理由,提倡支出的論調蔚然成風。

  為了把這個基本的問題盡可能講清楚,我們再來借用經濟學家巴斯夏所舉的一個經典例子。假設有兩兄弟各繼承了一筆財富,每年有50 000美元的收益,但是其中一人揮金如土,另一人謹慎節儉。我們在這裏忽略掉所得稅、以及兩兄弟是否應該去工作賺錢,是否該把大部分錢捐給慈善機構,因為這些問題和我們接下來要談的主題無關。

  哥哥阿爾文是個揮霍者,他不僅有揮霍的性情,而且有揮霍的信念。他是卡爾.洛貝圖斯(Karl Rodbertus)的忠實信徒。在19世紀中葉,洛貝圖斯宣稱資本家「必須將他們賺來的錢全部用於享受和奢靡」,因為如果他們「決定節省,……商品將積壓,部分工人將失業」。阿爾文常出入夜總會;小費出手十分大方;他愛講排場,養了很多仆從;他有兩名私家司機,車子買了一輛又一輛;他畜養一批賽馬;他喜歡架遊艇出航,去各地觀光;他給太太買鑽石項鏈和毛皮大衣;送朋友貴重卻派不上用場的禮物。

  為了這一切,他只好動用老本。但他義無反顧。如果節省是一種罪惡,不節省當然就是美德;再說這麼做,可以補償吝嗇鬼弟弟本傑明由於節省犯下的罪行。

  不用說,阿爾文對於男女服務生、餐廳老板、皮貨商、珠寶商、各類奢侈品店家來說都是最受歡迎的人。他被視為眾人的財神爺。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正是他四處揮灑鈔票,人們才有那麼多工作可做。

  弟弟本傑明的人緣比起哥哥簡直相形見拙。他很少光顧珠寶店、皮貨店和夜總會,也不會親昵地直呼侍者領班的名字。與阿爾文年年吃老本不同,本傑明要謹慎得多。他一年的花銷在25 000美元左右。在那些目光短淺的人看來,他提供的工作機會顯然不到阿爾文的一半,另外25 000美元則絲毫沒有派上用場,就跟那筆錢不存在一樣。

  且慢!讓我們來看看本傑明究竟是如何支配那另外25 000美元的。那筆錢,他並沒有放在錢袋子、書桌抽屜和保險箱裏面。他把錢存到銀行,或者拿去投資。如果他是存到商業銀行或儲蓄銀行,銀行會借給企業用作周轉金,或用於購買證券。換句話說,本傑明的錢用於直接或間接投資。這些錢被用於投資購置或建造生產資料——房屋、寫字樓、工廠、輪船、卡車、機器。本傑明投入這些用途的數額與他將錢直接用於消費的數額一樣多,都能使錢進入流通、創造就業機會。

  總之,現代世界中的「儲蓄」,只是支出的另一種形式。兩者的差別,通常在於前者把錢交給別人用於擴大生產。就提供就業機會來說,本傑明既「儲蓄」又「支出」帶來的效果,與阿爾文單純支出的效果一樣,他們投入流通的資金也一樣多。主要區別就在於,阿爾文花錢提供的就業機會,每個人都看得到;而要認清本傑明儲蓄的錢所起到的同樣的作用,則需要我們做進一步的觀察和思考。

  12年後,阿爾文破產了。他不再流連於夜總會和時尚精品店;那些曾奉他為財神爺的人如今談起他時,嘲笑他是傻蛋一個。他寫信向本傑明借錢。本傑明的支出和儲蓄比率還是和以前一樣,由於投資收益不斷增長,通過他的投資創造的就業機會不僅數量更多,並且那些工作待遇更加好、勞動生產率更高。他的資本財富和收入都比以前高。簡單來說,他增加了國家的生產能力,阿爾文卻沒有。

  2

  近年來,關於儲蓄的謬論層出不窮,不能都借用上面兩兄弟的例子來加以駁斥,有必要針對那些謬論進行進一步的探討。許多謬論連最基本的概念都搞混,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犯這種錯誤的人中不乏知名經濟學作者。例如,儲蓄一詞有時被用來單指蓄藏(hoarding)金錢,有時被用去指投資,甚至用來用去不加區分。

  如果僅僅是缺乏理智、莫名其妙地大量蓄藏金錢,在大多數經濟狀況中都是有害無益的。但是這種蓄藏金錢的情形極為罕見。有些舍不得花錢的情形看上去與之有些類似,但那是理性抉擇的結果,與其有著本質區別。例如,經濟衰退時期,消費和投資萎縮。消費者買東西都很儉省,部分原因是擔心工作不保,想留點錢以備不時之需。也就是說,他們緊縮消費,不是因為吝嗇守財,而是對前景擔憂,萬一真的失去工作,讓家裏能夠多維持一段時間的花銷。

  消費者緊縮消費還有另一個原因。物價可能正在回落,但是消費者預期還會繼續降價。如果他們推後再消費,用同樣多的錢就能夠買到更多的東西。他們不希望拿錢去買正在縮水貶值的商品;他們不急於把手裏正在(相對)升值的錢花出去。

  同樣的預期心理使人麼緊縮投資。他們對企業的贏利能力已經失去信心。再者,他們願意再等幾個月,屆時或許可以買到更便宜的股票或債券。換句話說,他們不願持有可能貶值的商品,也可以說他們想要持有可能升值的貨幣。

  同樣,把這種緊縮消費與緊縮投資的行為歸入到「儲蓄」名下,也是不對的。它的動機與一般的儲蓄有所不同。將這種「儲蓄」說成是經濟蕭條的起因,更是大錯特錯。恰恰相反,它是經濟蕭條的後果。假設有一個國家,每年的儲蓄占總生產的20%左右。這個數字已遠遠超過美國曆年來的淨儲蓄記錄,我們取個偏大的整數,一來便於計算,二來好讓那些指責「儲蓄過度」的人服氣。

  由於每年的儲蓄和投資,這個國家的總生產年年增加。(為了單獨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忽略影響增長不均衡的所有因素。)假設生產每年增加2.5個百分點(為了簡化計算,我們用百分點,不用百分率)。我們選用11年期樣本,並用指數的形式來表現經濟增長的情況。如下表所示:

年 總生產 生活資料生產 生產資料生產

第1年 100 80 20

第2年 102.5 82 20.5

第3年 105 84 21

第4年 107.5 86 21.5

第5年 110 88 22

第6年 112.5 90 22.5

第7年 115 92 23

第8年 117.5 94 23.5

第9年 120 96 24

第10年 122.5 98 24.5

第11年 125 100 25


  首先請注意,每年總生產的增長是由於儲蓄所引起的,沒有儲蓄就沒有總生產的增長。(你也可以想象,不花什麼錢,單靠改良和新發明去提高生產力的情況,但是這方面的增幅非常小;真要靠新工藝新設備,還得要有足夠的投資才行。)這種儲蓄年複一年被用於增加現有機器的數量和改進其品質,從而提高全國的產品產量。「蛋糕」確實會越做越大(這一點正是有人站出來反對儲蓄的理由);每一年做出來的蛋糕,的確不會全部吃掉。但是這裏面並沒有違背理性或者頻繁的自我克制。其實,每年吃掉的蛋糕越來越大塊;到了第11年底,該年單單消費者吃掉的蛋糕,就等於第一年消費者吃掉的蛋糕和生產者吃掉的蛋糕的總合。此外,用來生產產品的資本設備,也比第一年多25%。


  讓我們看看其他方面。每年有20%的國民收入用於儲蓄,並沒有擾亂消費品工業的運行。如果它們在第一年生產的產品只賣出80個點(假設未獲滿足的需求並未使價格上漲),它們在擬定第二年生產計劃的時候,當然不會笨到假設能夠賣出100個點。換句話說,消費品工業已經習慣假設過去的儲蓄率會持續下去。只有儲蓄出於預料突然大增,才會擾亂它們的運行,使它們的產品賣不出去。

  我們已經談過,儲蓄突然大減,就會擾亂生產資料工業的運行。要是存在銀行的錢,全部被取出來購買消費品,就業不會增加,只會使消費品的價格升高,使生產資料的價格下跌。其總體影響首先會迫使就業發生移轉,短期內會使生產資料工業相關行業的就業縮減。長期的影響將是使整個社會的生產低於本來可以達到的水平。


我們現在來談和儲蓄有關的最後一個謬論。經常有人認為,能夠被吸納的新資本數量,有一定的上限,或甚至已經達到了資本擴張的上限。這樣的觀點從孤陋寡聞的人嘴裏說出來還可以想象,連訓練有素的經濟學家也持有相同的見解,簡直令人匪夷所思。現代社會幾乎全部的財富,也就是17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的幾乎每一樣東西,都是由它累積的資本構成的。

  這種資本一部分是由許多稱之為耐用消費品的東西組成,例如汽車、冰箱、家具、中學、大學、教堂、圖書館、醫院,以及所有私人住宅。世界曆史上,這些東西從來沒有充足過。就算住宅的數量夠多,可以改善和想要改善的居住品質卻是無限的,也就是興建更好的房屋,永遠沒有上限。

  這種資本的第二個組成部分,可以稱之為資本本體(capital proper),它由生產工具組成,包括最原始的斧頭、刀、犁,到最精密的機床、最大的發電機或粒子回旋加速器,或者設備最先進的工廠。在這方面,可以擴增和想要擴增的數量,尤其是品質,也同樣沒有上限。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有「過剩」的資本,除非最落後國家的技術裝備趕上最先進國家;除非美國效率最差的工廠趕上設備最新、最好的工廠;除非最現代化的生產工具,已經達到人類智力的極限,再也無法改進。只要這些尚未實現,就有對資本的無限需求。

  如何「吸納」新增資本呢?如何實現其「償付」呢?如果能將資本儲蓄起來,它會自行吸納和自行償付。生產者會投資於新的生產資料(也就是購買更好、更精巧的新工具),因為這些工具能夠降低生產成本;這些工具做得出純靠手工根本做不出來的產品(包括我們身邊的大部分用品,例如書籍、打字機、汽車、火車機車、吊橋);或者,這些工具能夠大幅提高產量;或者(換種方式來說),這些工具能夠降低單位生產成本。而且,就像單位生產成本可以降低到什麼程度並沒有極限(除非每樣東西都是零成本生產),可以吸納的新資本數量,也沒有極限。

  由於新增資本使得單位生產成本穩定下降,這樣一來:它可以減低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成本,還可以提高使用新設備的勞工領得的工資,因為新設備能夠提升勞動生產率。因此,新機器對直接使用它們的人,以及廣大的消費者,都有好處。對消費者來說,同樣的錢,能買到更多、更好的產品。或者說這些東西提高了他們的實質收入。對使用新機器的勞工來說,除了貨幣工資增加,實質工資也增加了。汽車業是個典型的例子。美國的汽車工業的工資是全世界同行中最高的,甚至在美國的各行各業中也排在工薪族之最。例如(大約1960年以前)美國的汽車制造商仍能以比世界其他各國更低的價格出售其產品,因為其單位成本更低。其秘訣在於美國生產汽車時,每位勞工和每輛汽車所使用的資本量比其他國家都大。

  不過,有人認為我們已經到達這個過程的極限,也有人認為,即使還沒到達極限,但這樣繼續儲蓄和增加資本存量也是愚蠢的。


abc003 wrote:
先哲早已告訴我們,...(恕刪)


你要看看台灣的現狀

超額儲蓄

然後資金借出太少,新創投資更好,整個台灣市場消費不振

你要看一下台灣的問題,再來想合宜的對策

而不是理論歸於理論。

想一想台灣如果沒有超額儲蓄的社會,你說的那些才有意義。

moe0200 wrote:
台灣現況就是錢都在...(恕刪)


認同你的看法
不必擔心省錢會拖垮經濟。

從來只有花錢的人多,省錢的人少,物質慾望輕撩即起,省吃儉用猶如苦行僧修行。古人言:「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絕非空泛智慧之言。經濟社會向來鼓吹消費,勤儉持家的群眾相對成為寡眾,還擔心全民節儉會帶來經濟蕭條?

最近譁眾取寵的文章很多,不思分辨,貿然追隨,小心晚景可憐。
ake999 wrote:
你要看看台灣的現狀
超額儲蓄
然後資金借出太少,新創投資更好,整個台灣市場消費不振
你要看一下台灣的問題,再來想合宜的對策
而不是理論歸於理論。
想一想台灣如果沒有超額儲蓄的社會,你說的那些才有意義。


你再仔細上面看看這篇文章

其實沒有超額儲蓄

因為世界對資本的需求是無限的


我們現在來談和儲蓄有關的最後一個謬論。經常有人認為,能夠被吸納的新資本數量,有一定的上限,或甚至已經達到了資本擴張的上限。這樣的觀點從孤陋寡聞的人嘴裡說出來還可以想像,連訓練有素的經濟學家也持有相同的見解,簡直令人匪夷所思。現代社會幾乎全部的財富,也就是17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的幾乎每一樣東西,都是由它累積的資本構成的。

  這種資本一部分是由許多稱之為耐用消費品的東西組成,例如汽車、冰箱、家具、中學、大學、教堂、圖書館、醫院,以及所有私人住宅。世界曆史上,這些東西從來沒有充足過。就算住宅的數量夠多,可以改善和想要改善的居住品質卻是無限的,也就是興建更好的房屋,永遠沒有上限。

  這種資本的第二個組成部分,可以稱之為資本本體(capital proper),它由生產工具組成,包括最原始的斧頭、刀、犁,到最精密的機床、最大的發電機或粒子迴旋加速器,或者設備最先進的工廠。在這方面,可以擴增和想要擴增的數量,尤其是品質,也同樣沒有上限。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有「過剩」的資本,除非最落後國家的技術裝備趕上最先進國家;除非美國效率最差的工廠趕上設備最新、最好的工廠;除非最現代化的生產工具,已經達到人類智力的極限,再也無法改進。只要這些尚未實現,就有對資本的無限需求。

  如何「吸納」新增資本呢?如何實現其「償付」呢?如果能將資本儲蓄起來,它會自行吸納和自行償付。生產者會投資於新的生產資料(也就是購買更好、更精巧的新工具),因為這些工具能夠降低生產成本;這些工具做得出純靠手工根本做不出來的產品(包括我們身邊的大部分用品,例如書籍、打字機、汽車、火車機車、吊橋);或者,這些工具能夠大幅提高產量;或者(換種方式來說),這些工具能夠降低單位生產成本。而且,就像單位生產成本可以降低到什麼程度並沒有極限(除非每樣東西都是零成本生產),可以吸納的新資本數量,也沒有極限。

  由於新增資本使得單位生產成本穩定下降,這樣一來:它可以減低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成本,還可以提高使用新設備的勞工領得的工資,因為新設備能夠提升勞動生產率。因此,新機器對直接使用它們的人,以及廣大的消費者,都有好處。對消費者來說,同樣的錢,能買到更多、更好的產品。或者說這些東西提高了他們的實質收入。對使用新機器的勞工來說,除了貨幣工資增加,實質工資也增加了。汽車業是個典型的例子。美國的汽車工業的工資是全世界同行中最高的,甚至在美國的各行各業中也排在工薪族之最。例如(大約1960年以前)美國的汽車製造商仍能以比世界其他各國更低的價格出售其產品,因為其單位成本更低。其秘訣在於美國生產汽車時,每位勞工和每輛汽車所使用的資本量比其他國家都大。

  不過,有人認為我們已經到達這個過程的極限,也有人認為,即使還沒到達極限,但這樣繼續儲蓄和增加資本存量也是愚蠢的。


儲蓄大於投資的部分,只相當於被真正蓄藏的現金。但在當今現代化的工業社會中,極少人會把硬幣和鈔票藏在襪子裏面或床墊底下。就算這種可能性極小事情真的發生,它也已經反映在企業的生產計劃和價格水平上。它甚至不具備累積性效果——行為古怪的隱居者生前蓄藏的現金被人找到,拿出來花光用光;總體上看,被耗用掉的舊蓄藏甚至可以多過被人蓄藏的新現金。事實上,這方面的總金額對企業活動影響可說微不足道。

  我們已經知道,把錢放在儲蓄銀行或商業銀行裏,銀行會急著把錢借出去或者拿去投資。因為資金閑置會讓銀行犧牲利息收入。惟有當人們擔心產品的價格下跌、當銀行擔心投資風險太大時,人們才會增加持有現金,銀行寧可犧牲利息而讓資金閑置。但這種跡象表明經濟衰退已經顯現,才造成蓄藏現金的行為,而不是蓄藏現金的行為引發經濟衰退。

  忽略這種微不足道的現金蓄藏(即使是這種例外情形,也可以視為直接「投資」於金錢本身),儲蓄和投資會趨於彼此均衡,就像任何商品的供給和需求會趨於均衡那樣。我們可以認為儲蓄和投資分別構成了新資本的供給和需求。其他任何商品的供給和需求,在價格的作用下會達成均衡,資本的供應和需求也一樣,在利率的作用下會達成均衡。利率只是資本借貸價格的特殊名稱,它與其他價格沒有兩樣。

  利率這個主題,在近年來被複雜的詭辯、被糟爛的政府政策搞得令人困惑,讓人覺得人們是不是已經喪失了常識和清醒的頭腦。人們病態地害怕利率「過高」。人們認為如果利率太高,產業界借錢來投資新廠房和機器,會賺不到錢。這種觀點極具影響力,近幾十年來各國政府都以人為的力量,實施「廉價資金」政策。但是相關的論調只注意了提高資本需求,卻忽視這些政策對資本供給的影響。只看政策對某個群體的影響,忘掉另一個群體所受到的影響,這樣的謬論,又多了一個實例。

  如果相對於風險,利率被刻意壓得太低,儲蓄和借貸都會減少。廉價資金政策的支持者認為,不管利率是高是低,儲蓄都會自動進行,因為人們錢多了也只有存進銀行。但他們並沒有說清楚,何種收入水平的人才會不管利率高低,不管自己直接借錢給別人的風險高低,而總是往銀行裏存一個固定的最低金額。

  盡管富豪的儲蓄額受利率的影響要比一般富裕的人小得多,但事實上每個人的儲蓄額都會受到某種程度的影響。我們用一個極端的例子來說明。有人聲稱,實質儲蓄額不會因為利率大幅下降而減少。這就好比是在說,糖的總產量,不會因為價格大幅下跌而減少,理由是高效率、低成本的生產者會繼續生產。這種觀點忽略了邊際儲蓄者,甚至忽略了絕大部分的儲蓄者。

  將利率人為壓低所造成的影響,其實與把商品價格壓低到自然市場水平以下所產生的影響相同:需求會增加,供應會減少。壓低利率會導致資本的需求增加,而實質資本的供給減少。它會造成經濟扭曲。人為壓低利率,的確會鼓勵借款增加。實際上則是鼓勵那些不降低利率就不能生存的高度投機性項目。從供給面來說,人為壓低利率,會抑制正常的節約、儲蓄和投資行為。它會減低資本的累積、減緩生產能力的提高、減緩「經濟的增長」以及減息政策熱切想要促進的「進步」。

  要想人為壓低資金利率,只有靠持續不斷注入新資金、不斷擴張銀行信貸,以替代實質儲蓄。這會制造資本供給增加的假象(或者說掩蓋了實質資本供給減少的真相),就像多摻點水,會讓人覺得牛奶增多一樣。但這是一種追求持續通貨膨脹的政策。這個過程帶來的危險,顯然具有累積的效果。通貨膨脹一旦被遏制,或者只要通貨膨脹暫停,甚至膨脹速度放慢,資金利率就會上漲,危機也會爆發。

  有一點需要指出,新注入的貨幣或銀行信貸,雖然能在開始帶來短期的利率降低,但持續注水最終將使利率上升。因為注水會讓貨幣貶值,導致貨幣的購買力下降。放貸者開始意識到,今天借出去的錢,等到一年後還回來時,能買到的東西會減少。為了彌補這種預期貨幣購買力的損失,他們會在正常貸款利率上再加上一筆溢價。這個溢價可以很高,它取決於預期的通貨膨脹率的高低。由於這個原因,1976年英國國庫券的年利率上升到14%;1977年意大利政府公債的殖利率高達16%;1974年智利中央銀行的重點貼現率激升到75%。總之,廉價資金政策所造成的經濟動蕩,遠比那些補救性或防止性的政策劇烈。

  如果沒有通貨膨脹性政府政策去幹擾資金利率,那麼不斷增加的儲蓄也會為自己找出路,通過利率的降低來提高需求。也就是說,更多的儲蓄供給要尋求投資機會,就會迫使儲蓄者接受較低的利率。較低的利率同時意味著更多的企業能負擔貸款利息。因為,貸款購置新機器或廠房帶來的的預期利潤,更有可能超過必須支付的貸款利息。

ake999 wrote:
省錢不會更有錢,但會...(恕刪)
我現在也不省錢了,因為已經有錢了
ake999 wrote:
省錢不會更有錢,但會...(恕刪)

經濟學家講過最愚蠢的話之一
ake999 wrote:
省錢不會更有錢,但會...(恕刪)

看到這論調太蠢,一定要打臉一下
你說的是經濟學家所提的理論,但那根本就是錯的!經濟學家沒搞懂,他們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在思考,沒有考慮到整體的狀況!
經濟學家認為所得會影響人們的消費意願,但那是錯的!真正影響消費意願的是貨幣與資產!!!不是所得!!!
因為個人所得同時會影響個人所持有的貨幣,因此愚蠢的經濟學家就誤以為是所得在影響人們的消費意願,進而影響經濟,才提出如此愚蠢的理論,並放在教科書裡荼毒我們的下一代!
我舉個例子你就能明白:若你身上有1000元,你向我購買商品,會導致你身上少了1000元,我身上多了1000元。這時候愚蠢的經濟學家就會說:你看!我身上多了1000元!(所得增加)因此整個社會的消費意願增加了!問題是,在這筆交易發生的同時,你身上的貨幣減少了!你的消費意願降低了!一來一往之間,整個社會的消費意願並不會增加!
要讓經濟從像日本失落十年那種狀況復原,需要的是增加貨幣供給量,也就是讓整個經濟體系的貨幣增加,才能有效使整個經濟體系的消費與投資意願增加,經濟才會成長!你自己亂花錢,只會讓你自己未來的消費意願降低而已!!(因為錢花光之後就沒錢花了),別再出來講那些經濟學家愚蠢的話了!
去跟遊民講講看這套理論....

ake999 wrote:
省錢不會更有錢,但...(恕刪)

ATB wrote:
省錢不會更有錢,但會...(恕刪)


現在的老闆好像沒有想到這一點
只知道自己口袋多留一點
然後抱怨經濟越來越差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