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彩晶才會這麼辛苦囉。
說起來台灣的面板業都沒啥訂價力,所以都很辛苦。
要處理這問題,
想來不外乎:提升技術門檻、降低製造成本、產業合作、尋求更多的下游廠商…等。
而在我看來,彩晶一直有在努力地做,並且一步步有了些成果。
例如透過和鑫與三星合作、拼大陸白牌市場的市佔、尋求非蘋果陣營的市佔、自家品牌在歐洲市場的經營…等。
我認為這些努力,也許無法讓彩晶成為一家四十、五十、一百兩百的大公司,
但是「要轉虧為盈、穩定經營、股價介於十塊和二十塊中間」,我認為是沒有問題的。
2.彩晶毛利率必須要到15%以上..營利率才會是正的
所以我認為彩晶毛利還會持續往上唷(雖然這"15%"的說法不知是從哪來的就是了...)。
3.彩晶垂直整合模式不是獨創..反而是累贅..它必須儘快處理不必要的上下投資
(雙虎也是高度垂直整合)
這講來就很複雜了。
垂直整合當然不是獨創。嚴格說來,彩晶在2004年經營下游品牌失利,也算是往下的垂直整合失利。
但彩晶的垂直整合並不是盲目地擴大經營,而是選擇性地「放棄了什麼、然後增加了什麼」。
這也是我不敢買奇美和友達的原因。
我真的不知道奇美和友達如果沒有大規模的整併行動(不管是國內自併還是國外的合併)、以後要怎麼和三星競爭。
至於彩晶,根本就已經放棄了大尺寸面板市場。
應該說,彩晶在我看來已經不是一家單純的面板廠了。隨著景氣變動,彩晶比奇美和友達具有更靈活的經營彈性、更充裕的資金去做經營上的調整。
例如說彩晶的觸控模組已經有80萬片的產能了唷,而且還在隨著合鑫的需求而增加產能當中呢。
最近彩晶人馬大舉進駐和鑫也不是新聞了,從和鑫的動作不難看出彩晶經營上的種種企圖。
目前的彩晶只追求一件事:成為一家「不虧損的公司」、一家「小而美」的公司。
至於我的投資報酬率,說起來也不奇怪,因為我一直都很相信彩晶啊~~XD
一開始的心態就不一樣了,所以與其說贏過法人、不如說是心態不同罷了。
(唉,周定輝被美國起訴、然後之前選擇先離開了彩晶,我還感傷了一下 =_=)
我一直把彩晶的投資目標放在:不虧損、正常經營。
而只要這樣,至少就該有票面值,甚至十幾塊。
而彩晶事實上就還在虧,所以彩晶之前大部份時候,
通常在八九塊時我就會賣了(特別是大盤也不低的時候、簡言之就是我對擦鞋童很敏感XD)。
而我買的過程,幾乎都是在下跌中出現盤整期時買的。
只要下跌的過程中有出現盤整,我通常就會進場買一些(買的量通常是會先算一算我手上的均價,我滿在意自己的均價)。
總之,我對彩晶是放感情在玩的~~~~XD
所以不能和一般的法人或散戶相提並論。
我始終覺得彩晶是個大正妹啊~~~~XD
willk wrote:
真有這麼好..那為何...(恕刪)
其實一家公司的董監持股為何要高呢?
彩晶只是股權比較分散罷了、一如3697的晨星囉,
別忘了,彩晶的董監質押是「零」唷。
而且除了持股比例之外,董監持股的變動也是值得觀察的。
彩晶的董監持股雖不高,卻是很少在變動的唷。
至於技術線…
我是完全不信的,所以這方面我就沒辦法了。XD
會不會再跌到一塊多呢?我不曉得。
而且其實我覺得無所謂。

因為如果不打算持有彩晶超過一年的人,
我通常不會建議選擇彩晶。
所以,像彩晶這種股票,跌到一塊多時還敢持續買進的人,
除了我這樣的死忠支持者以外、大概也沒幾個人了。

其實還有一個例子是萬泰銀。
當初跌到一兩塊時,也是一堆人不看好(我看好,然後一樣被當成神經病

但實際上人家這公司也是一直有在努力做事情、努力改善公司體質。
這一努力,就是幾年的時間。最終公司開始比較正常了,股價也上來了。
然而這一路打拼的過程就是沒什麼人關心、沒什麼人相信。
第一季毛利已經提升到了12%(我預計仍會繼續提升),營業毛利為9.88億元,營業利益為3,400萬元,淨損為2.07億元,每股虧損為0.04元,每股淨值約為5.04元。
在調整產品組合方面的成果,出貨尺吋仍以10吋以下為主;目前10 吋(含)以下中小尺寸產品佔總銷售金額之80%。整體產品平均售價比去年Q4的69美元上升了一些,約為71美元(我預計仍會繼續提升)。平均產能利用率約90%。
至於陸資入主的部份,我是覺得還難說、不需要過度猜測(是說彩晶股權分散,陸資要入主的話並不難)。
以這次私募的內容和董事長異動的內容來看,我也認為將有某家公司要入股合作(其實感覺是頗理所當然的事...),但若要預測是否為特定陸資,我認為是沒有意義的。
今天收漲停,不過我也覺得這種短線漲跌或技術指標之類的東西、意義不大就是了,就算明天突然跌停其實也不代表什麼。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