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

看好特斯拉-TESLA 如同蘋果-APPLE般,最佳長線投資標的

jhlien wrote:
永豐複委託........(恕刪)


我用大昌複委託,只要0.15%手續費低消15美金

我當天掛700然後去睡
結束前一小時起來看盤
發現開始往下
想到Tesla高點跌後會低點震盪很久
所以最後10分就賣了
640,650也賣
最後想故意給680看有無成交怕反彈
沒想到真的再最後一分鐘拉到695
所以我剩的都在695出掉了
彌補640,650的價差
不小心出光了~

我是想大戶吸光了要有題材要倒給誰?
散戶會追高嗎?

所以等跌再接回好了
不跌也沒差
轉到ARKW也是部份持有
Tesla跌到夠低再轉就好~
蚵仔麵線好吃 wrote:
轉到ARKW也是部份持有
Tesla跌到夠低再轉就好~


耶,跟我操作一樣耶,不過我還留一半,但我也覺得應該會盤整一段時間,畢竟買單這麼大還沒漲破700那應該要上去更難了吧,但一方面又覺得賣掉特斯拉很可惜,哈哈,我真的中毒很深

但我覺得特斯拉跟基金各半其實是很好的比例,還有一些roku也很好,以後應該就是這樣吧
蘋果可能也要做車了。之前只是在雜報上看過消息。剛剛在Cnbc看到新聞。

越來越多公司開始製作汽車。百度也在做自駕。
p33mcv wrote:
蘋果可能也要做車了。(恕刪)


健人就是腳勤
p33mcv wrote:
蘋果可能也要做車了。(恕刪)


從來都沒有人想過............. Tesla vs AppleCar, 根本就不是同一個目標市場的產品嗎?
Tesla的目標一直都是打造一個任何人都買得起的電動車, 車價只會隨著成本降, 高階車款從不是Tesla的銷售目標
Apple or Apple Car......這企業一直都是打造最佳User體驗的高價精品, Apple Car出來, 擔心的應該是雙B電動車吧?

而且Apple Car絕對不會是Apple自己蓋工廠生產(如果是這樣, 我應該狂賣Apple股票吧.....初期要虧很久), 最有可能應該是優先找現有的iPhone供應練(鴻海集團現在在玩的MIH?)......再來或許就是找大陸這些車企代工, 但是雙方合作要磨合多久不知道

等發表到車子上市, 我猜至少兩年, Y2021如果真的發表, Y2023才有可能交量產的第一台車出來
假設一年車子市場3000萬輛.......我覺得Tesla在Y2023可以搶到500萬輛銷售額就很厲害了
LiDAR市場前景可期 分析師:謹慎為上策
https://www.eettaiwan.com/20201221nt31-lidar-market-promising-but-caution-needed/?utm_source=EETT%20Article%20Alert&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2020-12-22



整體看來,LiDAR市場格局正在轉變:產品價格逐漸下降,而且此趨勢在未來幾年將持續,這將有助於促進LiDAR在新車款的導入。而分析師認為,多元化應用應該被鼓勵...
光達(LiDAR)因其360°的全視野而被許多自動駕駛車輛開發商青睞,被用於構建車輛周圍環境的3D地圖,但大規模部署仍充滿新的挑戰和壓力。

車用LiDAR的起源可以追溯至美國國防部高等研究計畫署(DARPA)發起的挑戰賽(Grand Challenge),那是一場旨在促進全自動地面車輛發展的自駕車競賽,LiDAR在2005年的第二屆比賽中嶄露頭角。兩年後,完成比賽的六輛車中有五輛都配備了車頂LiDAR裝置。從那時候起,LiDAR創新進展迅速;根據法國市場研究機構Yole Développement的預測,未來五年內汽車應用將成為該技術的主要推動力。

Yole技術和市場分析師Alexis Debray表示:「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應用的LiDAR市場將達到114%的年成長率,從2019年的1,900萬美元擴張至2025年的17億美元規模。」(如圖1) 不過儘管對LiDAR市場的期望如此之高,仍有亟需大膽行動才能克服的障礙。

為工業4.0設計軟體可配置系統


圖1:2019~2025年不同應用的LiDAR市場預測。

(圖片來源:Yole Développement)

價格下滑但銷售量仍偏低

過去LiDAR系統過於昂貴,無法應用於大眾車款,但現在這個趨勢正在逆轉──各家LiDAR製造商們訂定了積極的策略,使其價格在過去三年內有了大幅度的下滑。

2019年,美國矽谷業者Luminar發表了價格不到1,000美元的LiDAR解決方案;而2005年首推即時3D LiDAR的另一家美國矽谷公司Velodyne,則計畫在2024年將平均售價從2017年的1萬7,900美元降至600美元。中國LiDAR製造商的價格通常是其他公司的五分之一,他們已經開始生產低於1,000美元的產品,而且正在攻佔更大的市場版圖。

但是,價格下降並不一定意味著銷售量增加;到目前為止,整體LiDAR銷售量並未見顯著成長,大規模採用尚未發生。

「LiDAR必須滿足市場需求,」Debray表示:「在包括製造和物流的工業應用市場中,朝自動化發展的趨勢非常明顯,LiDAR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但在車用領域,與平均價格80美元的ADAS攝影機相比,在車用感測器上花600美元的成本仍然太過高昂。因此,現在已經出現了用於短程車輛應用的LiDAR,價格大約為100美元。」

Debray表示,儘管Velodyne的計畫存在一定風險,但「事情需要有所改變;降低價格對車用和工業市場來說是有必要的。」

協同開發與壓力俱增

Yole追蹤研究了多個LiDAR製造商與車廠之間的合作專案,預測到2025年,將有3.2%的私家車會整合LiDAR裝置。

Audi和法國汽車零組件大廠Valeo從2017年就開始合作,將後者的SCALA LiDAR整合到Audi A8車款;而現在其他Audi車款也配備了Valeo的LiDAR,如A6、A7、Q7和Q8。Valeo與另一家汽車大廠Mercedes也有合作,最近剛發佈的Benz S-Class車款即採用了Valeo的第二代LiDAR SCALA 2。

其他合作項目還包括以色列業者Innoviz與BMW、Luminar與Volvo、Velodyne與Hyundai,以及德國業者Ibeo與長城汽車。另一位Yole技術和市場分析師Pierrick Boulay表示:「這只是剛開始,預期未來會出現更多的合作夥伴關係。」

產業的整併正在進行,除了LiDAR製造商、一階汽車電子零組件供應商(Tier 1)和車廠之間的合作,Tier 1還收購LiDAR業者。如Continental於2016年收購了Advanced Scientific Concepts的子公司ASCar,美國的自動駕駛車輛新創公司Aurora Innovation於2019年收購了Blackmore。

還有一些半導體零組件業者也參與了收購,如2018年安森美(On Semiconductor)收購了SensL Technologies;另外Luminar則收購了Black Forest Engineering。


圖2:ADAS LiDAR發展藍圖。
(圖片來源:Yole Développement)

不過Debray也提出警告,指出:「是因為何種技術將勝出有太多不確定性,以及對未來市場規模的預期觸發了以上眾多收購行為。」

全球汽車產業確實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連網、自動駕駛、車輛共享和電氣化(簡稱CASE)相關技術的導入,為汽車業者帶來了一系列新選項,每家公司都需要決定一個正確的方向,以優先因應客戶的偏好與需求。

Boulay表示:「目前正在推動汽車產業發展的兩個主要趨勢分別是電氣化和自動駕駛;」自2009年以來,歐盟立法規定新車款必須遵守強制性排放量目標──到2025年車輛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必須降低15%,到2030年必須降37.5%;轉化為具體數值,即2021年的目標碳排放值為95g/km,2025年的目標值為81g/km。

Boulay認為:「車輛電氣化需要時間以及大量研發,這可能會讓許多車廠延遲或減少一些自動駕駛開發專案。」

需要注意的是,LiDAR並不是唯一種正在改進的感測器技術。Boulay指出,雷達(radar)也正朝著超高解析度的方向發展,還有熱像儀(thermal cameras)可能會加入市場競爭;「LiDAR現在仍然很昂貴,其價格是攝影機或雷達的十倍以上,而如果車廠可以找到與LiDAR具備類似性能、價格卻更便宜的解決方案,他們一定會採用。」

有部分車廠還完全不採用LiDAR,押注於感測器搭配以人工智慧為基礎之運算技術的結合,以實現高階自動駕駛車輛。其中最「高調」的就是特斯拉(Tesla)──該公司執行長Elon Musk在2019年4月的首場Autonomy Day活動中甚至說,「阿呆才用LiDAR,這種貴森森的感測器完全沒必要。」

Boulay坦承,Tesla的做法的確值得關注;「他們以車輛周圍放置的攝影機為基礎,用一種『偽LiDAR』(pseudo-LiDAR)方法生成精確的車輛環景3D影像;」 AI運算被用於分析車道標線、預測其他車輛行為。「它不僅分析影像,還分析影像中的個別像素,以預測每個像素的深度;」 Boulay補充,日本車廠豐田(Toyota)也正在研究類似的方法。

毫無疑問,Musk是一位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他的言論可能會對整個產業帶來影響。Tesla的Model S是第一款具備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Boulay將Tesla的Autopilot形容為「邁向自動駕駛的一大步;」但也指出:「自該功能問世以來,誤用導致多起交通事故發生。駕駛人過於依賴這種ADAS系統了。」

2018年,美國發生Uber自駕車撞死行人的意外,「這確實讓車廠與Tier 1、Tier 2供應商警醒,」Boulay表示:他們意識到,實現自動駕駛將會比預期要複雜得多,並且需要「數十年時間才能達成真正的自動駕駛。」

不過Debray也指出,Musk並非在所有應用中都反對採用LiDAR──Musk的另一家公司SpaceX,就在其Dragon和Crew Dragon太空飛行器中採用了DragonEye LiDAR。但Debray也藉此想對Musk提出質疑:「為什麼地球上的大眾不能享受跟太空人同等級的安全性?」

市場在轉變,應用案例仍然有限

目前的LiDAR市場由兩家傳統的遙測(topography)解決方案供應商Trimble和Hexagon主導。由於擁有特定的技術和商業模式,這些成熟公司不會面臨來自新進廠商的太大壓力。Debray甚至認為,當市場情勢更加明朗化,這些公司可能會出手收購LiDAR業者。

德國廠商Sick則在針對工廠自動化應用的LiDAR系統方面處於主導地位。「Sick比較可能面臨來自新競爭者的壓力,不過他們仍然擁有許多非常適合眾多工業應用產品;」Debray指出:「新的LiDAR業者需要能提供更低的價格或更高的性能,才能挑戰Sick的地位。」

在被問到誰是這個產業最具「顛覆性」的公司時,Debray提名美國舊金山的LiDAR新創公司Ouster;該公司在2017年12月脫離隱身模式正式亮相,迄今已經募資1.4億美元。Ouster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利用來自消費性市場的技術──如垂直共振腔表面發射雷射(VCSEL)和單光子雪崩二極體(single-photon avalanche diodes)──開發出工業級LiDAR。

而同為新創公司的Valeo已經開始公佈LiDAR產品的營收。Velodyne和Luminar則宣佈有意於今年底前公開上市;Debray表示:「股票上市將迫使這兩家公司儘快產生營收,這將顯著影響LiDAR市場格局。」

至於中國LiDAR業者如禾賽科技(Hesai)、速騰聚創(Robosense)和北科天繪(Surestar)也在持續發展並不斷擴張產品線;這些業者除了具備LiDAR單價較低的優勢,也從中國的眾多公有自駕車開發專案中獲利。

在此同時,許多自駕車開發商都對LiDAR技術表達濃厚興趣。如英特爾(Intel)旗下的Mobileye正在開發自己的LiDAR技術,Waymo則是目前唯一一家將LiDAR投入商用的公司。

整體看來,LiDAR市場格局正在轉變:產品價格逐漸下降,而且此趨勢在未來幾年將持續,這將有助於促進LiDAR在新車款的導入。而Yole的分析師認為,多元化應用應該被鼓勵,而且需要新一代的LiDAR產品型號,需要有更詳細的規格。

「LiDAR的開發與廠商想實現的應用密切相關;」Boulay總結指出:「目前還沒有一款LiDAR適合多種應用場景,LiDAR的規格與在車輛中的位置,要看具體的應用案例。」舉例來說,高速公路行駛需要的是狹窄視野和位於車輛中心位置的長距離LiDAR,停車或城市道路應用場合則需要視野較大、放置於車輛角落的短距離LiDAR。」

責編:Judith Cheng ;本文同步刊登於2020年12月號《EE Times Taiwan Digital》數位雜誌!

(參考原文:LiDAR Market: Promising, But Caution Needed,by Anne-Françoise Pelé )
健人就是腳勤
t9996455 wrote:
耶,跟我操作一樣耶,(恕刪)


女股神說會有回調耶
保留一下現金吧~
我視情況將Tesla賣出的錢找時間轉ARK吧
再等回調...
健人就是腳勤
蚵仔麵線好吃 wrote:
我視情況將Tesla賣出的錢找時間轉ARK吧
再等回調...



我也在等回調。但arkk兩天漲了5.7%。我氣死了。剛剛就直接全買了,不再等了。
蚵仔麵線好吃 wrote:
女股神說會有回調耶保(恕刪)


我昨天跟你一樣把剩的一半清光特斯拉轉ark了,想想利多出盡沒跌就很厲害了,要漲更是不容易吧,所以等好時機進特斯拉囉

當初蘋果想買特斯拉,結果巴菲特說不建議,然後電動車研發的錢打了水漂,那些錢就快可以買下特斯拉了,現在又在研發想必又是天文數字,我真覺得時機已過了,像之前蘋果取得優勢打下傳統手機跟微軟智慧手機系統後,就算當時摩托諾基亞微軟每家都財力驚人研發經費無上限,還是沒用啊,優勢被人取走就是沒用了,但是最近希望特斯拉跌多一點,所以我還是別說太多好了,哈哈
p33mcv wrote:
我也在等回調。但arkk兩天漲了5.7%


真的,我昨天買arkk後還想說發生什麼事了,真誇張
  • 13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