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ddingtea wrote:請問 weber大...(恕刪) 我曾持有大部位的台新金, 但他兩次與財政部攤牌失敗後, 就放棄了! (等會再補)今年開始放棄合併彰銀的念頭, 轉向國外分行的設立. 但新方向的獲利尚無法穩住台灣金融市場的下滑. 過去幾年獲利穩定, 但外資卻持續賣超居多, 原因不知為何?台新過去五年最低好像是10元多.有些人對2016的選舉結果是有些期待.
建議大家,如果你看上某家金控或銀行時,除考慮一些股價,發展等之類的問題外,還要去實際接觸買個產品或與員工互動去感受他們的散發出來的氣習與做事方法等是否為你接受的。畢竟銀行要賺錢是人的問題,不賺錢也是人,會倒也是人的問題,是人造就了財報,股價,經營策略等。
個人看法,此樓名為長期投資交流園地,大家應該都是以長期持有為手段而達到穩定獲利的目的。不過小弟讀了下來仿佛覺得還是有一些是用短期指標做為是否持有的判斷,例如今年獲利或籌碼(買賣超,融資券...), 既然是長期投資,穩定而持續的獲利就很重要,甚至比今年的獲利成長還要重要,雖然過去的表現不等於未來,但如果過去10年的獲利都起起浮浮,那如何能以今年的獲利來判斷它未來都和今年一樣是好的呢?對此,小弟有兩個額外做法來判斷是否長期投資。1. 以標地物股票2008年的配息(股)來搭配今天股價,試想如果發生在未來某一年,我還抱得住嗎?2. 以標地物股票過去10年配股息平均值來搭配今天股價,殖利率是合理的嗎?大家可以把這些熱門金融用這兩個指標算算。我不確定各位的長期是多久,我的長期是七年以上。太強調今年的獲利成長以做為長期持有指標,甚至以今年的獲利來合理化他長期持有應有的股價似乎.....
獨孤求敗5805 wrote:個人看法,此樓名為...(恕刪) 的確,金融股長期投資交流園地,短期看不到也感覺不到成果的~有100張後應該就能稍微有點感覺?! 小弟我現在才34+3張....我也是規劃7年後到2023年,屆時再來看看這樓還在不在和大家的成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