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NASTARS wrote:
大概在(1992)25...(恕刪)
DeNASTARS大很專業喔~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youtube看一下台灣演義:銀行史~
小弟認為很多銀行股20年前都是百元股價有當時的歷史背景
不能說現在股價掉到十幾二十元就說不宜投資...
推推熊 wrote:
DeNASTARS大...(恕刪)
說有多專業?其實也沒有....也不是學商的,就只是從生活接觸去觀察並選擇投資標的!
打從1997年出社會時,剛好公司職務上需要我跑銀行,同時也因為接觸多了,所以心底對各銀行有很多看法與印象,很自然的也轉化成往後在投資上的依循!
那時候公司薪轉戶是中國信託,而與公司有往來的銀行記得有中國商銀,土地銀行,富邦銀行,台北商銀,世華銀行,台新銀行,萬通銀行,台灣企銀, 上海銀行, 農民銀行,還有亞太銀行等等,只能說.....明顯感受到不同銀行的文化與服務差異。
那時年紀尚小,銀行的行員們都是比我年長的,可是在與(她)他們應對接洽時,絕大多數印象都很不錯,再加上我在小時候的年紀時,就知道父母有在投資股票,幼稚園就知道廣播有位阿姨在報股價,小學只上半天課下午之後也常跟著家母跑號子辦交割跑銀行,過去股票抽籤還得買好幾份報紙填申請書寄證交所申購,所以對金融證券業一些運作的概念算有,而對於銀行股(公司)當然也自然有一份熟悉感。
從半工半讀那時候開始,工作的一部分收入都會開始存在銀行裡,高中時就在玉山銀行開職棒存摺,爾後因為證券戶也開富邦銀行的戶頭,並在大安銀行(台新)也開了存款帳戶,這幾家銀行信用卡從半工半讀開始也有20年了吧,到後來也陸續使用了這三家金控旗下的證券帳戶。

個人第一張聯合信用卡及VISA卡
說了好多過去事,不過就投資來說,個人依舊是奈米戶,不過由於過去的經驗與印象,所以在金融股當中,都只投資於民營金控銀行,雖然知道公營銀行有穩定的特性或潛在的資產價值,但是我投資所着眼的點,會比較重視於有創新服務,商品強項,人員服務與經營者信賴度的條件,以及搭配一些被低估的公司,總之人員的競爭力必定會反應在公司獲利上,我樂於投資這樣類型的公司。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