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liu5358 wrote:
就跟你們說幾次 這...(恕刪)
四月底前的法說會就知道Q1季報了...距離目前三月下旬===>只有一個月而已~

想在短短一個月賺12-10.5元=1.5元的價差,

可能要冒著被洗掉的危險(比方你下周一賣在12元,四月初來到低點11.5元,你還在等11元...結果沒買回);

然後兩隻大貓就上去了===>12=>13==>14===>15====>......=====>

如果明年初來到20元的價位...那20-12=8元的價差...全部泡湯!

蘋果日報 2017年03月17日
據了解,群創本次在整個天虎計劃中,除了做為面板供應來源外,也扮演組裝的角色。群創未來將在中國的廣東南海或佛山廠建置電視組裝生產線,負責夏普品牌的電視整機組裝業務,主要是以東南亞市場為主。
至於歐洲與中國的電視部分則是由鴻海電視部門旗下的煙台廠負責,日本的部分,由於日本國人向來喜歡日本製造,加上夏普電視在高階市場擁有相當的市佔率,因此日本組裝線並不會退出。
pqaf wrote:2015-12-10
群創當年本業是,鴻海集團旗下液晶顯示器系統組裝廠商,全球第二大液晶監視器組裝廠.(冠捷是第一大).
群創在大陸深圳龍華(鴻海大本營之一)做液晶監視器組裝業務,2008年的出貨目標訂至3,300萬~3,500萬台,但自家液晶監視器面板產能太小,供應量只有900萬片,外購面板的數量達800萬~1,000萬片,至於採用Buy and Sell採購模式的面板預估約有1,300萬~1,600萬片。根據群創公開說明書指出,其2009年液晶監視器生產量為3,362.7萬台,生產值達新台幣1,224億元
那時一台PC monitor 近萬塊,Dell,HP 很多高階機種甚至超過2萬塊,利潤的確不錯.
群創營運模式是維持面板內製率在 3成左右,類似三星的營運模式,部份採用自家面板,減少面板材料報價波動風險,又為了彈性調控產能和降低成本,很大比重的面板須對外採購,所以群創的面板事業反成副業,比較類似支援角色,在2009年以前,只有竹南的兩條 4.5/5代廠,產能極小,專門生產PC面板和少部分中小尺寸,沒辦法生產電視面板.(惟一條6代線拖到2010年才量產,目標是七成供應集團內的監視器需求,三成規劃給32" ,37"電視)
但當時鴻海打算號令群創,揮軍擴大電視組裝業務,在2009/9 買下Sony墨西哥廠和業務,要不是段董有自知之明,商請郭董擺低姿態,贏得奇美許文龍信任,和奇美合併後,取得奇美6/7.5/8.5代的電視產能和技術.... ,說不定今天群創的面板廠命運就像 華映4.5/6代和彩晶5.5代廠,困守在中小尺寸手機,和PC IT面板的殺戮戰場.
群創合併奇美,算是魚幫水,水幫魚.
段行建指出,原群創顯示面板生產規模較小,所以自家系統組裝業務可完全消化自家面板,但與奇美電合併之後,顯示面板規模實在太大,自家系統組裝業務不可能消化面板。為專注TFT核心競爭力,於2012年陸續結束系統組裝業務,將系統組裝業務切割,由鴻海接手
pqaf wrote:
這就像就小學生 要提防 旁邊功課差的小明考試偷看,也不想教他,怕小明考試名次追上來.
現在旁邊的小明功課已經比自己好,我還在堤防小明考試偷看,就算自己想破頭,想不通,仍要硬撐,也不願意向小明請教功課....(恕刪)
xxo11921 wrote:
現在不必再談卡不卡位.陸行之曾說過台灣要往下世代顯示技術加緊研發.這不是業者能負擔的必須政府國家隊支援.但現今政府好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