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o_king wrote:
嗯!~~~您說的也對(恕刪)
你說的也對
但是最重要的並不是技術分析有沒有用
就算技術分析過去真的有用, 當大家都會的時候, 技術分析就沒用了
這不是詭論而是事實
股市並不是一階混沌系統, 所謂一階系統是像天氣預報, 你預測天氣, 並不會改變明天天氣狀況
股市是二階混沌系統, 預測會改變結果, 像是股票後天會漲停, 如果這件事100%為真, 且全部的人都知道了, 那股票後天一定不會漲停, 而是今天或明天就漲停了
技術分析無用論的人, 並不是真的認為技術分析賺不到錢
而是這東西真的太多人會了, 導致它現在效果已經非常低, 跟丟銅板差不多
而基本面分析還有點用, 因為會的人很少, 但法人們對基本面分析卻更在行
所以當老師們在用技術分析, 籌碼分析等等教學員進退場時
請想想為什麼"這麼好用"的技術分析法人們卻不用? 就只有一堆散戶喜歡掛在嘴邊講?
然後事後再來抱怨籌碼都在法人大戶手中, 所以怎樣都玩不贏人家
既然認為法人大戶都是贏家, 那為什麼不加入它們? 而要加入老師這個輸家群體?
你只要買基金不就成為法人大戶的一份子了? 何必自己操作股票?
所以到底是人家錢多還是自己用錯方法, 好好想想吧
kao_king wrote:
嗯!~~~您說的也對(恕刪)
kao_king wrote:
嗯!~~~
您說的也對一半
造句:
1.將動物全部趕入[馬戲團裡] 然後動物就會變成 [動物明星]嗎?
2.將那些總分考18分 全部趕入校園裡 四年後就會變成[可用]之才嗎?
對一半??我看是全對....
看技術分析就如同台灣人拿香去廟拜神一樣..
機率問題...
靈驗了..這間廟好神..
不靈驗...因為我上輩子業太多..倒置這輩子要來還..這間廟還是好神..
反正上漲或下跌..總是會有事後諸葛..
預測錯誤的那群人..總是會默默地消失一陣子..
技術分析??我解讀成自圓其說的分析....
英特爾IDM 2.0嚇壞台積電 摩根士丹利:逢低買進
簡威瑟/台北報導03/24 23:19
英特爾新任執行長Pat Gelsinger宣布IDM 2.0策略,計畫斥資20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立兩座新晶圓廠,消息一出,台積電股價劇烈回檔,外資圈迅速作出反應,摩根士丹利不諱言台積電受到情緒面影響,逢低買進成主流策略;花旗環球倒是相當不看好英特爾新策略,預言成功機會微乎其微。
台積電終場收576元、下挫3%,市值縮水到14.93兆元,跌破15兆元大關;台積電股價從歷史高點679元以來,回檔逾百元,是2020年初因新冠肺炎造成股災以來的最大回檔,國際資金24日又大賣台積電逾6萬張,十分考驗投資人的持股信心。
摩根士丹利證券半導體產業分析師詹家鴻指出,英特爾打算建新廠一事短線對台積電確是利空消息,市場共識是推斷英特爾2023年將把15%的CPU製造委由台積電代工,在大摩的財務模型中,英特爾CPU委外代工商機約占2023年營收的6~8%。
不過,如詹家鴻先前提及,英特爾的IDM策略是保留80~85%比重自製、10~15%委外給台積電代工,二者可以並存。大摩認為,假使因投資人情緒過度悲觀,導致台積電回檔幅度更大,建議旗下客戶把握回檔布局機會。
有趣的是,花旗環球證券指出,英特爾要重返晶圓代工先進製程,當務之急是要有大量的專業人力資源,但英特爾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直言英特爾幾乎沒有成功機會,並認為市場最近對英特爾的樂觀情緒高峰已過。
根據以賽亞調研(Isaiah Research)所做調查,英特爾在2022年底前,可能為支應每月2~4萬片的7奈米製程產能,下訂10~15台極紫外光(EUV)設備,但其7奈米量產良率與客戶意向,都是未定數;外資分析師說,甚至連艾斯摩爾(ASML)能否供應更多機台給英特爾,也言之過早。反觀台積電手握各大客戶訂單,2021、2022年可望分別訂購20~25台EUV機台,產能在各競爭對手間仍是最大。
***** 英特爾2023年將推出的Meteor Lake及Granite Rapids處理器將採用晶片塊架構,這是與超微小晶片(chiplet)架構同樣概念。英特爾預計將在今年第二季完成首款7奈米Meteor Lake處理器運算晶片塊(compute tile)設計定案。
基辛格表示,該運算晶片塊將採用英特爾7奈米製程,但為了強化英特爾IDM 2.0策略及營運模式,英特爾會與台積電合作,採用台積電先進製程生產Meteor Lake及Granite Rapids處理器中的其它晶片塊。
***** 實際上,英特爾決定跨入晶圓代工是受到地緣政治影響,最明顯案例就是英特爾近日宣布與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畫局(DARPA)展開的三年合作計畫。英特爾將為國防系統開發特殊應用晶片(ASIC),未來還會開發應用在軍事用途的ASIC,晶片要求在美國本土製造,所以選定在英特爾亞利桑那州Fab 42晶圓廠中生產,並採10奈米製程。
業內分析,英特爾的IDM廠營運模式沒有改變,自有產能一定優先生產CPU,包括超微、輝達、賽靈思等競爭對手也不可能將訂單交由英特爾生產,所以合作對象以微軟、Google、亞馬遜、思科等系統廠為主,訂單類型少量多樣,所以英特爾跨入晶圓代工,對台積電等晶圓代工廠營運影響不大。
你可以質疑 Intel 這樣發展備多力分,良率跟效率提升更困難重重,但是,誰知道呢?你也可以幸災樂禍 AMD 跟 Apple silicon 表現優異把 Intel 快打趴了,但是理性應該又知道台積電或三星的 x nm 並不等同 Intel 的 x nm, 多少有點靠計算方式和行銷用語上不同的幫忙,誇大了 Intel 的落後。
假如台積電因為「技術」開始進入波長跟堆疊架構的物理極限,製程推進進展放緩而讓對手有機會開始拉近、「競爭態勢」開始遇到 Intel 也接代工生意,因此晶圓代工商業模式並不會發生股民們期待的台積電有天終究要獨佔市場,那麼她應該享有市場給的什麼樣的估值呢?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