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h3246 wrote:我一禮拜只弄三次午餐,因為這三天我太太在家上班,我是為了我想吃而弄的,所以我想吃什麼就弄什麼,一次就是綜合一鍋,我大兒子禮拜五上半天,中午會回來,剛開始他會報怨,被我罵幾次後就不敢了,不過對象是父母的話,那就沒轍了,大概理解樓主的不自由了...
看起來好好吃喔~~可...(恕刪)
財務自由進而提早退休,真的不是一般人做的來的,因為這個世界是被上班族的白襯衫包圍起來的,你要花花綠綠、奇裝異服,就需要比別人更堅強一點才行。
舉個我太太娘家的例子,他們家六個兄弟姊妹,現在的情況是岳父岳母兩個都失智了,岳母乳癌又不良於行,家裡請了一個外傭在照顧,兄弟姊妹有人留在當地,有人在外地,所以想當然爾,留在當地的就會"被"賦予更多的期望。早先在外地的會感謝留在當地的付出,不過隨著兩老狀態變差,需要就醫或是外傭的狀況變多(失智症的老人有時候很番,外傭常常被罵),留在當地被感謝的照顧者,漸漸的變成被責怪的對象,現在留在當地的嫂子已經退出line群組了,因為每個人都有上班族的標籤當護身符,只有她沒有,所以帶老人去看醫生,或是處理外傭的事情都是落在她身上,做的好大家不知道,出了事就是怪罪的對象,有一次嫂子終於爆發,在一次岳母要連續化療的前幾天,在line上說她跟朋友約好了要出去玩,化療的事情你們自己橋好,然後就退出群組了,接著其它兄弟姊妹手忙腳亂的你一言我一語,說啊我不行,我沒辦法請假,啊我也不行...
假如我是他們兄弟姊妹的一份子的話,那我一定馬上去找個工作,趕快貼上上班族的標籤,免得中槍。說真的,我沒上班,我願意承當更多的責任,這沒問題,問題是,別人假如不是抱持著感謝的心,而是變成理所當然的話,那我也不願意了。可是你沒上班的話,就表示你很有時間啊,那別人如何會平等的跟你對話呢?我聽我太太跟他留在當地的哥哥對話內容就知道了,我也不會怪我太太不夠同理心,而這就是人性啊,我們都不是聖人,不能期望大家都用聖人的態度來行事。
尤其另一半還有在上班的,像我就是,就會面臨更多的挑戰,我知道我太太前幾年對我是有點不滿的,原因也許很複雜,也許是他要對別人解釋我的情況讓她不愉快,因為總是會有人,"好心"的要她規勸她的老公,不要整天無所事事啦之類的,這我可以想像;也許有時候她上班遇到壓力、遇到上司同事的糾紛、遇到趕工等等,然後看我閒閒沒事,也會心裡不愉快,這我也可以理解。
也許我每天忙著看盤做股票還會讓她好過一點,至少我也很忙,也許假如我股票賠錢的話,那她可能會比較愉快一些,因為這樣我就得回去上班了。
現在我每天的生活非常規律,早睡早起,晨起運動,中午做午餐,一半的原因是為了自己,大概有一半的原因是為了讓她好過吧,她好過了,我才會好過,就像分手後要活的更好一樣,我也必需證明不上班我會過的更好。
有時我也會想,是不是找個簡單工作混過去得了,不過真的是回不去了,人會有不得不的羈絆沒錯,就像家人,這是我樂於接受的羈絆,然而工作上班並不是,我還是想要自己作主自己的人生。
最近我在看一本書<恆毅力>,書中談到為什麼有人可以持續的從事某件事,10年、20年,而大部分的人卻不行呢?作者談到願景(vision)的重要性,因為願景才是持續下去的終極動力。

上面這張圖是從書上擷取下來的,頂層的目標就是願景,而中層的目標可能像是去參加馬拉松,而底層的小目標可能是跑5公里、跑半馬之類的,大部分人培養興趣會設目標,大多是中層目標,為了達成目標你會努力練習,有目標生活就會有重心,不過問題在於,一旦目標達到了,就不知道要幹什麼了。而頂層的目標必需是種抽象的目標,也就是沒有終極的一天,譬如選美冠軍最愛講的:world peace,就是一種適合的願景。
這本書給我一些啟發,也讓我思考願景這件事,我自己有一些模糊的方向,也提供給想提早退休者一個參考的方向。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