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產業正在轉型中
從原本的農業到加工(代工)業...
還是想想以後未來的路要怎麼走比較重要
如果不能在價值鏈上找到自己的利基點
以MIT的優勢究竟能夠維持多久?
光靠2300萬人的內需市場 可能只能support一些SME
想要做跨國的大企業 就要考慮global market
如果一雙MIC的鞋子 真正的進價成本是台幣500元
大陸廠商只是賺一些low value add 的東西
但是那雙鞋子到台灣可以賣到3000元
台灣鞋店老闆可以從中賺到2500元的value add
還可以用多賺的錢來刺激台灣的消費與內需
要想怎麼讓一些在全球化下沒有競爭力的產業慢慢轉型
而不是拖延無可避免的趨勢
畢竟長痛不如短痛 現在不痛的話以後會更痛
phil814 wrote:
以下是我的想法 大家...(恕刪)
不不不,這樣不對,零售段本來就賺比較大,因為量小,
製造端賺比較小,但是量大,
而且重點是,製造端養活的人比較多...
能在零售端當老闆的,畢竟也是少數...
嘿!幫我擦大便的那位仁兄,Mobile01感謝您~
kumiyang wrote:GG88:
順序如下 : 1.我國品牌且MIT. 2.非我國品牌但MIT. 3.我國品牌但非MIT. 4.非MIT也非我國品牌 , 但為台商在外國製造 . 5.非MIT也非我國品牌 , 也不是台商製造 .
GG88 大大說的非常之好
我個人舉雙手雙腳贊成
我買東西 都盡量買台灣品牌
不為別的 畢竟是要花的 為什麼不給自己人賺呢? ...(恕刪)
希望大家多以行動支持 !
其實不僅是能多支持我國的產業 , 也是為了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
例如牙膏 . 我都只買白人的 , 不買黑人或高露潔的 .
(純個人作法 , 勿筆戰)
說明:您已被停權至2009-03-27 22:06 。 累計停權次數 : 7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