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

為什麼要堅持買個股不買大盤?

MiPiace wrote:
我每年沒錢投入股市,(恕刪)

年化報酬率對我的操作,不僅沒幫助,反而有害

底下是我今年三月的實現損益記錄。
三月主要是避險賣股,
賣出的個股我跟本沒在計算是賺還是賠。
單純就把可能重挫或是不會再漲的股票賣掉。

其中三筆賣出賠了100萬,
我説現在我才認真看到這個結果也許沒人相信。
我的重大決定,就是盡量避免損益的判斷來影響操作的靈活度。
心裏掛念那個報酬率,只會讓我操作失據而已。

我現在庫存賠多少,我也不想看,
我只在乎會不會崩盤,
感覺會崩的話,我也許又要採取行動或放著不管。

毎個人的操作方式可以非常的不同,會不會賺自行管理。
我可沒說我的方法比其他主動投資方法好。
甚至也沒説會比ETF 好。
只是我這樣操作就適合個人的個性能力興趣,會不會打敗誰我那知道,
我只在乎大漲大跌時,要用對方法,不犯錯。

pigstand wrote:
會算年化報酬率可以帶來許多好處


可以啊,上面就說了自己可以看著參考。
但參考指標也不是只有這個。

個人自管投資的「報酬率」很難精準,「代管投資」財產範圍定義上本來就變來變去,
或是個人認定基準/計算方式,與基金和大盤計算績效的基準/計算方式不同。
個人戶經常以「買進後」開始算,光這邊的計算基準就和比較對象不一樣了。

且「率」本來只是用來看「絕對數」的輔助工具

你自己知道:本來你有多少錢多少財產
現在你有多少錢多少財產。
這個認定上比較沒有問題,也比較實際。也比較實用。
你要判斷你有多少錢,可以買價格多少的東西,什麼時候可以退休,過什麼樣的生活…等
是以你手上已經確實有多少錢多少財產判斷,不是用你過去幾年的投資績效報酬率在判斷。
chiyenms wrote:
可以啊,上面就說了自...(恕刪)

人都希望有效率的去累積財富,至於什麼叫做有效率?大家評估的方式蠻多元的,重點是不要自欺,這樣才有進步的空間。如果進一步,能看穿金融業者話術而不被欺,才能更有效率去累積財富。
Biggest King wrote:
有一半主動投資人會贏大盤,另外一半輸大盤,
主動投資人贏過的大盤的勝率達到50%,還蠻高的,
達到兩個標準差以外勝的區域,也有2.5%,
這是盲目隨機投資的效果。

以TLT爲例,很多主動投資人在去年底今年初砍掉,
如果現在買回,就多了20%的差價,
這不是照後鏡,是真實發生在很多主動投資人的身上。



1.不知您提到所謂"主動投資人贏過的大盤的勝率達到50%,還蠻高的"的數據是從那裏來的??
我還真的第一次聽到那麼高的勝率,
或許你可以參考這一篇:

https://www.ifa.com/articles/despite_brief_reprieve_2018_spiva_report_reveals_active_funds_fail_dent_indexing_lead_-_works/


For example, as illustrated below, SPIVA found that more than 95% of all domestic active stock fund managers had underperformed their respective S&P benchmarks in the past 20-year period through 2021. In U.S. small caps, nearly 94% of active fund managers lagged the S&P SmallCap 600 benchmark. Even active management's record in foreign markets over the past 20 years raised red flags. Inquisitive investors might take note that almost 93% of international stock fund managers weren't able to beat their respective S&P indexes.

2.很多人看到今年長期公債(如TLT)下跌,就直覺以為自己看法是對的,或許吧!!
但是
這些以為知道所有事情的人確定未來不會升息??何時升息??等升息才買入??

在升息時長債跌多快,降息時就漲多快~~

所以會認為買長債都是笨蛋的人其實基本上是短線思考~~

相對於中短期債卷,購買長債只是承擔更多風險而得到相對高的報酬!!
但是這些風險遠低於一般個股!!(參考信用評等即可知道)

當你在任何金融危機發生時你會後悔當初為什麼公債買那麼少...................尤其是長債!!

最後您說:以TLT爲例,很多主動投資人在去年底今年初砍掉,
如果現在買回,就多了20%的差價,
這不是照後鏡,是真實發生在很多主動投資人的身上。


基本上這就是馬後炮!!如果您當初真的相信自己為何不投入所有身家購買ProShares三倍放空20年以上美國公債ETF-TTT,與ProShares三倍放空納斯達克指數ETF〈SQQQ〉,然後勇敢SHOW出你的對帳單!!?????
重複PO文,恕刪~~
主動基金本來就不太可能贏的。很多都是每年會扣2%,獲利還扣20%。就算他們買的跟大盤一摸一樣,20年之後他們就會落後大盤60%。

而且有很多人買基金會希望是保守行的。他們本來就不求大賺但必須風險很低。

其實沒有什麼辦法証明輸大盤的人很多。就算是真的,其實也蠻難証明的。

債券前陣子好像蠻多人說不該買。為什麼我也不知道。對債券不瞭解。
p33mcv wrote:
主動基金本來就不太可...(恕刪)

幾個數學公式就解釋完畢了。
理想的情況是:
市場給予的總報酬=被動投資者拿到的總報酬+主動投資者拿到的總報酬,依據本金normalize之後,可以得到,市場績效=被動投資平均績效=主動投資平均績效。
現實情況包含了交易成本(手續費、稅金),以及維護成本(基金內扣費用、等等),所以可以得到,市場績效>被動投資平均績效,市場績效>主動投資平均績效。
若主動投資的交易成本以及維護成本夠低的話,就比較有希望取得優於市場的績效。
move650807 wrote:
1.不知您提到所謂"主動投資人贏過的大盤的勝率達到50%,還蠻高的"的數據是從那裏來的??
我還真的第一次聽到那麼高的勝率,
或許你可以參考這一篇:

https://www.ifa.com/articles/despite_brief_reprieve_2018_spiva_report_reveals_active_funds_fail_dent_indexing_lead_-_works/


For example, as illustrated below, SPIVA found that more than 95% of all domestic active stock fund managers had underperformed their respective S&P benchmarks in the past 20-year period through 2021. In U.S. small caps, nearly 94% of active fund managers lagged the S&P SmallCap 600 benchmark. Even active management's record in foreign markets over the past 20 years raised red flags. Inquisitive investors might take note that almost 93% of international stock fund managers weren't able to beat their respective S&P indexes.



從簡單的統計學來看,平均數之上的有一半,平均數之下有一半。

你就只是人云亦云,也不想想他們是怎麽統計的,統計了那些人/機構。
如果90幾%的主動投資人/機構都達不到平均數,
難不成就有那麽幾%的主動投資人/機構把多出來的都賺走了。
這問題我研究過,50-50是非常可能的,還不想跟大家分享這個結果。

move650807 wrote:
2.很多人看到今年長期公債(如TLT)下跌,就直覺以為自己看法是對的,或許吧!!
但是
這些以為知道所有事情的人確定未來不會升息??何時升息??等升息才買入??

在升息時長債跌多快,降息時就漲多快~~

所以會認為買長債都是笨蛋的人其實基本上是短線思考~~

相對於中短期債卷,購買長債只是承擔更多風險而得到相對高的報酬!!
但是這些風險遠低於一般個股!!(參考信用評等即可知道)

當你在任何金融危機發生時你會後悔當初為什麼公債買那麼少...................尤其是長債!!

最後您說:以TLT爲例,很多主動投資人在去年底今年初砍掉,
如果現在買回,就多了20%的差價,
這不是照後鏡,是真實發生在很多主動投資人的身上。

基本上這就是馬後炮!!如果您當初真的相信自己為何不投入所有身家購買ProShares三倍放空20年以上美國公債ETF-TTT,與ProShares三倍放空納斯達克指數ETF〈SQQQ〉,然後勇敢SHOW出你的對帳單!!?????


你很極端,有人説自己超過大盤,你就要他變成首富,你才相信。
有人相信自己的判斷,賣掉債券,多了20%的差價,就輕鬆高興了,
你就要他再用全部身家壓反向的東西,你才相信。
這是什麽邏輯?

你說覺得自己很笨,只會做指數投資,
那怎麽就不尊重主動投資人。
Biggest King

就只是討論個大概,不要吹毛求疵啦。

2022-06-24 14:52
sgxm3

畢竟指數化投資人就是靠投資人“平均”報酬吃穿的,所以會比較敏感。[大笑]

2022-06-24 16:34
move650807 wrote:
1.不知您提到所謂"主動投資人贏過的大盤的勝率達到50%,還蠻高的
"的數據是從那裏來的??


這個「勝率」一詞,有非常大的誤解或是誤導。

但如果把作個股的,都想成或定義成主動投資人。
數理上「所有個股上」「總勝負金額」的勝率?
和大盤比達到 50%,一半一半,是既定的。
(稅費不管)

因為:大盤 = 所有個股結果的加總

所以
[所有個股] 上贏錢輸錢漲跌的總合 = [大盤] 贏錢輸錢漲跌的總合

註:指用一般市值基礎且全部股票都算進去的大盤,
特殊的計算法如 DJIA 那種不列入討論。
p33mcv wrote:
主動基金本來就不太可能贏的。很多都是每年會扣2%,獲利還扣20%。就算他們買的跟大盤一摸一樣,20年之後他們就會落後大盤60%。


獲利扣 20% 通常是 PE Fund 才會這樣要價。
他們的 Bonus 一般也要超過「大盤 + Alpha 」之後才能拿,
且要超過之前 high watermark。

一般買的 Mutual Fund 不會 profit sharing 20%。
  • 2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