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悲傷之歌(悲傷之歌)

MiPiace wrote:
(Tesla Model...(恕刪)

M大您好,我也決定換掉我的老爺車。前陣子也試駕了Model 3,感覺很新鮮像在玩3C產品,反應非常靈敏,尤其是加速那種貼背感,我是第一次感受,真正初體驗。
孩子非常喜歡Tesla,去年就買了Model 3 LR,這次我只是當買菜車就買SR版,付了3千大洋訂購費,大概6月可交車。
對於FSD我還不信任,有免費的Autopilot我是認為已足夠了。日後看情況有必要再刷卡買FSD。
Tesla優點就是保養簡單省稅金唯一缺點就是擔心充電,還好我家有充電樁,只要不出遠門,就不會有旅程焦慮。

ps:我發現壁掛充電座(WallConnector)是台達電的產品。
股市裡就如在賽馬群中尋找一匹獲勝機率是2分之1,賠率是1賠3的馬。
英英間LKK wrote:
M大您好,我也決定換(恕刪)

FSD 我只有變換車道最有用。
其他功能如召喚,自動停車幾乎沒在用。
自動停車結果不一定好,而且又擔心出差錯。
召喚不敢用,人不在車內,車子動了之後,萬一有狀況,不知怎麼處理。
自動變換車道在高速公路很方便,FSD 切車道大部分情況比人快速安全,有些情況還是會處理不好,所以我還是要知道什麼狀況不讓FSD變換車道。
FSD 只有用變喚車道而已,那值不值得買?
我是覺得看個人需求,我是覺得買了圖個方便,有時增加一些些安全性還算好。

我買FSD 另一個理由是投資考量,投資作些資本支出,親自體驗新科技的發展,增加自已的視野,對我而言是個重點。
我買了不少產品都是雙重用途,既是自已需求,也是投資需要。
第一代iPAD 開賣時,我第一時間訂購,然後就開始試iPAD 的使用經驗,還上網看了非常多的youtube, 去看老人小朋友使用iPAD 的方式跟表情。
我當時判斷iPAD是個非常優秀的瀏覽裝置,會開始影響筆電的銷量。
所以當時就出清80幾元的宏碁,380元華碩,50-60元的緯創,買進 60元的台積。
事後看來,是非常正確的決定,買了第一代iPAD 效益太高了。
(第一代iPAD超猛的,到現在還能正常開機,只是充電頭不一樣,速度太慢,解析度低,沒人想用)

所以我買了很多的iPAD, 有重要的更新就會買。
加了M1,miniLED 的新iPAD pro, 我也會買一台來試。看了規格,覺得最可惜的是沒看到 bluetooth 5.2,LE audio LC3 audio codec.
我還買了不少的iPhone, iPod, iWatch, airPods, apple TV.
還有最新的 mac mini M1, iMAC(還是Intel版本).
以上,除了要用,也是投資股票的資本支出。
這也是我發 Model 3 文章的目的,非常建議投資者,如果有餘力,可以作一些資本支出,增加自已的投資能力。
我還訂閱了 bloomberg(10900/年), 財報狗(4880/年), 經濟學人(750-1500/季)
也常安排自助旅行,也是雙重目的,只是目前covid-19 無法出國。

台達電的充電樁
MiPiace wrote:
(Tesla Model...(恕刪)


你可以看看華為的電動車,
售價人民幣21.68-38.89萬,
你再考慮看看特斯拉股價是否估值過高?


MiPiace wrote:
FSD 我只有變換車(恕刪)

非常感謝您的經驗分享。
由產品使用經驗來增強投資信心,或者印證產品好壞,對投資者而言確實是一項有用指標。
這也是Peter Lynch常用的方式。
股市裡就如在賽馬群中尋找一匹獲勝機率是2分之1,賠率是1賠3的馬。
tany3472 wrote:
你可以看看華為的電動(恕刪)

這個完全超過目前Model 3 FSD 在台北的自駕能力。
在市區,我是不會開啟FSD, 不太能用。

華為還是狠角色。
只不過,這是半官方影片,而且是特定路段,也許有經過最好的最佳化。
最好還是等上市後,使用者在各種情況的視頻來判斷會更客觀一點。
華為自駕用的是LiDAR,特斯拉用的是影像辨識。
LiDAR 的成本不知道目前是不是降下來了,不然成本會偏高。
特斯拉的影像辨識比較省錢,不過也許能力也會受限。

我兒子最後買賣 Tesla, 應該是未分割前600元左右,也是賺一小段就跑了。當時沒使用過 Model 3, 不確定Tesla 的競爭力。現在是1分5分割,股票還漲這麼多,已經完全本夢比化了。分割後就沒有再買賣了。
本夢比的股票,估值已經不知道要怎麼估了,個人幾乎都用技術分析處理了。

我比較關心的還是台股,重點還是在 EV快速成長時,那些台股會受惠。
英英間LKK wrote:
由產品使用經驗來增強投資信心,或者印證產品好壞,對投資者而言確實是一項有用指標。
這也是Peter Lynch常用的方式。

Peter Lynch 跟李佛摩 影響我最大。
一個是基本面選股的觀念。
一個是技術面部位加碼的操作。

Peter Lynch 在這個視頻 https://charlierose.com/video/player/17771?autoplay=false說了一段很重要的談話:
他的操作不管總體經濟的變化。
總體經濟造成股市漲時,他的股票會跟著漲; 反之,就跟著跌。
這段話很有意思,我是相信很重要。
但 ........我還是沒辦法達到這個境界~

------------------------------------------------------------------
(中央社記者張建中新竹2021年4月22日電)
晶圓代工廠台積電 (2330) 今天召開臨時董事會,核准28.87億美元資本預算,折合新台幣約793億9250萬元,預計在南京廠建置月產4萬片的28奈米產能。

台積電表示,為滿足結構性需求的增加,並且因應從車用晶片短缺開始擴及整個全球晶片供應的挑戰,臨時董事會核准28.87億美元資本預算,折合新台幣793億9250萬元,以建置成熟製程產能。

台積電規劃在中國大陸南京廠建置月產4萬片的28奈米產能,新產能預計2022年下半年開始逐步開出,2023年中達到月產4萬片規模。

南京廠原有2萬片16奈米產能,台積電表示,利用南京廠現有廠房擴產,是提供全球客戶急需的28奈米產能最快速的方法。(編輯:張良知)
MiPiace wrote:
華為還是狠角色。
只不過,這是半官方影片,而且是特定路段,也許有經過最好的最佳化。
最好還是等上市後,使用者在各種情況的視頻來判斷會更客觀一點。


再分享一段視頻給您參考。

我不是懷疑老美的技術,
我是懷疑老美沒有「機車行人滿街亂走的環境,如何能開發出符合亞洲城市交通狀況的電動自架車?」

「環境使人成長,老美沒有這樣的逆境,怎麼知道逆境中的人的生活?」

tany3472 wrote:
再分享一段視頻給您參(恕刪)

我目前是不期待 Tesla 的自駕在台北市市區道路能夠很合用。
特斯拉應該是先針對美國使用習慣做調整。
拿到別的國家能不能用,是個問號。

華為這些影片的確是很強,很可能超過特斯拉的能力,
可是車上裝了多少 LiDAR, 成本控制是否合理,也是個問號。
上市後,有使用者視頻就更清楚。
MiPiace wrote:
非常建議投資者,如果有餘力,可以作一些資本支出,增加自已的投資能力。
我還訂閱了 bloomberg(10900/年), 財報狗(4880/年), 經濟學人(750-1500/季)
也常安排自助旅行,



-----

很棒

投資在自己身上的

一定會賺回來的

我加5星評分

小弟內心很羨慕閣下這款 "Tesla Model 3 LR"

祝您操作賺大錢
人的一生不會太久,珍惜有限的時間,不犯法也不會傷害到其他人的話,想做甚麼就全力拚看看
tany3472 wrote:
再分享一段視頻給您參(恕刪)

特斯拉自駕系統是否優於華為其實不是重點,再怎麼高科技或level等級,我覺得開車還是要認真集中精神比較安全。
我開Tesla跟開傳統油車的精神都是一樣,只是Tesla防護設施完善,開起來更輕鬆。想放任車子取代人能自動駕駛,這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發展。
畢竟FSD也才Level 2等級而已,我相信華為也是這等級。

Tesla Model 3 標準版在大陸扣除補貼後價格約19 萬人民幣,只有台灣的半價,台灣實在賣太貴了。

股市裡就如在賽馬群中尋找一匹獲勝機率是2分之1,賠率是1賠3的馬。
  • 2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