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ak wrote:沒辦法用平均, 因為前1%的超高收入家庭拉高了前20%的平均值, 所以才說10%的家庭「有機會」65歲時儲蓄超過100萬美元 您說的是,不到 20% 才對。不過台灣的地下經濟好像也挺發達的,可能有不少人的高收入政府沒統計到。財富多寡,跟行業學歷有時候沒有太大關係。
從11月中至今,台股美股氣勢一直暢旺,於是資產又糊里糊塗增加了一些,感覺離可以安全退休的日子又近了一步,的確更安心了些。這段時間眼看資產隨著時間推移而增加,雖說絕對金額不多,但有如小山泉持續湧出泉水流入自己擁有的小池塘裡。當天候乾燥泉水枯竭時,池塘的水雖會減少,然一旦雨後往往流入更多泉水,於是池塘水位不斷增二分減一分般地逐漸上升。明明自己什麼事也沒做,什麼力也沒出,投資收入卻比工作收入多得多,感覺非常不真實,彷彿作夢似的。看著年輕資淺的同事,在工作崗位上認真工作,卻只能賺到有限的工資,不僅感嘆錢賺錢才是王道,也不明白為何這世界要依照這種勞動者只能分芝麻的邏輯構建運轉。於是自己處於這種不虞匱乏與生活富足之間,財富自由仍在遠方的狀態。既不能停止工作,但透過工作來賺錢的意義也不斷下降。由於這與退休生活的安排又明顯不同,因此該怎麼調適這轉換階段的心情與生活,實在是個課題。而且顯然不是透過掌握更高明的投資理財,或賺更多錢可以解決的。這是需要修身養性嗎? 要修什麼,養什麼呢?
Joker Phoenix wrote:x大的文我以前常看我(恕刪) 看來我的生活形態與 x 大不太一樣。我多數時間花在與投資理財無關的事情上...BTW, 感覺大家有把非工作的投資理財當成被動收入的味道。但我覺得股票投資賺差價的獲利不算被動收入,那要大量腦細胞努力工作才行啊! 不用上班卻在家研究分析+盯盤,白天台股晚上美股(或期貨),感覺比上班還累。若再加上虛擬貨幣,那就全年無休了...相較之下當包租公包租婆可能省點力氣,被動收入率高一些。難怪有人想當存股族,有人只想買儲蓄險或定存
今年終於離開職場進入退休生活。不料股市明顯修正(或走空?), 上半年遭逢多年來首次的投資虧損。疫情未解,俄烏戰爭持續加遽通膨,供應鏈問題難解導致去全球化,美國升息縮表抗通膨,美元走強資金回流美國,政府持續打吵房房市熱度冷卻,美中對抗態勢不見減緩,對岸強推帝制武統聲浪不歇,年底有選舉短期因素,長期則有高齡化少子化問題。怎樣做好投資理財的安排? 實在沒把握啊!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