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0929 wrote:
說真的股海大的理論...(恕刪)
我以下言論沒有說別人不對的意思
不過,我不知道有沒有提過,大家可能忽略了,這些被動投資拉,定期定額拉,都是由美國學者,經過美國市場的數據所得到並推廣於全世界的
不知道有人發現這幾個字嗎?美國歷年市場數據
美國是全世界最特殊的市場,這件事情,也是推廣股市會持續上漲的巴菲特所認同的
不懂的朋友我可以再說一次
巴菲特說他成功有兩個因素
1.他生長在富裕的家庭
2.他生長在美國
所以我建議大家可以參考看看蘋果大的建議spy或是ivv這類的ETF比重,可以大大大大的放大。
日本人終身雇用制,無法套用在美國的意思相同
美國人研究美國的理論,就放在美國使用吧
大家都忘記了
大家都在使用美國人用在自己國家的理論
卻自行,套用到全世界去了...........
例如,我幾乎沒聽過朋友們要去存中國ETF,以未來10年來說,中國將是全球最強的經濟成長體了
但是,沒人相信他的ETF保證會漲
不也怪乎??????
所有文章,皆為個人筆記,嚴格禁止作為實質投資指引及推介,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作者之交易方式及技巧
跟我每次去攝影版發文一樣,大家看到這種ID發的文,不把他砲成灰都對不起自己了。
沒辦法,我只是有一陣子"愛拍照" 又不是靠這個吃飯的。
(話說這個名字還真不是我取的,想不懂為什麼給我取這個名字?)
長期投資幾十年下來,差1%,其實差很多,尤其對被動投資的部份來講,
光基金收費差0.1%都要計較,年化報酬率如果差個1%,怎麼能放過?
股海也維持一貫的文風,大方向沒錯(進入點很重要),小地方很多可以修正。
每個人都會做資產配置,只不過絕大多數人就是隨興而為,聽朋友說xxx不錯,就買一點,聽同學說yyy不錯,也買一點,套牢了不爽,再攤平一點,攤到沒錢了,啊就算了不要再買了...多數人就是無意間會做出不同的配置。
不過真正的資產配置是要真的算出比重來的,然後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要真的的去執行才有用。
精確的配置一定得要搭配再平衡有會有效果,這有點類似定期定額的長期效果,同樣的金額,價格高了單位數就買的少,價格低了單位數就買的多,這是簡單的數學平均數計算而已,加權平均成本就是會低於算數平均成本。現在流行另一種定期不定額的方式,低點扣多一點,高點扣少一點,這其實就是在放大定期定額的效果,不過也是有缺點的,萬一一路向南或是一路向北,一種是套牢到滿手,另一種則是看著別人賺。
p大的配置方式比較單純,就是股票/現金,每年平衡一次,這種方式簡單有效,不過很難推廣,因為從多數人的回文來看,真正理解這個獲利原理的人不多,也就是很多人搞不懂這樣是能怎樣賺錢?當市場波動越多次、幅度越大時,p大這種方式的獲利就越高,當股市上漲時,因為再平衡的關係,自然會減碼股票部位而增加現金部位,而接著當股市下跌時,又會減少現金部位而增加股票部位,這樣一來一回,總資產就會上升。
其實p大這種做法的中心思想是總資產的概念,看的是總資產的長期增加,而非獲利,可偏偏p大又喜歡拿大盤報酬率來到處比較,老實說我是覺得有點矛盾。像我自己也是在推資產配置的觀念,跟p大一樣的總資產的視角,但我是不看報酬率的,因為平衡配置的報酬率都是要5年、10年以上才會比較明顯,而且當沒有大波動時,報酬率反而變差。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