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論,被動型投資的心理挑戰(計算報酬有誤,特此更正道歉IRR5.2%上下)

說真的股海大的理論是對的!!

但討論被動投資這件事更準確一點我們應該來以市場來看!

如果同一筆錢今天的標的是SPY那報酬就有差
原因:
1.美國是世界經濟領頭羊
2.SPY屬於季配息股息再投入複利效果更明顯

以上
唯一的變數只有匯率

但目前是討論被動投資這個行為!

因此想被動投資的朋友,趁現在美元不算高去買SPY吧!!!

但投資的目的就是維持購買力,0050以台灣通膨2%來算
高於2%你也算是成功了~
Apple0929 wrote:
說真的股海大的理論...(恕刪)


我以下言論沒有說別人不對的意思

不過,我不知道有沒有提過,大家可能忽略了,這些被動投資拉,定期定額拉,都是由美國學者,經過美國市場的數據所得到並推廣於全世界的

不知道有人發現這幾個字嗎?美國歷年市場數據

美國是全世界最特殊的市場,這件事情,也是推廣股市會持續上漲的巴菲特所認同的

不懂的朋友我可以再說一次

巴菲特說他成功有兩個因素

1.他生長在富裕的家庭
2.他生長在美國


所以我建議大家可以參考看看蘋果大的建議spy或是ivv這類的ETF比重,可以大大大大的放大。

日本人終身雇用制,無法套用在美國的意思相同

美國人研究美國的理論,就放在美國使用吧

大家都忘記了

大家都在使用美國人用在自己國家的理論

卻自行,套用到全世界去了...........

例如,我幾乎沒聽過朋友們要去存中國ETF,以未來10年來說,中國將是全球最強的經濟成長體了

但是,沒人相信他的ETF保證會漲

不也怪乎??????
所有文章,皆為個人筆記,嚴格禁止作為實質投資指引及推介,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作者之交易方式及技巧
sgxm3 wrote:
被動投資&指...(恕刪)


感謝S大的說明,完全能理解被動投資執行上的困難點。

有時間會上網查詢一下綠角。

難道P大就是綠角本人

如有雷同,純屬虛構
看完這一篇的心得是: 術業有專攻。
跟我每次去攝影版發文一樣,大家看到這種ID發的文,不把他砲成灰都對不起自己了。
沒辦法,我只是有一陣子"愛拍照" 又不是靠這個吃飯的。
(話說這個名字還真不是我取的,想不懂為什麼給我取這個名字?)

長期投資幾十年下來,差1%,其實差很多,尤其對被動投資的部份來講,
光基金收費差0.1%都要計較,年化報酬率如果差個1%,怎麼能放過?

股海也維持一貫的文風,大方向沒錯(進入點很重要),小地方很多可以修正。
qena wrote:


感謝S大的說明,...(恕刪)

2007年下旬的時候開始看綠角的文章,當時我還是主動型投資人
股海出擊 wrote:
我何時排斥不同理論了...(恕刪)


小弟覺得網路中,人與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暱稱。

因為股海大取的暱稱顯示出在股市中強大的自信,自然容易受到其他高手的砲擊,像拍照大也是股市高手,名字取的很中性,自然比較不會受到砲擊。
pigstand wrote:
2007年下旬的時候...(恕刪)


所以P大是因為經歷過金融海嘯,又剛好參考到綠角的文章,而決定成為被動型投資人嗎?
qena wrote:


所以P大是因為經...(恕刪)

順序是:吸收綠角文章,決定採用被動型投資,遇到金融海嘯。
pigstand wrote:
順序是:吸收綠角文章...(恕刪)


哇,很完美的發生順序,這究竟是人生機遇的巧合還是必然呢?
我是覺得p大不算被動投資人,應該算是資產配置施行者,因為p大基本上是沒有在進行"投資"的。

每個人都會做資產配置,只不過絕大多數人就是隨興而為,聽朋友說xxx不錯,就買一點,聽同學說yyy不錯,也買一點,套牢了不爽,再攤平一點,攤到沒錢了,啊就算了不要再買了...多數人就是無意間會做出不同的配置。

不過真正的資產配置是要真的算出比重來的,然後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要真的的去執行才有用。

精確的配置一定得要搭配再平衡有會有效果,這有點類似定期定額的長期效果,同樣的金額,價格高了單位數就買的少,價格低了單位數就買的多,這是簡單的數學平均數計算而已,加權平均成本就是會低於算數平均成本。現在流行另一種定期不定額的方式,低點扣多一點,高點扣少一點,這其實就是在放大定期定額的效果,不過也是有缺點的,萬一一路向南或是一路向北,一種是套牢到滿手,另一種則是看著別人賺。

p大的配置方式比較單純,就是股票/現金,每年平衡一次,這種方式簡單有效,不過很難推廣,因為從多數人的回文來看,真正理解這個獲利原理的人不多,也就是很多人搞不懂這樣是能怎樣賺錢?當市場波動越多次、幅度越大時,p大這種方式的獲利就越高,當股市上漲時,因為再平衡的關係,自然會減碼股票部位而增加現金部位,而接著當股市下跌時,又會減少現金部位而增加股票部位,這樣一來一回,總資產就會上升。

其實p大這種做法的中心思想是總資產的概念,看的是總資產的長期增加,而非獲利,可偏偏p大又喜歡拿大盤報酬率來到處比較,老實說我是覺得有點矛盾。像我自己也是在推資產配置的觀念,跟p大一樣的總資產的視角,但我是不看報酬率的,因為平衡配置的報酬率都是要5年、10年以上才會比較明顯,而且當沒有大波動時,報酬率反而變差。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