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商蓋屋賣消費者的時候,他主要就是賣給買方要居住(包括室內與陽台)的區域,其他所謂的公設,只是附帶且成本也相對低,例如樓梯電梯,這些都是因為要能進室內所必需的動線通道,沒有這些動線通道不會有任何消費者跟建商買屋,同樣,車位所用的地下室,本來就含在建物因考慮地震或地基才能承受建物的搖晃或風吹,所以必須開挖地下室,那本來就是建物成本的一部分,但經過稍為整理就成為車位,再向買方收取車位價,所以個人說建商剝了消費者三層皮.實際上一般大樓(非豪宅)的每平營建成本頂多在10萬元附近,但是它們的售價都是起碼五十萬起跳(北市),如果把地價(每坪平均估市價150萬,指北市)算進來,十六樓蓋的每層每屋40坪消費者大概約持分三至四坪,土地價600萬,建物每坪算200%的毛利(即30萬),40坪的總價約600+40*30=1800萬,但售價都超過2000萬,如果再加上車位(起碼200萬起跳),可見建商賺多大?
但是權狀40坪的新大樓住屋,實際室內與陽台加總都少於28坪,可見買屋消費者都買到超過合理價太高,但消費者資訊不對等,被賣方超額利潤剝削了,台灣為何內需拉不起來,只靠外銷撐經濟?因為買屋人已經無多餘可支配所得用於消費,成為屋奴,導致其他行業蕭條,再加上普遍低薪,誘少子化,整體經濟只能小幅成長,以上種種,除了政府施政作為,央行的貨幣政策也需要負責任.
guest2000大 請教你1.買的房子 希望買的屋齡是多少2.屋齡多久你就會想換屋 (相同室內空間 與地段)3.權狀40坪的住屋,實際室內與陽台加總28坪,你願意花多少錢買?4.平面車位願意花多少錢買?
可達瓜瓜 wrote:guest2000...(恕刪) 回您的問題(小弟個人看法).1.無特定屋齡限制.2.沒想過要換屋,除非危樓.3.如果在萬華或木柵,每坪(含公設)40萬.4.萬華或木柵平面車位180萬.
可達瓜瓜 wrote:建議往30年以上 ...(恕刪) 已經住慣電梯,不想再爬樓梯了,所以公寓就再說了.車位當然可租,但也可買啦,看個人需求.小弟的觀察(可能是錯誤觀察),房價會跌就是了,跌多少呢?就不知道了.
從新北市脫標 央北重劃區 每坪都在120萬以上台北市 每坪應有200~250萬實力以建築成本來說台北市大樓建築成本應該有15萬土地成本 200X4坪=800萬建築成本 15X40坪=600萬合計 1400萬40坪賣價 3000 每坪75萬建商的利潤 只有53% (1600/3000=53%)
可達瓜瓜 wrote:40坪賣價 3000 每坪75萬建商的利潤 只有53% (1600/3000=53%)...(恕刪) 那是毛坯屋,還有修飾,管銷成本,一般建商純益有30%就是高標。扣除管銷等其成本和利息支出,一般在20%以下。(有養地的利潤就可能會更高)這在一般企業來說,己算是高利潤行業(相對的"不動產"行業,風險也高),但不是像很多網友說的幾倍的暴利。
guest2000 wrote:但是權狀40坪的新大樓住屋,實際室內與陽台加總都少於28坪,可見買屋消費者都買到超過合理價太高,...(恕刪) 不是用這樣推論合不合理。那28坪室內,沒有樓梯,電梯坪數。因為共用的關係,樓梯公設只要分擔2~3坪。如果買個室內50坪的透天,樓梯算私有室內面積,三樓半可能要去掉6坪樓梯。你覺得買大樓合理還是透天合理?加上電梯也是一樣,透天自有電梯(不是共用),其維護成本有計算過嗎?大樓公設包括大廳,回收室等,包裹有人代收,垃圾隨時可倒(不用等垃圾車),這些公設都不是好處嗎?我不是說那種建物型式較好,大家各有所好,大樓的好處是有價的,不是虛的,你要好處就付代價。覺得那些你用不到,那就去買公寓,華厦或透天。不要看到公設就開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