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投資理財小說}第六篇<全球化投資>第七章-對汽車板塊的心得(已更新到第六篇-對汽車板塊的心得之後的的章節會持續往下更新)

香大的心路歷程,將是小弟未來的借鏡

三子父 wrote:
給樓主一個讚 金庸...(恕刪)


其實三子父版友可以用一個方式,我相信多多少少可以改善你說的狀況
當要投資一檔股票前,先寫下至少一整面日記紙的原因
如果錯了,再回來看說當初是哪邊判斷錯誤
我想長久下來這個習慣是能幫助您獲利的
謝謝您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
假如我有一塊錢,把它給了你,那一塊錢就變成你的了,但假如我給你的是一種觀念,那我們兩人便同時擁有它了

kumo12151 wrote:
香居大,能多講一些...(恕刪)


謝謝Kumo版友的支持,我會盡續努力
未來也會有台股的部分哦
假如我有一塊錢,把它給了你,那一塊錢就變成你的了,但假如我給你的是一種觀念,那我們兩人便同時擁有它了

顏傳智 wrote:
香大的心路歷程,將...(恕刪)


希望能對您未來的投資路有些幫助
我會盡量把一般散戶投資人在投資容易遇到的狀況給寫進去
假如我有一塊錢,把它給了你,那一塊錢就變成你的了,但假如我給你的是一種觀念,那我們兩人便同時擁有它了


第四篇<臨危不亂>第四章-壹傳媒收購案

時間是2012年的4月份,一直以來因為生意的關係,我在台灣有些朋友,所以也很常來台灣玩,那個時候我注意到了,在台灣蘋果日報很火紅阿,不管是《蘋果日報》、《壹週刊》、《爽報》都很多人看,我在早餐店、捷運站到處都可以看到有人讀他們的刊物,那時我突然想到,它們公司不是在香港有掛牌上市嗎?可以研究看看可以買。

於是我去研究了壹傳媒(股票代碼:0282)的財報,發現它其實報紙與雜誌部分的本業是很賺錢的,營收每年都有成長,2011年營收較2010年成長了8.5%,但是新搞的網路電視部分就是賠錢的了,而且賠的還蠻多的,當年度認列的虧損就高達了2.75億港幣,原因是網路電視業務的機器設備、節目製作費、節目與電影版權就把整年營收的75%給吃掉了,最慘的是網路電視業務居然有牌無頻(註1)。

我又仔細研究了它過去幾年的財報,我發現壹傳媒的本業其實是很賺錢的,而且它在2011年超越了《東方日報》,在香港與台灣兩地的刊物銷量都是市場第一名,雖然新的網路電視業務一開始很燒錢,但如果成功搞好了,又是一個好的傳播通路,而且就算失敗了,我相信以黎肥佬(註2)的精明,如果知不可行,他也會該棄就棄,就像他以前經營的佐丹奴服飾連鎖店(註3),黎肥佬雖然瘋狂,但他也不是笨蛋。

如果壹傳媒搞網路電視2~3年還是搞不好,我想黎胖子就會把這個業務賣掉了,而且我評估蘋果日報至少還有10年的好光景,甚至有20年,而且壹傳媒的財務結構還算不錯,如果單純看平面媒體業務一年可賺淨利約4.9億港幣,這樣算起來本益比才2.9倍,以媒體業平均8倍的本益比算合理的話,股價應該要到1.63元才合理,而且他的帳面價值比很低才0.42倍,流動比率有228%,負債比率才16%,我覺得它的償債能力是沒問題的,現在股價才0.6元港幣,我想就投資一點看看吧。

於是我在2012年4月的時候,用平均0.6元的價位,買進了50萬的壹傳媒,沒想到,到了8月份,居然跌到了每股0.47元,算起來報酬率是負的21%,但我沒有覺得失望,因為我原本的策略就是要等上幾年,看看壹傳媒會把網路電視搞好還是會放棄,於是我就繼續的持有壹傳媒的股票。

一直到9/4號,壹傳媒集團發出了公告,說有第三方人士有意購買壹傳媒集團在台灣的平面媒體業務,正在初步磋商,看到這個消息我在想,黎肥佬果然還是放棄了,但我沒想到他居然是想把賺錢的蘋果日報與壹週刊一起賣掉,不過也無所謂,有助於股價的推升就好。

股價果然隨著收購消息開始爬升,到了10/1號,壹傳媒宣布把旗下賠錢的電視業務壹電視,賣給年代集團的練台生,並宣布大規模裁員504人,這也是台灣的媒體史上最大規模裁員案,到了隔天,壹傳媒在香港交易所發布消息,將以14億新台幣價格將「壹電視」賣給年代集團,而練台生也支付了10%的訂金,不過這次的消息發布只是簽訂交易意向書,並不是真的交易契約。

然後在10/16號,壹傳媒宣布了停牌並發布股價敏感資料,壹傳媒宣布出售台灣所有平面媒體業務(包含蘋果日報、爽報、壹週刊、壹電視),以總價175億新台幣賣給中信金的辜仲諒,而辜仲諒已支付10%的訂金,約定交易雙方於2012年11/17號簽署正式的協議及法律文件,並在2012年12/17號之前完成所有交易,而與練台生的交易意向書則和議終止,並退還訂金。

到了隔天開盤,壹傳媒的股價也一度來到了每股1.76元的水平就上不太去了,那時候我想,壹傳媒的市值也來到了42億港幣了,考慮到壹傳媒連賺錢的業務也賣掉了,只剩下香港的業務的話可能無法支撐業績長期的成長,而且黎肥佬本人的政治立場又跟北京當局不對付,但我又很喜歡蘋果日報的風格,覺得它在香港市場坐穩龍頭寶座應該沒問題,但保守一點還是先把本金拿回來再看看吧,於是我用1.7元的價格賣出了價值約70萬港幣的壹傳媒股份,還剩下約71萬港幣的壹傳媒股份,這筆投資的報酬率有40%,剩下的71萬港幣都是賺的部分,我相信壹傳媒還是很賺錢的,而且那個賠錢的壹電視已經賣掉了,剩下來的業務都是賺錢的核心業務。

但因為這筆交易金額比較大,台灣有媒體報導,這次的收購案辜仲諒還會找另外兩家金主一起來出錢,分別是台塑集團的王文淵跟一家新加坡的私募基金,媒體還報導了原來這家私募基金的背後金主是旺中集團的總裁蔡衍明,這引起台灣社會很大的輿論,因為旺中集團是很親近中國政府的,台灣的民眾擔心媒體會被財團綁架,而且當時旺中集團正在收購中嘉網路(註4),台灣社會上對於反媒體壟斷的聲音很多,連帶的壹傳媒的收購案也被社會大眾用放大鏡來檢視,因為蘋果日報在台灣可以說是銷量最大的平面媒體,民眾擔心當明顯親中的旺中集團掌控壹傳媒在台灣的平面媒體業務後,能對台灣做出新聞自由壟斷,並透過媒體的長期影響達成「統戰」中媒體戰的成效。

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台灣的立法委員要求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旺中集團併購蘋果日報進行調查,而台灣的金管會在11/13號否決了辜仲諒入主壹傳媒的計畫,因為其家族對中國信託金控有實質控制權,依據「產金分離」政策,禁止其入主媒體業,也不能當壹傳媒的代表人,至此收購案剛始延宕。

當時的我在想,這樣拖下去很可能收購案會失敗吧,11月的時候壹傳媒的股價還有1.6元左右的水準,要不要全賣掉呢?我又考慮了一下,假如收購案失敗,則股價會調回起漲點,但黎肥佬明顯已經不想搞壹電視了,他應該還是會想辦法賣掉,那剩下來的業務都是賺錢的業務,既然如此,我目前剩下的壹傳媒部位也是賺來的,本金我也收回來了,不如就繼續放著看看,我還是蠻看好壹傳媒的平面媒體業務的潛力的,於是我就一直擺到了現在也沒賣掉。

到了隔年2013年3/25號的時候,辜仲諒等買家決定不再續約,終止收購案,看到這則消息,我想果然收購失敗了,接下來就看黎肥佬怎麼把壹電視給賣出去,接著在下個月的4/15號,壹傳媒又把壹電視以14億元新台幣的價格賣給了年代集團的練台生,我心想黎肥佬果然還是聰明的,總算把這個燒錢的業務賣掉止損了,接下來就只要經營好他的本業就可以穩穩賺錢了。

下章待續…

後記:結果到2016年的現在,壹傳媒並沒有如我預期般地賺錢,因為整個媒體生態改變了,以往大部分人都會看實體刊物,現在因為智慧型手機、平板的普及,大家都轉看網路新聞居多,在銷量不增反減的狀況下,廣告收入當然就變少了,於是股價也掉回了0.4元的水平,經過這個事件我學到了,遇到收購案還是在當時就把股票全部賣掉比較好。

註1:因為壹電視在台灣是有拿到主管機關的特許牌照的,但是苦於一直無法在台灣上架(不能進行大氣及有線廣播),所以一直造成鉅額虧損,壹傳媒有跟台灣的凱擘與中嘉系統接洽上架,但因為價格問題一直談不攏。

註2:指壹傳媒的時任董事長黎智英,是壹傳媒的創辦人,政治立場是泛民主派,重視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於2014年因佔中事件被捕後,自行辭去董事會主席的職務,他也於2015年4月被時代雜誌獲選為全球百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註3:佐丹奴服飾連鎖店(Giordano)是黎智英於1981年創辦,期初生意非常的好,但是在八九民運的時候,黎智英讓佐丹奴印製了大量的民運T-shirt,給參與民運的人士,到了1990年,黎智英迫於政治的壓力,將佐丹奴全部的股權低價賣出。

註4:旺中集團向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NCC)提出併購有線電視系統業者中嘉網路,旺中集團在併購時已經擁有中國時報、中視、中天電視等媒體,如果併購中嘉網路後將掌握12個頻道與11個有線電視系統,部分人士與團體認為這樣可能會造成媒體壟斷與媒體過度集中化,而且旺中集團親中的形象讓台灣,讓人猜測此案可能會讓中國政府控制台灣媒體,危害台灣的言論自由與民主,最後旺中案在2013年2/20號NCC認定旺中集團併購中嘉案中的三個停止條件尚未成就,故不予通過併購。
假如我有一塊錢,把它給了你,那一塊錢就變成你的了,但假如我給你的是一種觀念,那我們兩人便同時擁有它了
我看的津津有味~

我覺得版大寫的極好~

比這個討論區9成9的文章都好了~

這種文一系列看下來,好好體會~

功力大增~~

感謝感謝~


iverboy wrote:
我看的津津有味~我...(恕刪)


謝謝你的讚美
我會繼續努力的
假如我有一塊錢,把它給了你,那一塊錢就變成你的了,但假如我給你的是一種觀念,那我們兩人便同時擁有它了



第四篇<臨危不亂>第五章-新鴻基地產

2012年的7月,在投資完合和實業跟壹傳媒後,我手邊已經沒有太多可用的現金,之前幾筆的投資回報都蠻不錯的,其中一檔就是我寧可租房也要賣房去買的領匯房地產基金(股票代碼:0823),它的價位已經來到了32元的水平,我是在16.5的價位買了200萬港幣,到現在的報酬率不含股利的話是93%,是幫我的財富大大的增值的一筆投資,但因為領匯佔我的投資組合的比重高達了4成,萬一房市走下坡對我來說風險太大,我決定不要在領匯身上壓太多的注碼,我想要調整一下我現在的投資組合跟資產配置,在2011年領匯的EPS是4.24元,每單位基金淨值是27.73元,扣掉物業重估的部分,EPS就只有1.29元,本益比是24.8倍,也就是說,不算房地產增值的部分,它要24.8年才能賺回本,我感覺有些高了,但當時香港的房地產還是很火熱,再加上考慮到我現在沒有自住的房子,買地產股票收股息來付房租是我當初的想法,而且考慮到一般人的自住房子可能佔他的資產比重高達7~9成,而我只佔4成的比例其實也不算高,而且在香港沒有其他行業能像地產股那樣,提供這麼穩定的股利回報,也沒有比放在房地產更安穩的投資了,於是我決定賣掉100萬港幣的領匯(33張股票)轉去買其他地產股,分散我投資在單一股票的風險。

那時我想起今年3月份在香港地產界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新地風暴",在2012年的3月29號,香港廉政公署拘捕了新鴻基地產(股票代碼:0016)的董事會主席郭炳江和郭炳聯兄弟,還有時任執行董事的陳炬源和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理由是新鴻基地產(以下簡稱新地)於2007年4月透過附屬公司統達有限公司以4.05億港元向3家公司購入大圍香粉寮地皮,該幅地皮獲城市規劃委員會許可興建816個單位,合共52.1萬平方呎的面積。廉政公署懷疑上述土地交易中,新鴻基地產支付的地價比較土地真實成本高1億5千萬港元,陳鉅源涉將之轉移予中間人,作為向許仕仁利益輸送的工具,故此循此方向深入調查。

新聞一出後,新地的相關企業股票應聲大跌,新地從3/29收盤的111.1元跌到了5/18號,盤中最低來到85.3元,跌幅達23%,我看到這個新聞當下的想法是,又是一個政商勾結的新聞,不過搞地產生意的好像很難不跟政府官員行賄,這種事情在大陸是時有所聞(基本上也不只搞地產需要行賄),兩岸三地都有類似的事情發生過,畢竟房地產是一個暴利的行業,因為土地是有限的資源,有時候是地產商去行賄官員還是官員要求賄賂實在是很難說的清,不過從4月以來香港股市也有10%的跌幅,我覺得新地有點超跌了,但我還是覺得經理人的正直與誠信是很重要的,雖然覺得新地是一個Fallen Angel,但我並沒有去買進他。

到了同年的7月13號,新地宣布一系列的人事調整,郭基輝與郭顥澧(分別是郭炳江與郭炳聯的兒子)擔任代理董事,同時還委託兩名專業經理人擔任總經理負責土地發展規劃、工程建築管理、收購土地物業銷售等事項,讓家族企業的第三代正式進入董事會的舉動,這讓我覺得新地已經在為接班做準備了,我覺得新地採用專業經理人管理的方式很不錯,可以減少家族企業很多缺點,而且這個人事安排等於也為新地在賄賂事件中做一個止損,不至於因為郭炳江或郭炳聯的坐牢而影響到公司營運,況且還有他們的老前輩的李兆基(註1)在董事會裡面照看著公司,我覺得可以來仔細研究看看新地這家公司的狀況。

看了幾年的財報後我發現,新地每年的營收都有穩定的增長,就算扣除掉物業重估的部分EPS都有8.37元的水平,以7月分股價大約是在95元的水平來算,本益比有11.35倍,如果沒有扣掉物業重估的話,EPS有16.63元,本益比才5.71倍,帳面價值比是0.7倍,而且每年殖利率都有穩定3~3.2%左右,派息率是40%,新地有一些著名的物業都很賺錢,像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IFC)、環球貿易廣場(ICC)..等等,而且新地還有一千八百一十萬平方呎的待發展土地儲備,對於未來好幾年公司的營收挹注會有很大的幫助,公司裡面還有834億港幣的儲存金可以分配給股東,這筆儲存金相當於有31.88元的EPS,以每年平均配息3元的水平來算,也就是說新地還有10年份的股利儲備金。

如果未來房市的狀況不好或景氣變差了,依照新地的儲備金量與過往的配發水平,大概可以支撐10年的股息配發是沒有問題的!在看到新地財務比率的部分,負債比率是24.93%、速動比率是372%,沒有太多應收或應付帳款,財務結構可以說是很健全,我再仔細的研究新地的營收結構,我發現新地的營收裡面,有39.4%來自租賃收入,貢獻的EPS是3.29元,在租賃經營績效的比較上面,我把新地與領匯關於租金收入的部分做了一個經營績效的比較,發現新地是比領匯來的更優秀,而且從EPS看起來,新地每年派的股利差不多等於他的租賃收入,這點就跟領匯的性質一樣了。



分析到這的時候,已經讓我很心動了,跟領匯不一樣的是,領匯與新地雖然都屬於地產股,但假設房市狀況不好的情況下,房地產的估值會下滑,租金也會下降,假設租金下滑2成,這樣對100%派息率的領匯就很傷了,殖利率會從平均4%下滑到3.2%,但對新地來說,雖然會影響營收,但它還有可以支應10年份股息的儲備金,我想10年的時間應該夠一家企業撐過低潮階段的景氣循環了吧,而這段房市空頭的期間,新地的股利都能維持跟以往一樣,殖利率有3%左右的水準,而且香港地狹人稠,就算房地產價格走下坡也修正不了多少的,以想要穩定配息抗通膨的角度來看,投資新地會優於投資領匯,當然如果房市是走一個大多頭的狀況的話,因為法人會比較喜歡高現金殖利率的股票,所以100%配息率的領匯在房市多頭期間的績效回報會來的更優異。

於是我決定在7月底,以94元的平均成交價格,分批買進100萬港幣的新地股票,結果還不錯,在買進之後新地也一直緩漲,似乎脫離了賄賂案的利空,當然一方面也是因為新的物業案子推廣與香港房市價格持續上漲的影響。

股價在2012年的11月就來到了每股113元的水平,領匯也漲到了42元的水平,我看看這上漲的幅度實在太兇猛了,我想了想還是從領匯再賣100萬港幣(24張股票)轉移到新地的股票上比較保險一點,誰知道房市的多頭會走多久呢?

於是我又加碼了100萬港幣的新地,把我的新地平均成本拉到了每股102.5元,而領匯的部分還有64張股票,市值約268.8萬港幣,而在這之後到了2013年房市還是持續的牛市,但到了下半年,因為股價已經過熱背離房價的漲幅,不管是領匯還是新地都出現相當幅度的回檔,但我沒有因此而感到手忙腳亂,因為這2檔股票的配置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結果,好與不好我都考慮到了,接下來只要每年等領配息,享受價值型投資帶來的成果就好了!

2015年8月19號,領匯因為大陸名稱註冊問題,而改名領展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

一直到了2016年,在經歷中國股災之後,新地的股價從15年高點132元,一路修正到16年的2月最低80.6元,但同一時間的領展股價並沒有掉太多,我又把領展跟新地兩家公司的租賃收入業績做了一個比較,我發現新地跟領展在租金收入上的差距越來越大了,新地租金收入績效明顯優於領展。



這讓我想要再賣掉一點領展轉去買新地,但因為我不知道空頭過去了沒,直到6月英國公投完,我想今年最不確定的一支黑天鵝也出現了,後面應該是比較安全了,6月底當時的領展市價是52~54元的水平,於是我又賣出了100萬港幣的領展(19張股票),又以每股90元的價格買進了新地的股票,把我新地的平均成本拉低到每股100元的水平。

下章待續…

後記:在巴菲特的一生當中,他都是屬於比較積極進攻型的投資人,他的股票佔資產一直都是蠻高的水準,但是他擁有一家成功的保險公司,手上有很多的浮存金跟私人企業,這些都是他面對金融海嘯時能應對的武器,可是我們不像巴菲特,我們沒有擁有一家保險公司,有那麼多的浮存金,那海嘯來時我該怎麼保護我們的投資呢?我選擇把70%的資金投入有穩定配息且能抗通膨的防衛性股票(如:地產股、電信股、國企股)、20%放在波動性比較大且預期能有較佳報酬率的短線股票,留下10%的現金作為預備金使用,因為我沒有自住的房子,所以我持有地產股的比例佔我資產比重的40%,拿到的配息也可以用來繳房租,往後的幾個章節,我會開始調整我手上的持股,我相信經過這樣的調整,我的財富能像滾學球般越滾越大,就算再遇到金融海嘯也不至於損失太過慘重,而且有餘力在海嘯過後進場撿便宜。

註1:李兆基是新鴻基地產的創辦人之一,目前也是新鴻基地產董事會的副主席,後來創立恆基兆業,旗下有很多上市公司,如香港中華煤氣、香港小輪(集團)、美麗華酒店和陽光房地產基金,還有很多的物業公司,他是2015年福布斯香港富豪榜的第二名,排名僅次於李嘉誠,因為在家中排行老四,故有「四叔」的稱號。
假如我有一塊錢,把它給了你,那一塊錢就變成你的了,但假如我給你的是一種觀念,那我們兩人便同時擁有它了

香居客 wrote:
直到6月英國公投完,我想今年最不確定的一支黑天鵝也出現了,後面應該是比較安全了


寫得好詳細喔,精彩,謝謝香大。
請問香大怎麼看"川普"這個黑天鵝?

donotask wrote:
寫得好詳細喔,精彩...(恕刪)


謝謝版友的支持!
在我主觀判斷上,川普選上的機會是不大的
其實美國總統誰當選的影響性都不會太大的
在美國很多事情都會被國會給限制住
就算是總統想做一些改革都不見得推得動
對我們投資人來說也是
如果不是炒短線的話
誰當選都沒差的
還是要專注公司本身的表現
反而可以這樣設想看看
假設川普真得當選了
股市若回調,則可以擇機買入優質的公司
(附帶一提,難道希拉蕊當選股市就不會回調嗎?我看很難說,這些都只是熱錢進出股市的藉口而已)
遇到這種選舉投票行情,當天不預測不操作是最安全的方式
假如我有一塊錢,把它給了你,那一塊錢就變成你的了,但假如我給你的是一種觀念,那我們兩人便同時擁有它了
  • 2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