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us wrote:
看來這位網友是真的...(恕刪)
如何拿捏的確是門大學問
所以我才說每筆投資前
都要先做好規劃
就以這個例子
用波浪的方式來講
11月初跌破1.08
排除修正浪可能性
大概有7成機率走C
若觸及1.047~1053
就可確定走C-1
對照12/3 ECB議息、12/17FED議息
而12月又是傳統波動率小的月份 (月初起各大投行、避險、私募...等相繼放假)
大膽假設12月應會走C-2
至於C-2會跑3浪、5浪或C-3
則視12/17結果而定
當然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
有時會不知不覺作出計畫外的事
例如上個月中在操作外匯時
以GBP/CAD為例


原定計畫是再反彈至前波高點
也就是2.03之上後再放空
停利目標是1.987以下或ECB會議
但忽然手癢提前下單空在2.0271
接下來只有兩種選擇
A是操作即短線 (但須盯盤,很累)
B是放著不管 (須忍受暫時虧損,但輕鬆)
考量到我要幫家裡顧店
尤其節能補助開始
需多人購買冷氣
我得出門幫忙扛冷氣...
所以我選B
題外話
這波節能補助
政府分配給電器的金額不多 (好像是16億)
按照往例
除非政府願意追加預算
否則補貼日期雖是到2月底
但補助金恐怕撐不到1月
有意願更新家中電器的朋友
最好盡快選購
拉回主題
G/C在巴黎恐恭後
連續一周來回洗盤
所幸後來在1.985出清
2.02717~1.985 421.7點4271CAD
至於槓桿的問題
一般建議是別超過3倍槓桿
也就是本金1萬就別操作超過3萬的商品
雖然我們自己操作遠超過這個倍數
偶爾即短線槓桿開更大
比方我朋友可能就會開到70倍
但我們敢放大的原因
是因為我們知道該如何應對接下來的變化
即便看錯也有辦法補救
一般人大多沒辦法
所以如果大家有接觸到衍生性商品
切記千萬別把槓桿放大
否則睡不著導致交感神經失調
傷身傷心又傷財得不償失
另外若大家真的對這行有興趣
未來打算投身避險、私募、投行...等核心金融
可以在大學時多參加社團
寒暑假盡量申請實習
這些實習職務再台灣可能沒有
香港、上海應該有
有興趣可以跨海申請
這對未來進入這行有莫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