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

少了業外損失的仁寶,2015股價上看30元

任何反彈都是空點




colonlal wrote:
早盤果然有些人被台灣...(恕刪)
童子賢表示,改善體質重於成長的營運目標,就是看到產業變化很快,很多單子變成 爛單子,硬做,拗一下很好看,問題是後患無窮,要防止重蹈過去產業惡性競爭搶單微利化,必須隨時踩煞車。

業績是否需要一直成長?童子賢舉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到「若個體的成長高於平均數,一定有人受傷,有人低於平均數,社會的落差就會擴大。」看法,為高於產業的成長提出反思。

=========
NB,手機代工真的是微利產業了,和碩今年大成長,難保明年說不定就大衰退...其他代工廠為了搶單,殺價搶單,整個產業惡性競爭搶單的循環,煞不住車,漸往懸崖滑過去.
pqaf wrote:
童子賢表示,改善體質...(恕刪)


沒錯物極必反,不用說和碩
看看鴻海蘋果單眾家搶的新聞,蘋果占鴻海營收超過5成,風險超大

其實這也是我押仁寶的原因之一
代工的訂單主要是看量,但這量轉來轉去
2014年轉到了和碩身上(早在前一年就有代工蘋果產品經驗)

2015有沒有可能會轉到另一家去呢?
緯創有i-phone5C經驗
仁寶有i-pad mini3經驗


台灣人競爭力強,微利就微利,微利造就了鴻海帝國!
只要能賺錢就是好公司!

wenchienl wrote:
沒錯物極必反,不用說..台灣人競爭力強,微利就微利,微利造就了鴻海帝國!
只要能賺錢就是好公司!.(恕刪)
郭董有自知之明,鴻海現在如同在走高空鋼索,稍微風吹草動,就可能跌落萬丈深淵. 鴻海在手機,電視 品牌,3C通路 一直努力在投資,以分散風險,老是死抱蘋果樹,難保一天樹倒猢猻散.

面板業和DRAM業 受制於韓國中國的惡性競爭. 3C代工業卻是台灣自己人在惡性競爭,自作孽不可活,近來仍傳聞某幾家仍在 重慶擴產,試圖以量取價.

pqaf wrote:
郭董有自知之明,鴻海...(恕刪)


鴻海也是代工產業,單一客戶佔營收比重大,風險大,不過這會在高固定成本的企業中會很嚴重
以代工業來說因為變動成本佔比高,影響度小一點,不能和面板與DRAM比
所以鴻海沒有蘋果單,主要影響是獲利少,但毛利率影響不大
我認為郭董伸手各產業,只是想賺更多錢,加上未來IoT代工需求超大,大樹不大容易倒

有空或許可以去看看代工業財報,營收大幅掉或大幅升,毛利率變動都不大
就是因為變動成本佔比高


另外順便簡單提一下我對面板和DRAM產業的看法
1. DRAM業目前剩三大,價格不會再任意亂砍,該垮的都垮了,DRAM業趨向穩定,不再大起大落。
2. 面板,目前走DRAM的路,等倒閉潮過了,自然也會趨向穩定。目前台廠尚有優勢,但難保再大起大落。
wenchienl wrote:
鴻海也是代工產業,單..所以鴻海沒有蘋果單,主要影響是獲利少,但毛利率影響不大.(恕刪)
以NB/PC 主機板代工業來說,除了intel CPU chipset 是由 品牌廠直接去議價,其他IC,PCB和接頭多是看 訂單的大小,來議價的.

代工廠給 品牌廠的BOM cost有兩套,市場行情價是給 品牌廠看的, 一般都已經被品牌廠殺到見骨賠本.

但實際的 購買價則是各家代工廠的機密.

有些貴重IC 就算品牌廠事先去和原廠議價過了,但 實際上,IC廠仍會再給 代工廠檯面下的回扣, 代工廠賠錢接單後,卻仍可生存下來,就是靠這個在檯面下的折讓賺錢的.

有量就有價,1K的價格 和 1KK的訂單,單價可是差了幾十%. 因為大部分的材料都有主代用檔,誰的配合度高,誰的訂單分配比重就較高.

這就像 健保給付,健保局和藥商談定了價格,但大醫院和小診所實際購買的藥品卻是有價差的,很多藥都有替換性,藥商為了確保被優先採用,都會給大醫院很高的折扣,大醫院經營成本高,但就是靠這藥價差在賺錢

有量就有價,這是代工廠的採購鐵律. 單一客戶的大單,會直接影響到公司其他訂單的採購成本.

另外,工廠的水電 租金等 間接固定成本,需靠訂單來攤分,產能滿載時,MOH可能只有 US$1,廠能閒置時, MOH可能就高漲數倍. 鴻海的競爭力和獲利,部分原因 就是他的業界MOH成本最低,

品牌廠會根據 BOM cost , MOH ,Profit ...算出最苛刻的價格給代工廠. 代工廠自己得想辦法去找上游廠商議價,並 修改生產線工時和效率,藉由降低 BOM cost和MOH ,來擠出Profit. 並拉長 應付帳款的票期,增加手上現金的靈活操作.

某些惡質代工廠,甚至會 狸貓換太子,擅自偷改 材料等級,賺取價差,因為很多零件並非很容易從外觀就分辨出等級.

鴻海若有一天真丟了蘋果的單,閒置的產能和人事費用是非常大的損失. 有些公司的墨西哥或美國海外廠 都採用part time的僱員,但一旦突然砍單,品質當線 或缺料時,就會看到一堆老外 站在一起聊天,掃地,擦桌子...這些都是成本.


代工廠靠回扣,很確定是這樣嗎? 還是你說的是代理商?
價差變回扣,你是IC廠你同意會這麼做?


量大價低,就是薄利多銷,很正常!


所謂的變動成本,指的是跟著量走的成本
所你說的採購零組件是變動成本,直接人事成本也是變動成本
當訂單量不多時,就不用買零組件,直接人工也可以減少
我說我認知代工廠變動成本佔比高指這一塊,沒訂單當然也不會有成本
MOH是指固定成本的分攤,是他會影響成本,會有經濟規模上的問題
但代工廠固定成本會佔多少呢?我是沒研究,但估計不高

我知道半導體製造的,用個例子說明
半導體製造固定成本佔6成以上
以極端例子來說,完沒生產,一開門就損失60%成本;40%是變動,沒生產就沒有另外40%的成本
待有空我再研究研究,代工業的固定成本(折舊)佔多少
wenchienl wrote:
.代工廠靠回扣,很確定是這樣嗎? 還是你說的是代理商?
價差變回扣,你是IC廠你同意會這麼做?.(恕刪)

健保局緊盯藥價,但你覺得 長庚醫院拿到的實際藥價 會和小藥房一樣嗎?

長庚醫院會傻傻的用公告牌價去買藥,再去和健保局請領費用嗎? 還是說用健保局公告的牌價去請領費用,但 實際藥差會想儘辦法找藥商作價,把利潤留在院內口袋,以藥補醫 / 以藥謀利?
pqaf wrote:
健保局緊盯藥價,但你...(恕刪)


我想你很清楚有採購權的問題
如果採購權在品牌廠,代工廠只能用品牌廠議的價和廠商進零組件(舉例:蘋果)
如果採購權在代工廠,代工廠只會找比品牌廠給的BOM表價格更低的零組件,當然價差就是代工廠的利潤
有存在品牌廠和代工廠同時議價採購進零組件的嗎?

這和買藥是不同的兩件事
2324的投資人這幾個月想必非常難熬
每當短底完成就碰到利空
2324今天重摔,南亞科無受到那入0050激勵今天也是跌
3q財報不如預期..遭台灣50剔除等等
趁之前跌破20多少再買一些
要玩這隻需相當耐心
法人總持股也快接近去年低點16.05

  • 6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6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