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c7 wrote:
aron.yang 說 PPP 你拿 大麥克指數再和他比,
雞同鴨講,PPP高低不代表人民幸福、滿意、通膨、貧富差距,
事實上,是你和aron.yang誤解那位網友的話……
那位網友提的是「支出比重」的概念。
的確在日本消費一個大麥克佔其生活開支的比例較低。
你有讀過總經的教科書嗎?
如果有,你應該不會把「物量(實質支出)」說成「PPP」……
就以新聞內容來說,台灣超過日本的是「平均每人實質支出」。
而此「實質支出」是拿支出(GDP)除以PPP指數。
「PPP」是「PPP指數」的簡稱,是兩國物價的比值。
而大麥克指數是一種商品的PPP,可稱為「大麥克PPP指數」。
例如大麥克在日本的價格是JPY320,在台灣是TWD75,
那麼「日本對台灣」的大麥克PPP指數就是320/75=4.27(JPY/TWD)。
假設JPY/TWD匯率為2.50,那麼我們可說大麥克的價格水準是台灣的4.27/2.50=1.71倍。
台灣的家庭可支配所得約TWD43w,日本約JPY250w。(依家庭人數調整後的中位數)
假設所得全數花完,台灣與日本,一個大麥克分別佔其支出的 0.0174% 與 0.0128%。
假設所得全數花在大麥克上,台灣實質支出為43w/1=TWD43w,而日本則為250w/4.27=TWD59w。
這足以印證那位網友所說的。
以PPP計算的人均實質支出,並不能說那國的生活水準比較高,僅是能提供的商品數量較多。
台灣的經濟命脈是代工產業,你想想台灣產出的「物量」會低嗎?
台灣能提供的商品數量多,不代表台灣人生活過得比較好,更不代表台灣的物價平穩!
GDP平減指數,台灣逐年降低,代表台灣整體產業的毛利逐年降低。
民間消費平減指數,台灣逐年升高,代表台灣的日用品物價逐年增加。
民間消費佔GDP的最大宗,雖然民間消費平減指數升高,但GDP平減指數卻還能降低,代表台灣的經濟實在是非常令人失望,內需不振,薪資停滯,有的只是房價飛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