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

心在淌血-投資大陸私募平台暴雷


rickchiu wrote:
說個簡單的.....
若A有現金1000萬...找5%風險標的,複利投資.....14年後變2000萬..28年後變4000萬
但是B,依樣有現金1000萬......且有房可貸1000萬...共2000萬去複利投資
28年後變8000萬....兩者差距4000-1200=2800萬
就是說B相同標的,相同時間,多賺了2800萬...每年多100萬...而且沒花甚麼力氣...
人生有幾個28年?


這個例子裡,
至少有兩個地方你沒看清楚,
第一,房貸有利息的。而且貸28年那麼久,通常都是浮動的利息。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
你如何保證這28年的複利報酬都是5%?
如果真有這種投資,貸款的利率就絕對不可能低於5%了。
你自己都說是風險標的了,
如果未來28年是賠大於賺呢?
不要算多,假設賠50%好了。
A賠了500萬,還留下500萬現金可以養老。
B賠了1000萬,血本無歸,還要多付28年房貸的利息。
這還只是保守的算法。
實際上,當這28年中只要有一年沒有達到你的預期報酬,
後面的情況就會越來越糟,
因為你每年必須還貸款利息,
如果投資部位賺不到預期的報酬,
你就必須動用本金來還利息,
導致你投資部位本金下降,
未來就更難打平原本的預期,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為什麼人家說理財先理債,是有道理的。
借錢投資本來就是一種不合理的行為。
貸款利息一定要付,
投資卻不一定會有報酬。
這模式短期也許可行,
長期下來風險遠大於你用自有資金去投資。

rickchiu wrote:
你是說CRS ? 大陸2018年9月就開始了吧......
目前台灣好像還沒加入吧?


台灣跟大陸不是走CRS的,
因為對岸不承認我們是國家,
CRS是國對國的協議,
所以對岸不可能跟我們走CRS。
我們跟對岸走的是兩岸租稅協議(目前也還是卡關中,因為當初的大便花之亂)。
跟其他國家(如新加坡等)才是走CRS。


rickchiu wrote:
雖然都是P2P.......但是利率從 7.5%~17%....你覺得有一樣??
就像台銀跟農村信用合作社....都是金融機構....你也覺得都差不多??


就分散風險的角度來看,
真的是一樣。
所謂分散風險,
必須是你投資的標的之間沒有連動關係的。
那才有分散風險的功能。
比如不同產業、不同國家之類的。
相同產業又相同國家,沒有分散風險的功能。
簡單的說,你假設分散在ABCDEF五個標的,
但是這五個標的是同性質的,
A跌了,BCDEF很大機會跟著一起跌,
這就沒有分散風險的功能。
只是徒增自己的管理成本而已。

簡單的說,我今天跟A平台借錢,難道沒有可能再去跟BCDEF等其他同類型平台借錢嗎?
然後如果我借了錢不打算還,那A倒楣了,BCDEF跑的掉嗎?

rickchiu wrote:
問題是,要穩的,利息都很低...


如果你想通這點就好了,
為什麼利息低?就是因為穩!
投資,簡單來講,
就是你把錢給別人,讓別人去賺錢,然後別人賺了錢再分你一些。
如果別人賺不了錢,你怎麼可能有獲利?
你投資一個標的,報酬率如果是7%,代表對方拿了你的錢之後至少要能賺到7%以上,才有可能分你7%。
如果你自己都覺得自己賺不到7%以上,
就要好好想清楚為什麼別人能分給你7%。

定存穩,但利息很低,
原因就是銀行收了你的存款,還要去轉投資賺錢,
定存利息是保證要給你的,代表銀行拿你的錢去投資賺到的報酬要保證大於付給你的利息。
而即便定存利息那麼低,現在的銀行也都不喜歡收定存了。
原因是甚麼?因為現在連銀行要拿錢去賺錢都不一定能保證賺的能比定存利息高多少了!
這樣的情況下,你覺得一個報酬率期望值高達7%~18%的標的,有多少風險呢?
何況P2P本身並沒有從事生產,主要是來自放款的利息跟手續費,
那你覺得放款利息或手續費收到7%~18%以上的借貸,
會來借的是甚麼人呢?
而這些人為什麼不去跟銀行借呢?
如果真的都像平台所宣稱的,
那些債務人都有抵押物,
為什麼銀行還不願意借給他們,讓他們只能轉而去找P2P借?

所以你看出問題點了嗎?
很多人都以為借錢給別人有抵押可以降低信用風險,
其實並不一定。
因為有可能這個人本身的信用就不良,
所以即便有抵押,銀行也不願意借。
這種的反而才是高風險。
vivian93 wrote:
第一,房貸有利息的。而且貸28年那麼久,通常都是浮動的利息。


我舉例子一樣是20年房貸...依過去7年左右的貸款經驗,利率升降實在是可以忽略不記....

台灣利率要升到5%,實在很拚.....再等20年....也未必看得到房貸利率變5%.....


vivian93 wrote: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
你如何保證這28年的複利報酬都是5%?


我目前說的例子,是大陸的銀行理財產品......

風險肯定有......但是真的極低......

雖然不知道以後28年是否都一直保持5%以上....

但是從2007年底我第一次買銀行理財.....到目前都還是有5%以上的理財商品阿

沒5%,4.95%不行? 4.5% 不行? 房貸利率不到2%..我自己就有1.6X%的利率...

加減賺.....而且這是一個強迫儲蓄的好防法......



vivian93 wrote:
如果未來28年是賠大於賺呢?
不要算多,假設賠50%好了。


賠???? 若你買一年期5%產品......

一年後到期,再新買的利率就算只有3%....續買還是賺阿 ....

若是一年後到期,新產品利率只有1.5%.....你就不要續買了阿...

誰規定要繼續買...本金利息取一取,拿回來還貸款,或另作他用啊....

這個投資是很靈活的....

嫌28年太久.....很容易,一樣貸20年,1000萬NT....

每年強迫儲蓄60萬...繳個15年都行....這樣共繳900萬NT...

這時每年5%複利,購買大陸的銀行發行之理財產品...

15年1000萬NT可以累積超過2000萬NT(折合台幣)...

第16年,2000萬,領利息100萬NT後....就拿來還60萬NT的台灣貸款.....

還有40萬可以隨便花.....要怎樣都行.....

這樣再搞個5年,房貸繳完,每年100萬,領到死...花到死...

不想的話,2000萬領出來,隨便花......
--------------------------------------
你比另一個只會用肺說話,只會幸災樂禍的傢伙好太多了........

給你個







rickchiu wrote:
賠???? 若你買一年期5%產品......

一年後到期,再新買的利率就算只有3%....續買還是賺阿 ....

若是一年後到期,新產品利率只有1.5%.....你就不要續買了阿...

誰規定要繼續買...本金利息取一取,拿回來還貸款,或另作他用啊....

這個投資是很靈活的....

嫌28年太久.....很容易,一樣貸20年,1000萬NT....

每年強迫儲蓄60萬...繳個15年都行....這樣共繳900萬NT...

這時每年5%複利,購買大陸的銀行發行之理財產品...

15年1000萬NT可以累積超過2000萬NT(折合台幣)...

第16年,2000萬,領利息100萬NT後....就拿來還60萬NT的台灣貸款.....

還有40萬可以隨便花.....要怎樣都行.....

這樣再搞個5年,房貸繳完,每年100萬,領到死...花到死...


不一樣的貨幣, 不能這樣去比利率的, 以過去三年來說, 在中國如果利率不到5%的話, 基本上在中國存錢並沒有比台灣定存要好. 利差都被人民幣滙率貶值吃光了.
rickchiu wrote:
一年後到期,再新買的利率就算只有3%....續買還是賺阿 ....
若是一年後到期,新產品利率只有1.5%.....你就不要續買了阿...
誰規定要繼續買...本金利息取一取,拿回來還貸款,或另作他用啊....
這個投資是很靈活的....


所以我後面有說了,
這模式短期也許行的通,
但是長期的話風險太高。
原因就是長期利率沒有人能保證。


rickchiu wrote:
但是從2007年底我第一次買銀行理財.....到目前都還是有5%以上的理財商品阿
沒5%,4.95%不行? 4.5% 不行? 房貸利率不到2%..我自己就有1.6X%的利率...


但是你用台灣貸款的利率,去跟大陸的理財商品比較利率,
其實是有危險的。
之前不是有提醒過匯率風險,你自己也經歷過一次不是嗎。
這種看似套利的模式,魔鬼往往藏在細節裡。
乍看之下沒有虧錢道理的東西,本身就沒有甚麼道理可言。
而且這種市場的變化,銀行裡面多少專門在關注的專家,
一定比你我更敏感。
不太可能放著真正的套利模式而不去做。
如果你看起來這是套利,但銀行卻不去做,
一定代表這模式有你沒看到的風險在裡面,
而這個你沒看到的風險在銀行評估之後認為不符合效益。
否則之前南非幣定存也還有5%利率的,
看起來風險不是更小。
但是事實證明這種行為最大的風險就是匯率風險。

其實這也可以從匯率避險的成本看出來,
以目前人民幣的匯率避險成本來看,大約是2%左右,
加上貸款利率1.6%,
即便大陸那邊的低風險理財商品利率有5%,實際上你能穩賺的部分也只有不到2%,
並沒有比台幣定存好多少。
我想這很可能就是為什麼銀行不去做的原因了。


rickchiu wrote:
你比另一個只會用肺說話,只會幸災樂禍的傢伙好太多了........


其實也還好啦,
大部分的人來這邊也只是討論分享一下偶而打打嘴砲舒舒壓。


rickchiu wrote:
每年強迫儲蓄60萬...繳個15年都行....這樣共繳900萬NT...
這時每年5%複利,購買大陸的銀行發行之理財產品...
15年1000萬NT可以累積超過2000萬NT(折合台幣)...
第16年,2000萬,領利息100萬NT後....就拿來還60萬NT的台灣貸款.....
還有40萬可以隨便花.....要怎樣都行.....
這樣再搞個5年,房貸繳完,每年100萬,領到死...花到死...
不想的話,2000萬領出來,隨便花......


這個做法看似合理,
但是其中的問題在於,
"強迫儲蓄"跟"還貸款"本質上還是有不同的地方。
強迫儲蓄,如果遇到不可抗力或是突發事故的因素,
是可以彈性調整、中斷,甚至把之前存的錢拿出來應急都沒問題。
但是還貸款可沒有彈性空間。
當你的計劃只有三年五年的長度時,你可以暫時先忽略這種非投資的風險,
但是如果今天你的計劃是十幾年二十年甚至更久,
這種非投資風險就應該要被考慮進去了。
而且長期的理財計劃,其實穩定性是比報酬率更重要的。
同樣是平均5%報酬,
每年固定報酬5%跟每年報酬介於4~6%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前者會高於後者,而且時間越長,差異會越明顯。
多了一個貸款利率,其實不只是把你的報酬率拉低,
更重要的是讓你報酬率期望值的誤差更大。
簡單的說,
如果你原本的報酬率是介於4~6%之間,平均是5%,
誤差是正負20%

如果這時候加上一個1.6%的貸款利率,
你的報酬率變成是介於2.4%~4.4%,平均是3.4%,
誤差是正負29%!

明明是同一個理財商品,只是因為多了1.6%的貸款利率,
報酬率的誤差就提高了將近二分之一(20%變成29%)!

這就是為什麼借錢來投資短期內也許可行,
而長期下來風險太高的原因。

vivian93 wrote:
我今天跟A平台借錢,難道沒有可能再去跟BCDEF等其他同類型平台借錢嗎?
然後如果我借了錢不打算還,那A倒楣了,BCDEF跑的掉嗎?


只能說你對大陸的P2P平台不了解....所以會覺得都一樣......

就像大陸人你跟他說"台灣銀行" 或跟他說"某縣市的信用合作社"

他會覺得規模都很小,金融風暴一來,都一定會倒....你的看法跟他們是依樣的...


vivian93 wrote:
那你覺得放款利息或手續費收到7%~18%以上的借貸,
會來借的是甚麼人呢?
而這些人為什麼不去跟銀行借呢?


P2P風險肯定比較大....不然給你拿10%以上的利率?

很多來借錢的也有公務員阿,也有上市公司....

台灣很多民間借貸利率也是三分利阿...36%也...

台灣借三分利的信用肯定比較差....但是有全部的人都不還錢?

怕風險就去定存阿.....取捨問題....

bd_player wrote:
不一樣的貨幣, 不能這樣去比利率的, 以過去三年來說, 在中國如果利率不到5%的話,

基本上在中國存錢並沒有比台灣定存要好. 利差都被人民幣滙率貶值吃光了.


不是要比利率,是要賺利差.....

很簡單,我的方式是借1000萬貸款,20年期,等於每年強迫存60萬....共存1200萬

存28年當退休金,目標在累積4000萬NT....(匯率不變的情況下)

若是在台灣零存整付20年...20年後再一筆定存8年...會有多少??

台灣零存整付存20年,利率1.02%來計...20年後是1331萬NT...

再存8年變1450萬上下....這樣會跟大陸變成4000萬NT上下差不多?

現在匯率是1:4.4 ,有說28年後一定有匯損? 搞不好是匯益....

到時候,就算台幣超強,匯率變 1:2...那28年後大陸的RMB909萬*2=1818萬...

還是強過台灣定存1450萬很多.....

若是匯率變1 :5....折合台幣就會是4545萬.......所以不用擔心匯率問題....

甚麼都不做,就是0啦........

vivian93 wrote:
"強迫儲蓄"跟"還貸款"本質上還是有不同的地方。
強迫儲蓄,如果遇到不可抗力或是突發事故的因素,
是可以彈性調整、中斷,甚至把之前存的錢拿出來應急都沒問題。
但是還貸款可沒有彈性空間。
當你的計劃只有三年五年的長度時,你可以暫時先忽略這種非投資的風險,
但是如果今天你的計劃是十幾年二十年甚至更久,
這種非投資風險就應該要被考慮進去了。


其實這就是本事了...一定要做好金流控制.....

很多玩股票炒期貨的....弄到燒炭跳樓....一般都是槓桿放太大...

我本身經驗...貸款目前超過2500萬....已經貸7年了....

我預計自己還會貸30幾年.....反正借到銀行不借我為止阿....

雖然幾個月前被騙子騙走1900萬RMB,折合NT是8800萬.......

要是一般人沒做好金流控制,早跳樓去了.....


vivian93 wrote:
之前不是有提醒過匯率風險,你自己也經歷過一次不是嗎。
這種看似套利的模式,魔鬼往往藏在細節裡。(恕刪)


V大~你大認真了啦~~它要是能聽懂能聽得進去就不是今天這個結果

連匯率變動這麼粗淺的常識都不懂也敢開槓桿,往後結局早已經能預料了....

大陸股市有句話~~叫做~~韭菜只能被收割不能被教育.....

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做決定的結果負責



最終你會了解到,一大堆人同情它教育它也是沒用的~~

終究決定是它自己做的

一個人會有怎樣的結局~都是自己早決定好的

  • 9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