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有內容的回復
回頭忙完再來研讀
digo1971 wrote:
連大大您好:對連大...(恕刪)
ML-108 wrote:
有錢人也不一定只吃很貴的餐
只要是好吃的都吃
不信就去看今天緯來的那一集"日本太太好吃驚"
從一餐三萬台幣到美食廣場的簡餐都吃。
新竹喜來登也真的不是多了不起
廠商開會中午吃飯吃合菜,如果跟一個好餐廳比
我不認為就吃的比較好。
那些貴死人的餐廳也不一定會有停車場
我個人是相信有些生活真的不是我這個平常人看到的這樣,
生活的領域不一樣,接觸到的也不一樣是正常的
不需要急著否定別人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digo1971 wrote:
連大大您好:
對連大大佩服得五體投地,客套話不講了,直接請教:
1. 私人銀行利潤高,跟他往來划得來嗎?
羊毛出在羊身上。私銀從客戶上賺到豐沛的利潤,所以能夠提供免費的課程(李傑克,那個課程3HR,我在別的地方花了1000元)與豐盛的餐點(比一般銀行、投信的下午茶高檔許多)
連大大有想過其是否有暗藏的高佣金?
但為了:方便、免手續費、可低利槓桿、專屬投資機會、太好賺了所以高佣金是該給的XXOOAABB、....不等的理由而在留在私銀交易?
根據『誰A走你帳戶裡的錢?銀行高層大爆料!為什麼你總是賺不到錢?』,作者私人銀行出身的,他說:『後來我跳槽到一家全球大型私人銀行任職。他們賺錢的技巧更是高超,手法更精妙,客戶也更有錢,光是把銀行的名號打出來,就會有一票客戶自動把錢送上門,但真正賺到錢的客戶也不過只有三、四成,不過績效確實已經比一般商業銀行強得太多了。
私人銀行的產品更複雜、種類更多樣,沒有幾個客戶能真正搞懂(說真的,有時連我也搞不太懂),我們只是把客戶唬得唯唯諾諾、言聽計從,再從中大賺一筆。有時客戶都被我們賣掉了,還不斷地向我們道謝呢!私人銀行大多會教育客戶一些理財觀念,好讓客戶不會對投資報酬率那麼斤斤計較,再搭配一些商業銀行無法提供的服務,讓客戶更願意掏錢委託銀行理財。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他們所提供的周到服務,最後還是由你買單。對於私人銀行而言,只要多提供一些服務就能讓客戶更忠誠,還能再多賺一筆服務費,何樂而不為?總之,私人銀行也不會比一般商業銀行好到哪裡去。』
我的網路未曾見面的理財老師allan lin(醫生,目前在天上享福了);2008年金融海嘯,托私銀的福賠了九位數,寫出了『私人銀行的真相』(有興趣可以搜尋)。
連大大說的一些特殊產品,只有私人銀行買得到,這我相信。
但也要自己有能力駕馭。連大大提到的『CB WB EWB ECB』,很丟臉,四個中,就有兩個沒聽過,而兩個有聽過的,也忘光光了。
這會不會陷入類似馬多夫騙局?
『製造特權階級:一般的基金用盡各種方法招募客人,登廣告,上媒體,大聲招睞投資人;馬多夫的基金客戶,沒有收過任何廣告信,甚至所獲得的訊息是,這是一支尊榮獨享的基金,只有少數有特權的人,才能獲准投資。使得在富商名流圈中,造成一種追求的風潮,獲准加入的,像是得到什麼恩寵,或晉升某種階級一樣,大家會說:「哇!你拿到馬多夫基金的投資資格了!」 如果你表達想加入之意,不一定會成功,馬多夫會說:「可以的時候,我會讓你加入!」為了滿足許多想加入這個私人俱樂部般的基金投資圈,名流間也成為展現權勢的象徵,「我認識馬多夫,我可以幫你弄進去。」這是無比風光的說法。
我自己使用IB平台,購買債券(主要是6%-10%的高收益債券);
手續費很低1美金、2美金的;1手只要2000-4000美元;
沒有債券基金每年直接從淨值扣取的『總費用率1.79%-以聯博全高收為例』的費用。
而那是甚麼概念?!如果一個7%年報酬的債券基金,1.8%就是賺到的債券利息要被抽25%;
實在太高了,不如自己在IB組一個自己的債券組合。(PS 1.8%不是手續費,而是基金公司每年直接從淨值扣掉的所有費用統稱;股票基金收得更高約2.8%);當然連大大在之前有提到高收指的是可能不止是高收益債基金而已,而是泛指公債、公司債、含次順位公司債、reits...等 ;這就沒有基金收取的高總費用率了。連大大的高收,有包含高收益債券基金嗎?
IB平台也可融資,目前美元融資成本大概是1.9% (基準利率+0.5%),借越多越便宜。
我曾考慮過富邦的私人銀行(門檻低1500萬),對我唯一的好處是匯出國每月有幾次免費。但一想到要有往來資產1500萬在那邊,機會成本好像有點高,就放棄了。
2. 如在OBU設立境外公司投資美國股票、債券,請問連大大有何建議?
小弟在國內的海外所得670的門檻快到了,已將部分資金移往國外,
因為若以自然人投資,怕萬一GG,會有跑不完的法律程序,跟30%的美國對外國人的遺產稅。
12年前,曾設立境外公司,但實力太差,再加上有一定成本,所以後來就結束掉了。
謝謝,連大大;
這是我第三次爬文,70樓好累又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