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6

緯創(3231)今天在演哪齣?


Lucky168888 wrote:
這是要漲訊息嗎?
https...(恕刪)


今天繼續走跌耶............

營收/財報公佈前這段空窗期..
應該沒有什麼利多條件。
反而國際利空消息一堆..
穩住就好...
近期借券賣出餘額減少不少,股價卻未見起色,好像沒所謂嘎空行情?請問大家怎麼解釋的好?
1.做多做空都同一掛?未來有看好可能,一邊壓低一邊趕快還券?
2.還是空的力道還是很強?只是部分做空者怕未來有變好的可能,趁早跑?
3.???
以下開放想像⋯
又出來放消息囉⋯最快也要明年下半年或2020上半年才能貢獻新產能?那這麼早說是要幹嘛?等有出再說吧

緯創(3231)配合蘋果(Apple)iPhone「印度製造」、前往印度投資設廠再傳新進度。卡納塔克邦官方釋出消息表示,緯創今年於班加羅爾附近取得的第二座新廠建置,總投資規模將擴大至達300億盧比(約合新台幣133.64億元),最快並將於8月15日動土開工,未來除將負責不只一款iPhone型號之生產,也將導入其它零組件之製造。
印度卡納塔克邦首席部長日前釋出一份官方訊息,指在印度負責生產iPhone的代工台廠緯創,就其於位於Kolar的Narasapura工業區之手機製造新廠建置案,已增至300億盧比,且預計最快在本周內,緯創就將與當地州政府簽署就土地分配收購之合作備忘錄(MoU)。
據卡納塔克邦官方引用之當地媒體報導指出,緯創在Narasapura工業區取得之43英畝土地,將分為兩階段進行建置,其中第一階段之投資額為65億盧比,預計將於8月15日動土開工,並提供當地2,500個工作機會,到第二階段後,預計總共將可提供1.05萬個工作機會。
至於新廠之總產能估可達年產1億支iPhone,除將在當地市場銷售外,蘋果有意由此出貨至其它市場。惟目前尚未有消息揭露該廠投產時程,業界預期最快也要到明年下半年或2020年上半年後才有首波產能開出。
緯創另位於班加羅爾Peenya工業區之手機組裝廠,早於去年5月就開始投產低價版的iPhone SE,其中,iPhone SE亦於同年6月即開始於印度市場銷售,惟銷量並未如預期的好。今年第二季起,該廠雖加入生產iPhone 6S,不過銷量也還未明顯對出貨量有所挹注。

真真假假...
炒新聞總比沒新聞好..
大家聽一聽看看不要太認真。

背後一道光 wrote:
緯創砸45億印度擴...(恕刪)
緯創早去印度設廠似乎佔有優勢,但蘋果在印度一直賣不好是事實,未來要怎麼搶吃印度這塊餅也是個問題。

富士康蘋果三星跑印度建廠,給中國手機產業鏈帶來什麼反思?
不久前,三星在印度諾伊達建成了新的手機工廠,這也是三星在印度開設的第二家工廠,按照官方說法,這將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手機工廠,將實現每年最高 1.2 億台手機的產量。在此之前,三星曾在中國大陸等地投入過不少的生產資源,但隨着國內市場增長放緩,三星同樣將目光與戰略重心放到了印度市場。

在過去一兩年,蘋果與富士康以及一眾國產手機都有在印度投資建廠的計劃與行動。早在去年,蘋果就重點欽點緯創在印度代工新一代iPhone。

一方面緯創正在擴大其位於印度新德里近郊的ODM手機工廠的產能,除此之外,緯創正在印度班加羅爾新建一座手機製造工廠。在今年1月,來自印度兩位政府官員的消息稱,緯創(Wistron)即將與印度政府簽署新的土地租賃協議,新土地將主要用於建設新廠,為蘋果代工更多型號iPhone。

早在2016年,富士康集團就已經和印度地方政府簽署了協議,將投資50億美元建廠,去年12月,消息指出富士康計劃在印度孟買附近的加瓦拉爾-尼赫魯港經濟特區(Jawaharlal Nehru Port Trust)投資600億盧比(約合人民幣61.54億元),建設一家200英畝(約合1214.06畝)的工廠。富士康表示,此工廠能夠向當地提供約4萬個就業崗位。

而從國產手機廠商來看,幾乎所有的中國手機廠商都在印度設立了工廠,vivo、OPPO、小米、金立等,就紛紛在印度投資建廠,其中小米已經擁有兩座工廠,今年4月份時表示,將在印度再建三家工廠。更多的建廠與供應鏈配套的建設均在規劃之中。

國際大廠紛紛轉移到印度,印度迎來一波強化產業鏈地位的機會

從這些信號看出,印度在未來幾年可能將轉移中國的部分手機製造產業鏈至印度,從而使得印度製造的手機生產與組裝、研發能力得到強化,這反過來可能會導致中國手機製造業的競爭力被削弱。

一方面,手機製造業產業鏈的轉移會有幾個驅動因素。一個是業務與需求驅動,也就是說,中國市場已經出現了飽和,增量空間不大,換機需求放緩,但印度市場還有巨大的人口紅利。
 
這使得眾多手機巨頭已經將印度列為必爭之地。而印度市場的手機存量與增量需求大,為了業務在本土化快速運轉以及降低成本、高效提升出貨的需求,手機廠商基本會考慮將工廠設到印度。為什麼呢?

因為印度有13億人口,智能手機普及率才30%,也就是說,人口紅利在哪,需求在哪,工廠與手機製造業相關的配套設施就會在哪。

其次是印度政策歡迎外商投資建廠,解決印度就業問題,而且印度政府為了吸引更多的廠商在印度本地化,關鍵的策略就是對手機關鍵零部件進口增加關稅,這樣電子廠商就有了更多直接在印度投資辦廠的理由,這樣就可以為印度帶來經濟增長並創造就業。

而印度無論是土地租金、人力成本、設備成本均更為低廉,而相反,由於國內房價也間接推高了製造業的成本,包括人工成本、物流成本、廠房成本等,而且手機需求又在放緩,因此,原本屬於中國市場的手機製造業產業鏈轉移到印度或許已經是不可逆的大勢。

這會帶來哪些影響?

其一,帶動印度的手機製造業產業鏈集群。這種手機製造業產業鏈集群在中國過去是經歷過的。因為代工製造商需要依賴龐雜的供應商產業配套來生產,需求、環境、產業生態關聯甚密。

早在2014年,一項以「為什麼蘋果在中國生產iPhone及幾乎所有的產品」為題的美國研究,《紐約時報》得出的結論是中國有更多的中級工程師,有龐大的勞動力支撐和龐大的能立即提高產量的工廠,中國也不缺一站式的高科技企業。

一名前蘋果高管曾對《紐約時報》說:」整條供應鏈如今都在中國。你需要1000個橡膠墊圈?隔壁工廠就有。你需要100萬個螺絲釘?隔街的工廠就有。你需要對螺絲釘做一點小小的改動?三小時就行了。」

但為何手機製造業供應鏈都在中國?當然,一方面是中國製造業本身的發展與配套設施的完善,但不要忘了另一方面,是源於在智能手機市場發展的早期,中國由於經濟發展與人口龐大,是全球增量空間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

正是因為需求龐大,製造業成本手機廠商都需要爭奪中國市場的人口紅利,因此在中國設廠、在中國完善手機生產製造上下游產業鏈就成了必然要走的路,可以方便順暢的實現本土化生產研發、出貨、銷售與市場、渠道擴展。這使得蘋果在中國市場大規模投入,形成了以富士康代工廠為首的供應鏈集群。

但如今中國市場已經通過5~6年的時間的快速發展走到飽和,已經沒有太大的增量空間,當前最大的增量空間在印度,根據Cisco Systems的一項研究,印度2021年將有7.8億部互聯智能手機,而2016年則為3.59億部。

因此,手機大廠都需要將手機產業鏈的相關配套緩慢的轉移到印度,因為通過在全球智能手機增長最快的市場--印度市場建立基地,使他們能夠快速進入印度本地和出口市場的生產鏈。

據早前業內透露,中國手機廠商進入印度建廠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內循環,建立穩定的供應商合作夥伴一起開拓市場。另一種是手機ODM代工模式,貼牌進入印度。

印度可能因此將迎來一波強化其手機產業鏈實力的機會,數據顯示,目前在印度設廠的手機相關企業近百家,未來3-5年,手機核心部件廠商也將逐步向印度遷移。印度也可能將複製中國此前走過的路,將會逐步而緩慢的實現手機產業鏈集群。

數據顯示,富士康目前已在印度安得拉邦的斯里城擁有5座製造工廠,為小米、諾基亞、金立、富可視等廠商每年製造近1500萬部智能手機。富士康印度工廠還在為諾基亞代工智能手機和功能手機,為其他廠商代工製造智能手機。

在現代經濟中,產業聚集決定着製造業的地位,根據一份統計顯示,iPhone原材料及零件供應鏈來自於31個國家,其中中國的供應商數量最多,達到349家,蘋果手機裡面的攝像頭模組,PCB線路板,天線,FPC柔性印刷線路板,揚聲器,觸控馬達,玻璃蓋板,玻璃后蓋,金屬結構件,精密連接器等都有中國供應商供貨。

這使得各大蘋果供應鏈廠商都必須得在中國設廠。比如台灣51家供應商有152家工廠,其中114家在中國大陸。美國47家供應商有217家工廠,其中69家工廠設在中國。

在中國市場,正是因為有一個一體化的手機產業關聯的製造業集群,提升了中國手機製造業在全球的地位,這種地位在過去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但在未來,這種不可替代的地位還會繼續存在嗎?這值得我們思考。

中國手機產業鏈的危機感與製造業的反思

在當前,美國大喊製造業迴流,富士康蘋果三星紛紛將工廠轉移到印度,事實上,對於中國的製造業是一種預警。

製造業屬於實體企業是中國經濟組成不可缺少的部分。與印度一樣,中國也是一個人口大國,就業乃是經濟穩定之保障,而要製造業是一國就業之根本,如果沒有製造業中國經濟會出現大面積資金外流。

在手機行業,手機零部件的生產製造對整體製造業轉型升級有着重要示範作用,因為國內製造業一直被給人一種廉價、落後產能、低端血汗工廠的印象,長期以來已被污名化。

當下中國的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流入製造行業。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后此前也抱怨過:實體經濟稅費比較高,利潤率很低也很辛苦,很多人不願意干實體經濟。而在智能手機行業,

對於印度而言,儘管目前,也面臨著熟練技術工人的難題,但各大手機巨頭紛紛將重心轉移到印度,印度也有機會吸納到更尖端的科技人才,加快發展印度手機廠商自行組裝、研發、製造智能手機能力。

比如我們看到過去富士康落戶河南鄭州之後,就在鄭州帶動了整條手機生產線上下游的產業,圍繞鄭州的工廠群的產業聚集緩慢成型。對於印度來說,當各大廠商落戶該地之後,印度也有機會參與到手機製造業的上游研發環節之中,驅動整體創新力的提升,帶動手機生產研發的上下游的產業。

過去聯發科也曾表達了對印度市場的期待,表示系統整合芯片的主戰場已從需求明顯減緩的中國轉移到印度、東南亞等地。因為該地的換機需求將帶來很高的成長率。

而在中國市場,則呈現了另一種趨勢,早前有從業人士坦言,2016年以後的生產的手機機種,從主控芯片、內存芯片到攝像頭模組和顯示與觸摸模組等核心器件,都出現了性能與產能過剩的趨勢。

而目前在印度與南亞市場上,對這些核心器件有更深度的需求。印度與南亞市場的模組售後採購訂單比例,幾乎是手機組裝工廠模組採購訂單的1~1.5倍以上,這個比例未來還會更高。

這對中國手機產業鏈而言,並非利好消息。

早在2014年,印度莫迪政府就在大張旗鼓地提出「印度製造」的口號,打造世界製造中心是印度基於當前國情與未來戰略目標。在今天來看,印度製造也在逐漸顯露出成效。

從印度智能手機的市場份額來看,包括印度本土的 Lava、Intex、Micromax 等品牌,以及中國手機品牌廠商聯想、小米、OPPO、vivo 等在內,價格低廉的 Android 手機仍然是市場中的主力。

儘管印度本土手機廠商Lava、Intex、Micromax 等品牌遭遇國產手機的蠶食,但是其本土手機品牌與三星、國產手機一起構成了印度市場出貨的主力,過去印度手機市場在與國產手機競爭中在技術與產品質量層面敗下陣來,也源於印度缺乏本土的供應鏈代工產業集群。許多印度本土廠商比如Micromax 都是依賴深圳代工廠代工再在印度組裝銷售,但隨着印度本土產業鏈的發展,印度本土廠商還有機會。

對於蘋果三星而言,中國市場是依然不能放棄的市場,但是未來的戰略轉移或許會導致中國手機產業鏈受到損傷。這或許值得國內反思,有沒有應對之策?

很難,因為中國不像美國,儘管美國製造業本身在衰落,但在技術研發與積累以及產業鏈話語權層面,一直處於頂端。

中國的製造業並非是美國那種自然發展到頂端之後順理成章進行全球化擴張之路。而是製造業的工業基礎與科技發展水平尚處於發展階段之時,資本和勞動力與人才卻正在加速遠離製造業,繼而流向房地產與互聯網行業、金融行業等來錢快的領域。

手機產業只是製造業逐漸外流的一個信號,有三個趨勢值得注意,

一個趨勢是三星、東芝、松下、索尼等製造巨頭都在考慮縮減在華資本,將目光放到成本更低的國家上。

另一個趨勢是美國也在喊美國製造,搶奪原本屬於中國的製造業資源,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人從來沒有放棄製造業,美國製造業一直是美國國民經濟強有力的支柱,數據顯示近年來迴流美國本土的製造企業一直在增長。

還有一個趨勢是,國內大廠也在往外跑,當然這也是基於開拓國外市場的需要,展開全球競爭的需要。

但需要反思的是,在製造業向工業4.0時代邁進的時間風口,低端製造業外流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但目前的問題是,我國的製造業土壤、成本、氛圍和技術水平依然不足以支撐高端製造業的發展。

如果相對成本更低市場需求更大的國家而言,國內又缺乏在上游技術層面的絕對主導優勢,那麼未來或將有更多的優秀製造實體廠商跑向更具紅利的國家,這些國家製造業的供應鏈和產業生態一旦形成,也就意味着形成了一個適配各大廠的新的「產業公地」。這相對也是在削弱國內的產業鏈集群的競爭力,這留我們的不僅僅是反思,更多的是危機。
小捲爸 wrote:
富士康蘋果三星跑印度...(恕刪)

我原考慮除權息前先賣掉,以後貼權息再買回。
最後還是沒賣,參加除權息,就看8月24日前的表現了。
今天外資買2667張,自營商買8272張,八大行庫賣1598張,還不錯。
pdasung wrote:

我原考慮除權息前先...(恕刪)


哈哈pd大光領股息應該就很可觀⋯
原來今天緯穎送件申請上市了,自營商大買不知道跟這個是否有關?只是最近緯穎跌的有點慘⋯





緯創小金雞 緯穎送件申請上市

緯創 (3231-TW) 旗下伺服器小金雞緯穎 (6669-TT),今 (31) 日向證交所送件申請上市。法人認為,緯穎手握臉書 (Facebooo) 訂單,臉書今年增加資本支出,將有助緯穎營收獲利雙成長。

受惠未來雲端及 AI 市場成形,緯穎已與多家國際大廠合作,手中握有臉書、亞馬遜 (Amazon) 及微軟等資料中心訂單,商機可期。

法人認為,今年臉書資本支出將較預期140 億美元增加至 150 億美元 (約新台幣 4591 億元),支出將用來投資資料中心、伺服器及網通設備,看好緯穎今年營收、獲利雙成長。

緯穎累計今年前 5 月自結營收為 718.37 億元,年增 210.04%,稅後純益 22.12 億元、每股純益 17.5 元,已經拚贏去年全年每股純益 11.70 元表現。今年上半年營收為 859.2 億元,年增 171.93%。
小捲爸 wrote:
自營商今天暴衝買進不...(恕刪)

一般我對自營商的印象不大好,超短線,持股往往兩三天就就賣,不過我對自營商在除權息前買那麼多,真的不知道為什麼。
八大行庫低買高賣,沒怨言。
  • 14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