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0

{{{實踐財富價值}}} 年近半百 何得何能~

Miky23 wrote:


笑死我了。

1...(恕刪)

妳可不是說「還有」五十坪喔。
這麼久的文就別想翻案了,前面我有引文妳怎麼說的,可是清清楚楚。


妳還是解釋一下富比世和停車場/司機的邏輯吧⋯⋯說妳拿特例當通例有講錯嗎?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妳可不是說「還有」...(恕刪)


早就看出來,你就是這種,就算說清楚,也會自己找縫鑽的人,所以才懶得跟你這種人瞎攪和,你自己慢慢玩吧,小姐我要去計劃下一次的旅遊行程了。
Miky23 wrote:



早就看出來,你...(恕刪)

妳只有硬凹,什麼時候講清楚過?

連大大您好:
對連大大佩服得五體投地,客套話不講了,直接請教:

1. 私人銀行利潤高,跟他往來划得來嗎?

羊毛出在羊身上。私銀從客戶上賺到豐沛的利潤,所以能夠提供免費的課程(李傑克,那個課程3HR,我在別的地方花了1000元)與豐盛的餐點(比一般銀行、投信的下午茶高檔許多)

連大大有想過其是否有暗藏的高佣金?

但為了:方便、免手續費、可低利槓桿、專屬投資機會、太好賺了所以高佣金是該給的XXOOAABB、....不等的理由而在留在私銀交易?

根據『誰A走你帳戶裡的錢?銀行高層大爆料!為什麼你總是賺不到錢?』,作者私人銀行出身的,他說:『後來我跳槽到一家全球大型私人銀行任職。他們賺錢的技巧更是高超,手法更精妙,客戶也更有錢,光是把銀行的名號打出來,就會有一票客戶自動把錢送上門,但真正賺到錢的客戶也不過只有三、四成,不過績效確實已經比一般商業銀行強得太多了。

  私人銀行的產品更複雜、種類更多樣,沒有幾個客戶能真正搞懂(說真的,有時連我也搞不太懂),我們只是把客戶唬得唯唯諾諾、言聽計從,再從中大賺一筆。有時客戶都被我們賣掉了,還不斷地向我們道謝呢!私人銀行大多會教育客戶一些理財觀念,好讓客戶不會對投資報酬率那麼斤斤計較,再搭配一些商業銀行無法提供的服務,讓客戶更願意掏錢委託銀行理財。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他們所提供的周到服務,最後還是由你買單。對於私人銀行而言,只要多提供一些服務就能讓客戶更忠誠,還能再多賺一筆服務費,何樂而不為?總之,私人銀行也不會比一般商業銀行好到哪裡去。』

我的網路未曾見面的理財老師allan lin(醫生,目前在天上享福了);2008年金融海嘯,托私銀的福賠了九位數,寫出了『私人銀行的真相』(有興趣可以搜尋)。

連大大說的一些特殊產品,只有私人銀行買得到,這我相信。
但也要自己有能力駕馭。連大大提到的『CB WB EWB ECB』,很丟臉,四個中,就有兩個沒聽過,而兩個有聽過的,也忘光光了。

這會不會陷入類似馬多夫騙局?
『製造特權階級:一般的基金用盡各種方法招募客人,登廣告,上媒體,大聲招睞投資人;馬多夫的基金客戶,沒有收過任何廣告信,甚至所獲得的訊息是,這是一支尊榮獨享的基金,只有少數有特權的人,才能獲准投資。使得在富商名流圈中,造成一種追求的風潮,獲准加入的,像是得到什麼恩寵,或晉升某種階級一樣,大家會說:「哇!你拿到馬多夫基金的投資資格了!」 如果你表達想加入之意,不一定會成功,馬多夫會說:「可以的時候,我會讓你加入!」為了滿足許多想加入這個私人俱樂部般的基金投資圈,名流間也成為展現權勢的象徵,「我認識馬多夫,我可以幫你弄進去。」這是無比風光的說法。

我自己使用IB平台,購買債券(主要是6%-10%的高收益債券);
手續費很低1美金、2美金的;1手只要2000-4000美元;
沒有債券基金每年直接從淨值扣取的『總費用率1.79%-以聯博全高收為例』的費用。

而那是甚麼概念?!如果一個7%年報酬的債券基金,1.8%就是賺到的債券利息要被抽25%;

實在太高了,不如自己在IB組一個自己的債券組合。(PS 1.8%不是手續費,而是基金公司每年直接從淨值扣掉的所有費用統稱;股票基金收得更高約2.8%);當然連大大在之前有提到高收指的是可能不止是高收益債基金而已,而是泛指公債、公司債、含次順位公司債、reits...等 ;這就沒有基金收取的高總費用率了。連大大的高收,有包含高收益債券基金嗎?

IB平台也可融資,目前美元融資成本大概是1.9% (基準利率+0.5%),借越多越便宜。

我曾考慮過富邦的私人銀行(門檻低1500萬),對我唯一的好處是匯出國每月有幾次免費。但一想到要有往來資產1500萬在那邊,機會成本好像有點高,就放棄了。

2. 如在OBU設立境外公司投資美國股票、債券,請問連大大有何建議?

小弟在國內的海外所得670的門檻快到了,已將部分資金移往國外,
因為若以自然人投資,怕萬一GG,會有跑不完的法律程序,跟30%的美國對外國人的遺產稅。
12年前,曾設立境外公司,但實力太差,再加上有一定成本,所以後來就結束掉了。

謝謝,連大大;
這是我第三次爬文,70樓好累又好爽。

連人帶車100KG還騎超快 wrote:
建議取得專業投資人...(恕刪)

5478ant wrote:
不愧是幼幼班三人組...(恕刪)

又出來丟人現眼了 乖 回去找媽媽要錢吧
不然找老謝問高點是多少也不錯
digo1971 wrote:
根據『誰A走你帳戶裡的錢?銀行高層大爆料!為什麼你總是賺不到錢?』,作者私人銀行出身的,他說:『後來我跳槽到一家全球大型私人銀行任職。他們賺錢的技巧更是高超,手法更精妙,客戶也更有錢,光是把銀行的名號打出來,就會有一票客戶自動把錢送上門,但真正賺到錢的客戶也不過只有三、四成,不過績效確實已經比一般商業銀行強得太多了。
  私人銀行的產品更複雜、種類更多樣,沒有幾個客戶能真正搞懂(說真的,有時連我也搞不太懂),我們只是把客戶唬得唯唯諾諾、言聽計從,再從中大賺一筆。有時客戶都被我們賣掉了,還不斷地向我們道謝呢!私人銀行大多會教育客戶一些理財觀念,好讓客戶不會對投資報酬率那麼斤斤計較,再搭配一些商業銀行無法提供的服務,讓客戶更願意掏錢委託銀行理財。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他們所提供的周到服務,最後還是由你買單。對於私人銀行而言,只要多提供一些服務就能讓客戶更忠誠,還能再多賺一筆服務費,何樂而不為?總之,私人銀行也不會比一般商業銀行好到哪裡去。』
我的網路未曾見面的理財老師allan lin(醫生,目前在天上享福了);2008年金融海嘯,托私銀的福賠了九位數,寫出了『私人銀行的真相』(有興趣可以搜尋)。
連大大說的一些特殊產品,只有私人銀行買得到,這我相信。
但也要自己有能力駕馭。連大大提到的『CB WB EWB ECB』,很丟臉,四個中,就有兩個沒聽過,而兩個有聽過的,也忘光光了。
這會不會陷入類似馬多夫騙局?
『製造特權階級:一般的基金用盡各種方法招募客人,登廣告,上媒體,大聲招睞投資人;馬多夫的基金客戶,沒有收過任何廣告信,甚至所獲得的訊息是,這是一支尊榮獨享的基金,只有少數有特權的人,才能獲准投資。使得在富商名流圈中,造成一種追求的風潮,獲准加入的,像是得到什麼恩寵,或晉升某種階級一樣,大家會說:「哇!你拿到馬多夫基金的投資資格了!」 如果你表達想加入之意,不一定會成功,馬多夫會說:「可以的時候,我會讓你加入!」為了滿足許多想加入這個私人俱樂部般的基金投資圈,名流間也成為展現權勢的象徵,「我認識馬多夫,我可以幫你弄進去。」這是無比風光的說法。


本串討論版斷斷續續拜讀了幾次,感想有幾點:

1, 版主是位心靈與物質都富有的人,也很有智慧,令人佩服!
2, 無論版主或那位全世界最會詐騙的人馬多夫,都曾建議投資人要做好資產配置,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沒錯,黑心馬多夫會建議客戶不要把超過一半的身家投資在馬多夫的投資計劃)。

馬多夫的經歷確實嚇死人,前那斯達克主席,連高盛這麼精明的投資銀行都會被馬多夫騙得一愣一愣,其中一個因素當然是馬多夫過去的傲人經歷,使得投資人對他的懷疑度減低很多。投資馬多夫好不好呢?只能說,沒出事之前,都挺不錯!對於有些投資馬多夫很長久的投資人而言,本金早就回本了!但新進的投資人,則承擔較高的風險(尚未回本),結果一旦一個浪頭過來(或是真相爆開),那麼買單的人,就是新進的人。

除非有特殊原因(例如比別人早知道的情報),否則高報酬是伴隨著高風險,這幾乎是千古以來的定律。版主的分配與觀念就很好,較高報酬的商品,只佔他配置的一小部分,且他的觀念是,把這筆錢當成沒了!如此一來,才能較平常心,也不至於讓理財使自己成天提心吊膽,而影響真正重要的生活品質。

很精彩的一串討論!佩服版上許多有智慧的人(智慧是最大最珍貴的財富)!



Miky23 wrote:
...是你先說「怎麼可能有25坪的房間」,我才說「還有50坪的呢」,...(恕刪)

前面有人說 "即使版主只有22K,我仍然覺得版主是最有錢的人。。。" 令人噴飯的話,
所以我拿25坪的房間來對照反諷,想不到接下來2位大大就開始對房間大小討論起來,最後吵起來了。
罪過 罪過

Miky23 wrote:
43坪的房子,本來就很小,我自己也常常撞的到處瘀青,你覺得43坪大..(恕刪)


蠻想請問的..
所以..一般人住的房子你覺得應該是幾坪丫?
嘲笑我們認為常識缺乏的事,是為了凸顯自身的優秀,好讓我們在複雜的社會中,逃避自我其實很無知的事實。

試問一下 吵架有這麼重要嗎?~
哈哈~
又被點名了感覺不太好,覺得想法被誤解...
解釋來看看,也許以後自己回頭看又有不同的想法...

"即使版主只有22K,我仍然覺得版主是最有錢的人"
只有22k:指現實層面狀況,這的確是和gg大所想的意思一樣.
最有錢的:形容詞,要表達的是精神層面的富有.
會有這樣感觸,也因個人不好評斷每個網友現實是否真如文字/相片的生活,
但分享出來的方式、想法、感觸,我個人是心生嚮往.

個人看本版,是嚮往精神層面的富有.
有人覺得一個月NT.100萬以上生活,才過得去.
有人一個月只要NT.8000就覺得富足.(這只有我啦)

如本版版主和拍照大的生活,
我都嚮往,各有其富足的生活方式.
老實說,如拍照大 "開版" 分享生活(其實拍大分享的文字已有),
我也是:即使版主只有22K,我仍然覺得版主是最有錢的人之感.
(抱歉拍大,只是比喻,點到名純因最近拍大比較常發文,我知道您老也是"先行者")
(http://iccie.tw/q/%E5%85%88%E8%A1%8C%E8%80%85)

我只是這條路上的落後者,讓gg大把飯浪費了,真是抱歉.
我會再加油,期望能先看到大家的背影.


ggtiida wrote:
前面有人說 '即使...(恕刪)
  • 55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5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