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爾在新聞節目「60分鐘」中警告:
從長遠來看,美國正走在無法支撐的財政道路上,聯邦政府正走在無法支撐的財政道路上
美聯儲降息是為了美國國債??
套句網紅說的
不買美債那你要買什麼?
以上純屬胡言亂語喔
每個王朝都有覆滅之時,但問題是
幾年後?有生之年內?還是再幾代後?
現在可以穩定領4%-5%利率的標的
真的不多,
想想看各國央行與壽險公司,
會買什麼呢?
10兆 瘋了
上帝要會毀滅一個人 必先使其瘋狂
假設不發這麼多QE
就不會搞到通膨
不就是救經濟 股市不崩 GDP沒衰退就好了
救起來了 繼續打強心針 類固醇
救到股市本益比40 通膨率8%'
這是哪門子救市啊
把醫院變成健身房 練功房
超級鐵人+99神功養成 課程
財政部導演浩克第三集
等浩克基因縮水 打回原形
再繼續QE
QE發的接近0息債劵
發到剛好 就沒有通膨
可維持低利率
現在搞到通膨
現在要多花5%利息來發更多債
美國財政部腦洞大開 是在搬磚砸腳 國家財政這樣搞
葉倫是要搞 國退民進 藏富於民
先讓財團富有 讓國家缺錢跟乞丐一樣
到時再找各大銀行團來QE 搶銀行兼自肥
川普還要降稅 .....
無腦川普4年 國債增加8兆
紓困方案當吃到飽 還獲得兩黨高度支持
真是無腦極限 美國人當真以為自己是3D人肉印鈔機
我很懷疑美國 是不是已經被華爾街和大財團綁架
飲鴆止渴 吸毒上癮 再亂搞美國不垮很難
如果是 那WW2戰爭期間 美國凍結日本再美資產 算不算更大的違約
當時還在珍珠港事件之前
日本美債違約的確眾說紛紜
陸方消息是滿天飛
西方則是音訊全無
以下是富比世的說法
你到處都能聽到它。 “美國從未拖欠債務。”
是的,但是:這不是真的。 根據違約的最基本定義——不向欠款人支付商定的款項——美國確實已經違約,可以說是多次違約。
為什麼重要:對於那些認為不提高債務上限——這最終意味著政府拖欠債務——代表著前所未有的經濟風險的人來說,關於美國原始信用記錄的話題是一個關鍵的論點。
但實際上,美國過去未能履行義務。
他們的說法:「自 1789 年以來,美國一直按時支付我們的所有帳單。這種情況應該保持下去,」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 (Janet Yellen) 在 4 月表示。
白宮新聞秘書卡琳·讓-皮埃爾 (Karine Jean-Pierre) 四月份表示:“在我們的歷史上,我們從未拖欠債務或未能支付賬單。”
《華盛頓郵報》最近寫道:“由於美國從未拖欠債務,所以沒有人確切知道如果發生的話,金融災難將會有多麼嚴重。”
事實查核:美國至少有過三次未能信守其金融承諾的情況,這確實是遙遠的事情。
1814 年:在與英國的戰爭中,財政部無法拿出足夠的資金來償還債務,財政部長亞歷山大·達拉斯 (Alexander J. Dallas) 承認,「資助債務的股息沒有按時支付;大量國庫票據已經被兌現了。”
1933-34 年:富蘭克林·D·羅斯福總統拒絕按照出售證券時約定的方式用黃金償還國債持有人,這代表了合約的廢除,這當然構成違約。
1979 年: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財政部以電腦技術問題為由,暫時未能支付約 1.22 億美元的國庫券。 r經過幾年官司 投資者得到了連本帶息的回報。
💭 我們的思想泡沫:對政府數據來說,更真實的說法可能不是美國從未拖欠債務,而是從未拒絕償還債務。
據我們所知,美國國債從未發生過如此巨大的轉變。
另一方面:也曾發生美國表示不會償還可能由其承擔的債務的事件,例如美國 1898 年控制該島後古巴欠西班牙的錢。
此外,在 1840 年代,美國拒絕償還負債累累的國家的債務,一些外國債權人認為這些債務應該得到聯邦政府的支持。
根據記錄,大多數專家確實認為,未能提高債務上限可能會給經濟和金融市場帶來從嚴重到巨大的問題,尤其是在特定日期之後持續的時間越長。
另一方面:國會共和黨人認為,美國的公共債務如此之大——大約相當於GDP的100%,是二戰以來的最高水準——以至於威脅要採取極端措施,例如不提高債務上限和違約,以迫使美國政府削減支出。白宮的策略是合法的。
底線:這可能都不是重點——以我們現在的速度,有關美國鐵定償還債務的承諾的說法似乎相當空洞。
如果國會中的共和黨人繼續公開威脅要違約,那麼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好的借款國的令人欣慰的形象(儘管是錯誤的)無論如何都將被載入史冊。
Nǐ dàochù dōu néng tīngdào
現在,財政部長耶倫也加入了一致的合唱,他寫道,「美國一向按時支付帳單」和「美國從未違約」。 一次也沒有”,並告訴參議院銀行委員會,如果國會不提高債務上限,“美國將歷史上首次違約。”
這完全是錯誤的。 如果美國政府現在真的違約,這將是第五次,而不是第一次。 此前,其債務已發生過四次明顯違約。 這些曾經是:
1862 年初,由於財政部試圖支付內戰費用,導緻美國政府即期票據違約。 作為回應,美國政府開始印製純紙幣,即“美元”,在戰爭期間,這種紙幣相對於黃金大幅折扣,這尤其取決於聯邦軍隊的軍事實力。
1933年,美國政府對其黃金債券公開違約。美國以明確且完全不含糊的條款承諾債券持有人以金幣贖回這些債券。 然後它拒絕這樣做,而是提供貶值的紙幣。 該案最終提交至最高法院,最高法院以 5 比 4 的投票結果維持了政府在選擇違約的情況下違約的主權權力。 多數派成員哈蘭·斯通法官寫道:「儘管我對拒絕履行美國債券的莊嚴承諾感到遺憾,但政府通過行使其主權……已經使自己免受責任, 」展示了向主權國家貸款的典型風險。 塞巴斯蒂安·愛德華茲(Sebastian Edwards)在他對這一事件的高度有趣的政治歷史《美國違約》中得出的結論是,這是一次“情有可原的違約”,但顯然是一次違約。
隨後,美國政府於 1968 年違約,拒絕履行將銀券紙幣兌換成銀元的明確承諾。 銀券表面上用任何人都不會誤解的語言寫著:“這證明美利堅合眾國財政部已存入一美元銀元,可按需支付給持票人。” 很難有比這更明確的承諾了。 但當這些證書的持有者數量多得令人尷尬地要求兌現承諾的銀元時,美國政府乾脆決定不付款。 對於那些相信印在銀券正面的認證的人來說:運氣不好。
第四次違約是1971年美國政府違反了根據布雷頓森林協定將外國政府持有的美元兌換成黃金的承諾。 由於這項承諾是整個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關鍵,違背這項承諾就會導致該體系的終點。 尼克森總統宣布這項舉措是臨時性的:“我已指示(財政部長)康納利暫時中止美元與黃金的兌換。” 當然,這種暫停是永久性的,允許聯準會今天無限制地印製美元。 康納利曾對心煩意亂的國際同行說:“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這是你們的問題。”
用丹尼爾·帕特里克·莫伊尼漢的話來說,你有權對債務上限發表自己的看法,但無權對美國政府違約歷史的事實發表自己的看法。
亞歷克斯·J·波洛克(Alex J. Pollock)是《金融與哲學-為什麼我們總是感到驚訝》一書的作者,並曾擔任美國財政部金融研究辦公室首席副主任。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