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極深度使用者。
暢銷的產品,又跟投資關連很大,我一定一直買來試。
我 ipad 一代,二代....,ipad pro, ipad pro miniLED, 通通買
iphone 6+, iphone XS 只買了兩隻,用不壞,想換 15pro. MAX,但 XS頭好壯壯.
我近20年不帶錶,為了了解 iwatch, 帶全家過年買了四隻,每人一隻,結果用過就上癮。最好用的功能竟是找我的iphone.
airpod, airpod pro,我也不放過。買來試聽,結果對它的音質不滿意,給我兒子,太太用。我玩音響的,對音質要求特別高。
當然也買了不少的 mac MINI, iMAC,mac book.
買了這麼多,為了身份地位嗎? 笑死人,連印尼移工都知道要買 iphone了。
我買了全家用的 icloud 2T,一個月400元,方便極了,我近十年拍的照片,全部放在icloud. 2T 真的很夠。所以我的iphone 256G 雖然放了超過萬張照片,還是很空。出門拍照,攝後不理,跟本不用整理相片,iphone 相片 app 會自動整理,這省了我非常多的時間,以前沒買 icloud時,真的花太多時間整理相片,現在是不用花時間,全家人共用,所有人都不用花時間整理照片,也不用互傳照片,icloud 相薄設成共享就好了。
我買了全家用 iMusic , 一個月240元。全家享受聽音樂。
好東西又跟 股票投資有關,就應該買來用,才知道好在那里,增加一些知識,才可以拓展視野,作正確的投資選擇。
iphone 軟硬體都是很強,這要仔細用,仔細看規格才看得出來。
CPU 強,省電。
GPU 超強,玩game首選。
UWB 今年升級,airdrop 會變快。
pro max 規格很高,wifi 6E,blue tooth 5.3. OLED 廣色域,5G 4x4 MIMO, 1 吋 cmos相機,5倍光學望遠,face ID 等等等。

iPhone 15 Pro Max需求如先前預期般強勁,優於去年的iPhone 14 Pro Max。
兩款標準版iPhone 15需求與去年差不多。
iPhone 15 Pro需求較去年弱,主因之一可能是更多高階用戶今年轉向預購iPhone 15 Pro Max。
iPhone 15 Pro Max的等待時間顯著比其他機種久,不全然是因為需求強勁造成。iPhone 15 Pro Max因量產時程較晚故目前出貨量較少,且目前生產問題較其他機型顯著嚴重。
iPhone 15發佈會前因多家媒體報導中國政府禁用iPhone的新聞,故市場對iPhone 15預期較為保守。我認為iPhone. 15的預購結果其實與iPhone 14差不多,但因市場預期已先行調降,故iPhone 15預購結果反而比市場擔心的要好。
我不會說多家媒體報導中國政府禁用iPhone的新聞是錯誤的,但讀者的確很容易會被上述新聞所誤導。目前中國的共產黨員、公務員與國企僱員本來就不是iPhone主要的目標客戶,而且禁用iPhone是政府單位或國企的個別行為,故媒體報導禁用iPhone的事件實際上對iPhone在中國銷售影響並不顯著。
華為歸來不可能對iPhone毫無影響,但影響程度目前仍需觀察。不過,這影響不會表現在iPhone 15的中國市場預購上。會預購iPhone的人本來就是核心用戶或Apple粉絲,這些人本來就不是華為手機目前的目標客戶。
根據過去經驗,某些中國購物網站的iPhone預購數字會失真,因為預購不用付訂金,故無法反映真實的預購需求。
目前仍維持今年iPhone 15出貨量約8,000萬部的預估。
Angel9999 wrote:
從這兒就能看出你沒用過蘋果手機。
他最早都是金屬殼,後來才改玻璃,這10年內,我只買過2隻蘋果手機。而且這兩隻都還很順。
但安桌機買了3隻,一隻去年幫媽媽買的三星平價機,還可以用,還有2隻是女兒用的,一隻大陸品牌,一隻韓國品牌,牌子就不說了,國中高中共買了兩隻也算平價的國民機,國民機便宜,用一陣子跑不順是自然。神奇的是,我換I12時,用的蘋果 7P給她用。現在還是順順的,等新機有比較不缺貨,應該還是會下手買新機給自己用,I12換給女兒用,因為7p也用太久了,電池有點不給力。
在很多品牌的手機還沒有vowifi 的時候,蘋果很早就支援了,我家收訊不好,這功能用的很開心。再來我的Line可以iPad和手機用同一個帳號,使用方便。還有我的iPad沒放sim卡,但我在手機和iPad都收得到同一個Wi-Fi的地方,電話來了手機和iPad都會響。
蘋果手機是買的時候覺得貴,但是以10年買2隻來講,算便宜加環保。10年前我用安桌機每年換一隻,不是跑不動就是照片突然消失,不是說安卓機不好,只是覺的花費真的比較多。
iphone15 max 翻車了,噴火車
請問您對於此次事件有何看法?
所有文章,不涉及實質投資建與推介,或任何股價之臆測及規劃,嚴禁引用筆記內容作為任何投資決策之來源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