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上班族的投資與人生經營 (靜待落底)

BK Wu wrote:
散戶投資如果可以致富(恕刪)

其實etf投資也是半斤八兩
你應該慶幸自已生在台灣,而不是最美的水都威尼斯
且你該慶幸張忠謀開創了 TSMC
綠角如果在米蘭開診所,那世界上就不會有綠角這個角色
倖存者偏差用在etf 也很合用,未來的十年,並不會重復過去的十年。

投資者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都應該留意自已的脆弱性
要怎麼樣從脆弱進化到反脆弱,要想想才好

BK Wu

會選擇被動投資的人,都只想獲取資本市場的平均報酬,應該沒有致富的幻想。幻想投資致富,應該要選擇主動投資。還有,是全市場平均,不是單一市場!

2021-12-01 11:22
rexone777

是的,大範圍市場。通常VT或VTI+VXUS這類的。

2021-12-01 22:05
pigstand wrote:
綠角的心得摘錄如下,並沒有反對投資人進行主動投資,但是他會希望投資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我那句口頭禪「有沒有擊敗大盤?」,初心是憐憫多於嘲諷的

我對躺平大盤是絕對贊成的。
不過是哪個大盤?
我認為應該是你自己國家的大盤。
不是什麼全世界的大盤。
好吧,最多加上全球貨幣龍頭美國。
其他什麼日本,歐洲,新興國家,根本沒意義。因為你既不了解當地的政經環境,退休後又不會去那裡住。投資那些地方,完全是盲目的信仰,或者說是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的心態。

再來就是債券跟現金的配置。
這個完全沒有歷史數據支持的配置,
卻廣為所有「投資理財銷售業務們」所使用,基本上完全是由恐懼所驅使的投資策略,其目的就是在於,帶給大眾(韭菜)們一種莫名安心的話術,讓韭菜們知道,有現金和債券,你絕對不會破產。但是這個其實一點也不符合長期投資的基本邏輯。長期投資大盤指數,就已經把短期風險除掉了,何必再多此一舉,配置低效率的債券和現金呢?長期下來,反而因為長期績效落後,導致整體的系統風險的增加。當整個國家的經濟出問題時,系統性風險,常常使得股市和債市同步震盪,而這個時候,長期落後的績效,反而可能使你的退休計畫,落入無法實現的困境。
rexone777

資產配置與再平衡+1

2021-12-01 21:46
trumandream

有同感。5分奉上。

2021-12-01 22:21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我對躺平大盤是絕對贊...(恕刪)

按照你的邏輯,外資根本不應該存在
pigstand wrote:
按照你的邏輯,外資根本不應該存在

外資有兩種,至少假外資一定是有的。另一種真外資。真外資中又分一級市場的直接投資(pre IPO),和二級市場的基金的外資。
最後這部分就是外國一般民眾買的。
這部分也真的沒必要存在。
直接投資的部分,屬於跨國事業投資的範疇了。這些跨國投資,常常有政府賦稅優惠和投資補助,跟一般人買新興國家大盤,根本兩回事。
所以外資即使照我的邏輯,仍然會存在,並不會不存在。
我滿贊同樓主的看法! 努力再自己的本業,讓自己有一個穩定充份的收入,這些投資應該都是想辦法縮短工作年數的作法, 或是讓自己安心退休的手段!

我的第一份工作, 月薪31K, 第一年加薪900(月薪),看著不用服役的同學在業界找到月薪4、5萬的工作,很羨慕。更羨慕去美國工作年薪6萬美金的同學。
當年的主管也告訴我,可以試著做些投資增加收入。於是開始了解金融商品。基金,股票,債券,FCN...
隨著工作的轉換,收入漸豐,也累積了一些金錢,算一算只要有一個年化4%的投資收入, 就足夠生活了, 於是就離職了!
從離職到現在, 投資的收益不一定每年都有4%, 但是這幾年下來總資產也沒有變少, 算是可以安心過退休生活! 至於是被動式投資, 或是主動選擇,應該還是每個人的選擇,看自己能夠投入的時間而定!
無法投入足夠的時間之前, 被動式投資算是不錯的做法吧!

稍微貢獻一下自己的作法
美股的優先股, 我都選擇有6%以上的標的
美國單一公司債券,選擇4%以上的標的 (這兩年都沒有了) 前年賣出最後一檔債券了
美股的定時定額 (BAC, SBUX) 獲利10%時部分賣出, 再繼續買
台股只買熟悉的股票
之前聽A大的建議, 在2353獲利不少, 現在持有2317等待中
最近熱衷當沖,不過只做手上有的股票大概就是9:30以前有大漲的股票賣出, 等它回跌就買回
運氣好一天可以賺個數千, 運氣不好(沒有跌回獲利價格)就當成是獲利了結!
今天買賣新唐
附註一下, 手上的新唐如果不是當初質押給銀行, 可能早就賣光了

基金很多,只要是經過去年初沒賣出的獲利都算不錯
獲利較好的是醫療及AI的基金
joylife
joylife 樓主

感謝分享, 羨慕您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之路, 希望我能早日跟進

2021-12-01 14:14
joylife wrote:
上班族的投資心態?


上班族就是領薪水過活的一群人。理論上,一定要把年花費控制在年薪資收入以下,不然就活不下去了。能控制花費在收入以下的人,就會有存款。這時,這筆存款怎麼利用,就是最大的問題了。

有人覺得 A 方法好,有人覺得 B 方法好,有人覺得 C 方法好。誰對? 其實,自己爽就好。投資理財要有一定的紀律,但也不用盲目的守一些沒什麼屁用的教條。又不是守貞,更何況這年頭守貞也沒牌坊。

多賺點錢,應該沒人不愛,但方法不對,可能會變偷雞不著蝕把米。方法若對,獲利只是必然發生的結果。只要能獲利,就是好方法,若能獲利提高,風險保持不變或降低,則是比好方法又更上一級。若再能兼顧到可以確保無論市場如何波動,自己永遠不會被趕出場,那自然就會變成一個可以用一輩子的良方。

用一個自己能控制的良方,靠投資年獲利打敗年薪,然後打敗兩倍年薪,打敗三倍年薪,打敗N倍年薪,是身為一個上班族,最該有的投資心態了。

當然了,這種文章沒有分享到方法就不算完整。個人採用的方法,基本上就是在可以被動操作的商品上,做主動式的買賣。說穿了就是 market timing。不過,不是單一市場不斷的進進出出,而是很多個市場留意著,誰倒了大楣,我就買誰。不漲或再趺一跤,我就丟著,有錢就再買,用的就是萬惡攤平大法,別人都敢定期定額一直買了,我當然就敢攤平。漲了有賺了,我就賣掉,然後再等下個倒楣鬼。這市場蠻奇特的,永遠只怕自己不夠錢可以買,永遠不缺三不五時出現的地獄倒楣鬼,所以,花點時間等等,總有落翅仔可以撈到。挑挑撿撿,一年下來,收獲通常也不算太少,勉強湊合得過去。
myballsonfire wrote:
上班族就是領薪水過活...(恕刪)

有贏大盤嗎?
myballsonfire

突然發現, 您在另一樓的表,不能直接拿來比,難怪我輸得這麼慘,待我重新算算。這五年,三敗兩勝。不過大盤有出現負的,自己搞的五連正。五年下來,總幅度來說,還是輸大盤就是。換句話說,瞎忙。

2021-12-01 20:56
myballsonfire

可是,大盤負的,自己正的。這爽度,無價。

2021-12-02 9:12
joylife wrote:
其實想寫這篇文已經很(恕刪)

我沒看過綠角的文
因為我是主動選股投資者

看了很多人回文的說法,綠角崇尚被動指數型投資,年報酬率4-5趴
這年化報酬率不好也不算差
但他有良好的主動薪資收入,即使被動收入報酬率尚可,但時間拉長20、30至40年
因複利的關係,因本金原本就大,被動收入也會積小利成大利

對於8成的股市輸家而言,打不贏大盤你就加入它
至於2成的股市贏家,我認為其中大部份是主動投資者,他成為贏家的心法各有不同,當然也有部份是被動投資者!

我自己的投資在今年也獲利頗豐,明年開始會將現金股利投入ETF
原本的持股基本變動不會很大,明年開始每年投入50至100萬的現金股利買ETF
讓投資輕鬆一點,也許賺更多
joylife
joylife 樓主

感謝回覆, 這篇文章跟投資方式沒什麼關係, 只是建議上班族應該藉由提高工作收入來累積本金, 進而加速資產的累積, 跟個人經驗一致, 因此分享,我個人也算是主動投資者, 並沒有採用綠角的投資方式

2021-12-02 9:53
joylife wrote:
其實想寫這篇文已經很...(恕刪)


同意....

斷斷續續主動投資多年(01可以看到歲月的痕跡XDD更別說01前的...),我主力資產也慢慢進入資產配置+再平衡為主。

很實際的考量:我們這種主動投資當副業的,打的贏投資當主業的嗎?如果能,那主動投資應該是我的主業而不是副業。(連專業主動經理人跟巴菲特的10年打賭也輸給SP500)

事實上國外做過統計,絕大多數富人是由本業富起來的,而不是投資。

所以我2017開始陸陸續續買進大市場範圍的ETF與債券ETF配置(當然有部分林雜個股),到現在粗估總報酬+60%(如果當初夠資本一次投入,市場報酬更高,還只是跟隨市場而已)
台股就全換成0050丟著....

重點是海外ETF除了配置買進跟再平衡外(海外券商跟複委託都有),什麼都沒做(台股只有偶爾想到時斷斷續續買0050)留個總資產1-2%玩玩期權跟虛擬貨幣滿足主動投資(賭)的慾望。期權現在勝率滿高的(剛剛叫出對帳單看了一下,從去年11月初到現在,平倉14次中虧損4次,入金後的權益數翻倍),但絕對只是玩票賺零用金的性質。

還蠻同意有句話:主動生活,被動投資。
投資報酬率最好的是投資自己能力與本業收入的提升。本多終勝。
joylife
joylife 樓主

感謝您的分享,大家一起努力, 追求財富自由[讚]

2021-12-02 9:54
BK Wu wrote:
拍照大,資產配置債券,若搭配定期再平衡,其實有不少文獻數據已顯示報酬率比全部持有風險性資產要高。當然,這些都是過去的資料回測。

這個我想請您給個出處?
我看到的並沒有支持這種說法:

https://www.investopedia.com/articles/stocks/09/constant-mix-buy-hold.asp

以下這兩個圖是以60%股40%債的投資組合來比較,
看看再平衡的策略是否較好。
這個模型顯示,在長期多頭或長期空頭的情況下,
不平衡都是勝過再平衡的。
只有市場不停的上下盤整,再平衡策略才能勝過不平衡。

以過去最近三十年來看,這種狀況還是比較少見的,
畢竟一個國家的狀態,是多還是空,都是一段比較長期的趨勢,
忽多忽空的情況比較少見。
所以是否再平衡一定贏,也還是要看市場狀況的。




另一個支持我的看法的證據,
可以看看目前市場上股債平衡ETF的績效:
第一張圖是30-50%股票的股債平衡ETF
第二張圖是70-85%股票的股債平衡ETF
第三張圖是100%股票的大盤ETF
比十年績效都是輸大盤的。
而且是債券愈多,績效愈差。

另外這兩檔股債平衡ETF都是2008-11月出來的。
如果是比從那個月開始,可以看第四張圖,
大盤報酬率一年差距超過5%
長期十三年累積下來,一個是2.33倍,第二個是3.66 倍,
而SP500 是6.88 倍。這個差距是非常巨大的!

股債平衡的投資組合,其目的就是為了規避短期風險。
而你想規避短期風險,必然要付出長期績效不佳的代價。
畢竟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
而對於有十年以上才要退休的人,如P大,
為了規避短期風險而犧牲長期績效的作法,
顯然就是沒有道理的邏輯。

P大目前的資產還小,大可從此「改邪歸正」
以後只定期定額大盤,放生目前的債券部份,不加碼也不減碼,
等以後快退休了再來處理。這樣以P大的收入,
應該可以慢慢降低債券的部位,減少策略突然轉換所帶來的波動。




BK Wu

拍照大,是的,股票市場(標的)的選擇,也會影響股債配置的報酬率。印象中看到的資料是各區域股票市場作平均配置。如果是以VT或是您舉的ETF,確實這十幾年來,股債配置報酬率低於全數持有同標的市場的股票。

2021-12-02 10:04
  • 1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