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英間LKK wrote: 一個孳息再投入 我的意思是孳息收入變成了本金,所以「比較大」,最後的總資產也比較高,但是報酬率是一樣的。一個人選擇利息再投入,第二年本金變大了一點點,另一個人選擇提出來,本金較小,也就是說兩者的差別只是資產配置的策略不同。報酬率是一樣的。一億賺5%,跟一百萬賺5%,都是一樣的報酬率,雖然最終的絕對數字不同。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我的意思是孳息收入...(恕刪) Column B與C說明定存asset給予的報酬率都是一樣1.2%;Column D則表示透過適時進出定存asset,會拿到與定存不一樣的報酬率(投資人內部報酬率)。Column B與C,投資人內部報酬率與投資標的報酬率一致;Column D,投資人內部報酬率與投資標的報酬率不一致。
pigstand wrote:Column B與C(恕刪) 今天很忙,剛剛才打開電腦。p大D欄跟B欄數字只有最後總數不同(紅字圈起來數字),其餘皆相同。這怎麼說服人呢?誰知道6萬元是怎麼來的~若沒說明有誰知道?您怎麼不想第1年利息12000元可能拿去花掉或可能哪去買0050或其他更有利用途....
英英間LKK wrote: 您怎麼不想第1年利息12000元可能拿去花掉或可能哪去買0050或其他更有利用途.......(恕刪) 資產的年化報酬率(B)可能跟投資人的內部報酬率(D)不一致,那就透露出該投資人對此資產類別進行了某種操作。若是提領花掉了,那麼在現金流量表上就要記錄提領的日期以及金額,這個資訊會反應在年化報酬率上;同時要在資產列表上把對應的資產類別扣除該筆金額,這會反應在總資產上。若是拿去進行其它投資,例如0050,那麼在資產列表上就要新增這個類別,或是反應在已有的0050。這方面我信奉「誠實為上策」原則,所以我會把所有的投資資產一一列出,這樣也方便讓其他人驗算。當然囉,不能排除有心人試圖製造幻象。例如他把第一年利息12000拿去投資兩檔股票,第一檔大賺後他很高興的放在報表上,另一檔大賠就當作是已提領,然後決口不提。針對這點,我的處理方式是在事前就公告天下我接下來要進行的操作,並且在事後提出對帳單供人驗證。說實話囉,01理財版上能做到這種程度的人屈指可數。總歸一句話:對自己誠實,才能對別人誠實;對別人誠實,才能對自己誠實。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天龍大,你這個表實在(恕刪) 是的,拍照大,2018年我從投資帳戶出金一筆錢去買房子。所以總資產減少下來。報酬率的計算 :分子 = 2018年的獲利 = 2018年底的累積損益 - 2017年底的累積損益 = 17286212-14716981分母 = 2018年的資產 = 2017年底的累積損益 + 2018年底的累積資本 = 14716981+(-247382)
天龍國鄉民 wrote:確實把房子資產再加上去計算,總資產是增加,但也因為分母變大,年度報酬率是會往下降。 小弟也是認為房地產不應該納入投資的部位一起計算年化報酬率。所以小弟的做法是「可投資總資產」列一張表一起算年化報酬率,含不動產的總資產則另列一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