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比例跟教育較有關,
有錢人注重養生,自然會注意均衡飲食。
照你說法難道每天愛吃雞排(肉)的人,一定比每天喝珍奶(碳水)的有錢??
還是等賺比較多錢後,喜歡珍奶會變成雞排??
有些窮運動員,為了比賽訓練還是會吃大量肉類,
開賓士車的,還是愛吃飯店下午茶精緻蛋糕,
若要通通歸類成例外,那你也是例外的那一個吧!
重點是健康觀念,食物的烹調方式與選擇,可能與有錢與否有相關性,但只看碳水跟蛋白質比例根本不具意義。
沖繩某地區人民主食吃碳水化合物(原型食物),
愛斯基摩人主食幾乎吃肉(就種不出稻麥蔬菜)。難道由此可證愛斯基摩人是全世界最有錢?XD
現在多元化社會,你有選擇的自由,
且貧窮的指標不只一項,你的伙食費比例高,並不代表你就貧窮。
在歐美外食更貴,一般家庭天天外食絕對會破產,但根本沒人會認為歐美很窮。不過你在歐美想要天天外食,那也是你的自由。
或許你根本沒仔細看完經濟學家的論點,就一昧的反駁,
但此論點中,不是用來評斷個人有錢與否,而且還是有前提的情況下才適用,
否則你硬要用這個指標來看不工作早早退休的有錢人:
每月伙食費3萬,3萬/0收入,無法除怎麼辦?XD 可人家有一億元不想工作不行嗎?
以下教學文:
該指數的用意,是用來推估此國家是貧窮(開發中國家)還是富裕(已開發國家)。
像早期台灣農業社會伙食就是佔40%以上,幾十年隨著經濟起飛不斷降低,
現在已開發國家,就算人人吃肉也不會再出現40%這個數字,反而是教育、娛樂花費比例衝高。
使用這個指標看的是整體,統計也是看全區所有的收支,數字再平均到每個家庭來看該區消費比例的變化,但不是要用來評判一個人窮還是有錢。
你個人窮不窮,在台灣看的是收入跟財產(就算沒收入,有一堆房子、錢、土地...也無法成為低收入戶)
不相信我幫你維基百科:恩格爾定律
恩格爾定律是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律:
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
恩格爾定律是根據經驗數據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變量都是常數的前提下才適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變動問題時,還應當考慮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飲食業和食物本身結構變化等因素都會影響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達到相當高的平均食物消費水平時,收入的進一步增加才不對食物支出發生重要的影響。
怕你不懂什麼是消費結構,白話一點就是:
一地區全部人的(包括各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和社會集團)在消費過程中,所消費的各種不同類型的消費資料(包括勞務)的比例關係。
因此,人家指數就指明了是看"消費結構的變化",你我都在這個整體大結構中,今天全國佔比假設是20%,你個人再怎麼省、怎麼花,20%還是20%,影響根本微乎其微。
想改變經濟學界的觀點,可以去做研究發表篇論文看看,但重點要先看懂別人的重點,然後要懂一點統計、邏輯、驗證,不然講再多也是會有人在某些點上鬼打牆沒意義。
----
P.S.單純吃肉其實不貴,貴的是外食,食量大你可以選擇自己煮,
普通雞蛋一斤5X元,雞胸肉一斤才一百多,豬肉看部位普通也是一百多,
要便宜還可以去大賣場買包進口冷凍棒腿平均一斤才5X元。
當然也有貴的牛肉羊肉魚肉,就算都吃一斤三百以上的肉,一個月也不用兩萬,
不過就算再高級的肉,對稍微有錢的中產階級,以年薪千萬(月收百萬)來說,一個月要怎麼吃到20萬也是個問題(笑)。
你怎會有月入11萬,贏我的錯覺?
你是不是誤以為自己收入很高?
我收入贏你 我都不敢說自己富有
只能說不窮
結果自己愛曬薪資 被說也不過如此 遠不算富有 差遠了
還可以嗆人 贏我就好
你到底哪來的自信?到底誰在自取其辱?
直接告訴你 月入11萬 遠遠還不夠資格稱自己是富人
所以你以自己觀點要稱富人怎樣的 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因為你不是富人
你要自嗨沒關係 講出來讓人笑話而已
一間1億台幣的房子. 你的月入11萬自以為 "富人" 的收入.
你要存多久才買得起?
不吃不喝政府不抽你稅 你都要存 909 個月. 75 年.
你的 月入11萬 只能算是不窮. 只能算是中慘階級. 說自己富人. 別鬧笑話了.
venginton01 wrote:
先別說經濟學不能被推...(恕刪)
lobo23 wrote:
來一篇長篇,...
飲食比例跟教育較有關,
有錢人注重養生,自然會注意均衡飲食。
照你說法難道每天愛吃雞排(肉)的人,一定比每天喝珍奶(碳水)的有錢??
還是等賺比較多錢後,喜歡珍奶會變成雞排??
有些窮運動員,為了比賽訓練還是會吃大量肉類,
開賓士車的,還是愛吃飯店下午茶精緻蛋糕,
..............
//////////////////////////////////
以上大大這篇 同感
給您五分
1. 這個在之前的經濟學就有提過. 這個就是財貨間的替代現象. 把碳水相對於蛋白質當成 Giffen good , 所得彈性小於0 . 越有錢消費越少. 不過每個個體或家庭對於消費財貨(食物) 帶來效益 (Utility) 不同, 就是偏好不同.所得彈性不一樣. eg. 王永慶早餐愛吃清粥小菜不愛吃肉,跟有不有錢沒關係. 碳水對他跟對你的效益不同
2. 所以恩格而法則得只以填飽肚子當成食物惟一效益產出時, 只考慮價格, 不用考慮其他效益. 食物支出占收入比來衡量貧窮或富裕度才有意義. 如果還考量其他效益 (好吃與否, 健康因素,..), 可比性相對較低.
簡單說用你舉的例子, 以"吃飽當成惟一效益, 且效益不變前提下" 同一家庭 2/3 收入用來當食物支出 比上當你用 2/10 收入當食物支出來得窮是成立的.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