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電中的重電商機 不會是只有華城獨拿,但因為跟九家開發商都會有合作 可以說是 這商機大半是由華城拿 為何如此 因為專攻重電與起步早 (台電與上緯的示範風場都已合作)
台灣重電業者 現在也沒幾家 各家專攻的領域不太一樣 據我所知 目前唯一"專心"在做 重電的 也只剩 華城與亞力 剩下的中興電 士電 大同 都發展到不同領域
亞力 的變壓器市場主要是軌道電機與竹科園區 目前為止在風電領域沒有拿到國外變壓器的MOU ,只有跟國內開發商有低階的配電開關合作
中興電 靠過往黨政關係 在台電標案有一席之地 但因為雲豹裝甲車動力底盤系統標案 被國防部停權中 依照採購法 今年不容易拿到台電大案 應該只能分些維修案!! 中興電還有 燃料電池 停車場.....
士電 重電中 配電盤是主力 公司要發展的是 汽車電子
大同 一團亂的公司 就不必提了 !! (幾年前 大同的變壓器就出包過)
高築牆廣積糧 wrote:
風力發電中的重電商機 不會是只有華城獨拿,但因為跟九家開發商都會有合作 可以說是 這商機大半是由華城拿 為何如此 因為專攻重電與起步早 (台電與上緯的示範風場都已合作)
台灣重電業者 現在也沒幾家 各家專攻的領域不太一樣 據我所知 目前唯一"專心"在做 重電的 也只剩 華城與亞力 剩下的中興電 士電 大同 都發展到不同領域
亞力 的變壓器市場主要是軌道電機與竹科園區 目前為止在風電領域沒有拿到國外變壓器的MOU ,只有跟國內開發商有低階的配電盤合作
中興電 靠過往黨政關係 在台電標案有一席之地 但因為雲豹裝甲車動力底盤系統標案 被國防部停權中 依照採購法 今年不容易拿到台電大案 應該只能分些維修案!! 中興電還有 燃料電池 停車場.....
士電 重電中 配電盤是主力 公司要發展的是 汽車電子
大同 一團亂的公司 就不必提了 !! (幾年前 大同的變壓器就出包過)
...(恕刪)
Teddy0912 wrote:
而海洋風電第二階段的20支6MW風機也已於2018年4月19日與華城簽約陸域升變壓站工程
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openhagen Infrastructure Partners, CIP)今日上午在經濟部工業局金屬機電組組長黃裕峰的見證之下,與國內重電產業第一家通過產品碳足跡查證的華城,完成簽署合作備忘錄,植基於此良好基礎,華城在備忘錄中允諾將以具競爭力的市場規模條件,為CIP規劃位於彰化以西臺灣海峽海域第27號(彰芳)、第28號(福芳)及西島三離岸風場之併網與機電工程,以確保所有服務及工程的高品質。
華城指出,備忘錄簽署後,華城將與CIP開始針對上述三個離岸風場計畫準備電網容量分配申請事宜,華城將協助確認在台灣陸上土木和機電工程可執行範圍,包括上岸點及上岸點的電纜轉換溝,陸上電纜路徑、陸上電纜及電纜接點,陸上變電站和台電公司關於電網之合規規範。
CIP執行長侯奕愷表示,與華城電機的合作,佔未來所有陸上土木與機電工程合約之最大比重,也是CIP落實台灣離岸風電發展本土化極重要一環。
https://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4fcc5c10-ef51-43ec-81cc-bf2450c3195f
高築牆廣積糧 wrote:
從台灣採購公報網決標...(恕刪)
突然看到這麼專業的資訊,不禁讓人聯想到,大哥是否為業內相關人士,
感謝您提供這麼專業的訊息,實在是大開眼界
風力發電並非只有離岸風力一環,台灣其實頗早就開始試著推動陸域風力發電,
從過往的投顧分析資料有找到,華城早在10幾年前就已經投入風力發電工程及營運,
但在此前題下,可能得先研討台電與各機電廠商之間的合作關係
早從2002年起,台電便有所謂的六輸計劃,主要內容是要改建或新建變電所272座及擴建40做變電所,
自2001年7月起動工,應於2006年12月完工,而估計台電六輸計劃所衍生的重電商機達1355億元,
毛利較高者為電力變壓器與中高壓GIS合計約550多億元,比重則逾40%,
這也是重電業者營運穩健成長的來源,但是台電從2002年起編列的預算,大約在400億到500億之間,
只達原預算案的48%-60%之間,導致六輸計劃無法如期完工(誰要你叫六輸,叫六贏不就順利了)
所以行政院在2004年時有變更計劃,但一直到2006年底為止,僅完成179件,而2007年預計50案,
上半年只完成了1/5的發包。
小弟翻到的資料,到這裡就斷了,想必後面也是不斷的延期、調整,
否則在合理改善進度下,應該不會造成當負載較重的時候,便開始頻繁的跳電事件發生,
要根本改善,勢必得從台電的基礎設備維修與更換做起,
否則離岸風力發電系統再怎麼完善,電力無法完整的傳導到每戶家庭去也是白搭,
這部份小弟估不出來大約有多少商機,但從2007年的資料看來,應該也是上千億就是了...
再者,營收不等於獲利,總有所謂的薄利多銷,何況政府採購案有著許多考量在,
且從您提供的資料看來,台電用於設備汰換及維修的預算,最多就一百多億,
但台電提列的預算,明明是400億-500億啊,這點小弟搞不懂用到哪裡去了....
還是說,反正都六輸了,也不在乎多輸幾次,輸到自己人口袋了?
言歸正傳,2007年的資料顯示,345KV以上的變壓器,毛利為30%,345KV以下的變壓器毛利率為17%,
現在華城的主力產品為500KV的變壓器,雖然時代變遷,但高功率的變壓器,毛利應該不會降太多,
估且認定毛利有達25%好了,另GIS來說,161KV以上,毛利為17%,我們也幫他打個折,算毛利為12%吧,
統包工程設計的毛利率約在15%~20%之間,
平均毛利小弟可以先以18.5%估算嗎?
而觀察華城2017年四季的毛利率,Q1 15.75%,Q2 14.83%,Q3 9.85%,Q4 10.95%,
若然離岸風電佔營運比例加重,勢必可相對提升其毛利率,
嗯....早上小弟已經閉著眼睛先買兩張了
高築牆廣積糧 wrote:
大大用心開版 略盡棉...(恕刪)
趁著有專家在場,想跟您請教一個問題,
小弟在查資料的時候,
有看到一篇報導,裡面提到華城的非晶質變壓器,可減少20%電力損失,應用在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領域。
http://newtalk.tw/news/view/2018-04-09/120218
但在查詢非晶質變壓器時,有查詢到一篇大陸的相關文章,
被忽視的隱患:非晶合金變壓器對國家電網運行的安全性
https://read01.com/7KORRN.html#.WxVDDu6FOpo
其中提到非晶質合金變壓器的缺點在於韌性一致性差、抗潮性弱,
那用於離岸風力發電上,應該會較其他種類變壓器來的不安全,
不曉得是否又是報導誤導,或是華城的非晶質變壓器有過人之處呢?
因小弟查詢時,華城離岸風力的變壓器主要由觀音三廠提供,
而查詢華城官網時,僅提到觀音二廠主力為最大容量之345kV 750MVA級超高壓大型變壓器及該級以下各型電力變壓器,
風力發電部份,也僅提到台灣大鵬50MW風場及台灣彰濱100MW風場所使用的為161KV,風力專用升壓變壓器,
而由華城官網對於非晶質變壓器的介紹,似乎與風力專用升壓變壓器沒什麼關係,
http://www.fortune.com.tw/tw/technology02.html
才會想請教大哥是否了解相關訊息,畢竟媒體經常會東湊西湊,將不相干的東西湊成一篇文章,謝謝
Teddy0912 wrote:
有看到一篇報導,裡面提到華城的非晶質變壓器,可減少20%電力損失
Teddy0912大大 發了二篇, 就我所知 一併回答了!!
1. 非晶質變壓器多在陸地上,非海上,但別忘了 整個海上風力發電仍是需要接到陸上變電站進入電網 , 至於是否離岸風電商機中會需要用到非晶質變壓器 則由客戶(開發商)選擇 , 媒體寫用在風電,可以說對,也可以說不對,畢竟台灣也有陸上風力發電, 但實際上不一定會用 各業者的成本效益考量並不相同 !
2. 非晶質變壓器代表技術的層次,不一定會用在離岸風電, 但一定會對外銷出口有大幫助, 華城一家佔台灣電力變壓器出口總量約七成 (美國 澳洲 市場為主) , 至於台電則無長期思維,通常捨不得當下多花點錢購買 更有效率的設備 ...
3. 您注意到非晶質 也可以再注意一下 "華城電機超低噪音變壓器榮獲美國及澳洲發明專利" , 已開始接單出貨 http://www.fortune.com.tw/tw/news_show.asp?id=229
4. 台灣幅員不大,用不到500KV級的特高壓變壓器, 最多只要345KV就夠用, 而日立華城(合資廠公司佔40%) 生產 500KV 也是著眼外銷市場, 台灣其他廠商則還沒能力500KV, 但是日立華城成立僅三年, 採訂單式生產, 已開始出貨但17年仍虧損, 此也是拖累近三年獲利的主因之一
所以華城的主力產品不是500KV , 台灣內需佔其營收近七成 而台灣仍是以161KV為大宗
5. 各項產品毛利抓不到的,大致上您估的變壓器毛利是差不多或可更高些, 因為還有配電盤 GIS等產品 所以整體毛利您估計的應該差不多, 隨著出貨規模增加 毛利率與營益率則會往上跳 ,另外 統包工程容易有變數,所以華城已經要退出台電的統包案 目前正在收尾過去接的案子 (17/4Q及 18年1Q 財報顯示 統包部門都是虧損的)
6. 台電目前正在進行第七輸計畫, 預計到2021年計畫完成前 從18年-21年仍有約120億的變電工程採購量 file:///C:/Users/Darwin/Downloads/1._%E7%AC%AC%E4%B8%83%E8%BC%B8%E8%AE%8A%E9%9B%BB%E8%A8%88%E7%95%AB(107%E5%B9%B4%E4%BD%9C%E6%A5%AD%E8%A8%88%E7%95%AB).html
7. 七輸從2011年就開始,但要用十年才完成, 且金額不夠大 導致為了 光風電的綠電需求, 現在台電又額外增加一個叫做"光風電網計畫", 其中重電設備金額預估約 100億 .... (這跟 饋線跳電改善計畫又不同)
8.您問到 台電的預算4-500億元... 是因為當中包含 土木與電纜金額 , 非只有重電設備
9.多提一點: 台灣綠能政策 不僅離岸風電5GW , 還有20GW的太陽光電, 可參考這則訊息, 但本版不是討論太陽光電 就不多論述了 , 總之 只要有電力的地方 都需要 變壓重電設備...
http://www.fortune.com.tw/tw/news_show.asp?id=234
三子父 wrote:
我只想要知道,也只想分享 風力發電的商機
分享手邊資料的整理, 若有錯誤 還請各位大大指正與討論....希望對認真做功課的朋友有所幫助!!
1.綠電有很多種 但台灣目前主要有二種 風電與太陽能, 大家現在焦點在離岸風電,原本規畫3GW 但因為外商要來投資的太多所以增加到5.5G! 雖然綠電中最多的是太陽能但投資重點會放在離岸風電,因為太陽能已經是全球化完全競爭的紅海產業 2017年全球裝機容量達97GW, 我們七年20GW的太陽光電需求 ,影響不了太陽能產業的全球供需結構
2.離岸風機則是新興產業 幾間大廠有半壟斷的味道,政府決定用市場換技術 讓本土廠商打入這幾家大廠的供應鏈,為什麼我們有這機會,因為是老天爺賞給台灣,在全球最佳的20個風場台灣海峽就有16個 前十名中還包辦了九個, 加上台灣需要能源轉型,又沒有蓋陸地風場的土地 離岸風場就是首選 國際龍頭廠也就齊聚台灣 現在2025目標是5.5GW 中期目標是10GW ,最近國際風電場中屬於第二梯隊的荷蘭殼牌SHELL也來台灣了,一看前面都被佔光了 喊出台灣有20GW的空間 因為以SHELL的胃口 沒有個3G 5G是餵不飽的 這長期來看本土化商機可以再延伸十年…!
3.離岸風電開發商中外商佔八成 本土佔二成(上緯 台電 中鋼 亞泥 力麗)這合理,因為台灣還沒有廠商有能力做,所以台廠開發商的的背後都還是跟外商要合作學習開發經驗 (不要再說政府通通被外商A走了, 當年台積電若沒有讓利給飛利浦取得基礎技術,會有今日偉大的台積電嗎? 而飛利浦投資台積電20億台幣估計最終是以六千億台幣出場的歷史多數人可能都不清楚吧)
4.從風場營運結構來看可分四大塊: (一)風機本體 (二)水下基柱 (三)機電變電 以及(四)海事工程風場運維 ,中鋼將這幾項估算的成本大致是35:15:30:20
5. 風機本體:
(A)發電機: 這一定都是外商(6MW以上別寄望東元有能力自製 , 走與MVOW合作代工的路線)
(B)葉片: 也是外商天下, 永冠可以承接一些鑄件,但永冠只有4MW 的鑄件廠,而台灣海上風機初期會用6MW 後期會用8MW, 所以還要蓋新廠及取得認證, 大型鑄件因為體積與重量,成為極需地利的供應鏈一環。永冠預計投入30至40億, 18年下半年可望啟動建廠,預計2019年完工、”最快” 2020年底投入營運。
6. 水下基柱:
(A)水下基礎 基座 5.5GW約需900支(最少要用6MW去估) 產值約1400億 由中鋼(轉投資興達水下) 世紀鋼(轉投資世紀風) 及開發商自行進口(初期以及興建密集期 國內都會來不及供應 ) 這三者來瓜分
(B)中鋼構要扮演的角色還不清楚, 很可能 僅類似世紀鋼或新光鋼, 扮演鋼材料的提供者
(C)中鋼與中宇有家轉投資中鋼機械,也會有角色,但因為未上市,若有好處則落在中宇
7.機電變電:
(A)有海底電纜,變電器,氣體絕緣開關,海上變電站, 陸上變電站,弱電控制系統與連接線材
(B)海纜本身約佔總成本僅約2%,而海底鋪設工程所耗費的經費比海纜高很多,雖然國內的大亞 華新有要做海纜,但即使認證過也沒有實績,外商願意採用的比例仍待商榷(畢竟是幾千億投資, 電纜成本只有2%)… 其中大亞較為積極
(C)變壓重電設備: 台廠已有供貨能力無須再技術移轉
(D)重電設施是上緯與台電(日立)的示範風場中有本土化的項目,外商要增加本土化比重,重電設備可以百分百從國內採購,其中 華城電機 進度最為領先 已與九家開發商都有合作意向書(MOU), 應可取得過半以上金額的採購合約
(E)陸域變電站統包工程: 涉及土地取得、設備安裝與土木興建, 因此國內的中鼎、台汽電與華城 中興電這些有電廠統包經驗的會取得, (海上變電站施工國內無經驗, 台船有要切入做統包)
(F)除了變電站, 每一支風機上都會有變壓器 (華城 亞力 士電 )
8.海事工程與風場運維
(A)上市公司中 台船是唯一選擇, 但如同前面有大大講的, 有一手好牌卻不知道怎麼打,這不能怪台船,因為17年前他們壓根沒想過要做離岸風電的生意…如今在政府本土化目標壓力下 台船回神要做了, 宣稱長期目標離岸風電佔台船三分之一營運能量, 抓了一下台船的歷史經驗與機會有做過支撐式海上鑽採平台經驗
(B)有做過給採油業者用的套筒式平台 但要做 風電用套筒式平台 (須更大)須投資
(C)有做過半潛式的重載船 要開發可以做海上變電站的船(須投資)
(D)有參與過離岸風電示範計畫(上緯) 的安裝運送 (但是2M的 較小)
(E)未來可做的機會:
A: 海上變電站工程統包 但要國際融資與認證 故將與比利時合作
B: 投資世紀風電的台北港產線
C: 投資 大型施工船 約需50-60E台幣的投資
(F) 風廠運維: 目前以上緯與台船較積極可能 (上緯自己有風場)
9.投資本土供應鏈要注意:
A.國內廠商如果缺品質與國際離岸風電的認證規格,就不可能
B.政策上培植重點: 鋼 船 海底工程
C.產品已達標準: 變壓 配電 弱電 連接線材
D.可望技術升級的葉片材料: 鑄件 樹酯 碳纖維
E.短期: 2018年 EPS都不好看, 19年少數廠商會開始出一些貨,20-21年會有第一波較大的貢獻, 23-24是裝機高峰, 要長期投資絕不適合用融資!
F.長期:成為國際大咖供應鏈–公司轉大人- 日本與東南亞市場仍大有可為
G.經濟部的Win-Team & M-team 只是給外商“可能有能力”的參考名單 並未詳查到各公司實際狀況
H.現在是看誰簽了MOU 但還不是最終訂單 ,訂單需再牽涉到 交貨期與交貨數量的保證!!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