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樹抽芽時想你 wrote:
不要再鼓勵生育了 台灣人口還是太多
資源卻不足
當人口少一半 房地產過剩自然降價
勞動力不足 只好提高薪資槍人
薪資高 房價低 自然生活就輕鬆了
人力是資本不是成本,20世紀初把人力當成本的英國殖民體系失落了
把人力當資本的美國在20世紀崛起了
當年美國的崛起之道圍繞著高工資、沒有高工資,就不會有更多的消費力,也不會形成繁榮的市場,就只能變成英國那樣靠壓低工人收入來增加資本家利潤的兩極分化,對人力資本的認識,使美國意識到高收入對於工人的素質、健康、精神狀態、工作熱情、創新動力都是必要的保證。工資不僅僅是成本,更是資本,對人力資本的長期投入將能夠帶來更高的回報;重科技才能產生技術創新,加速生產率的提升,實現社會財富更大規模的創造,形成巨大的儲蓄,最終帶來更大的市場規模和更多的投資;強工業一直是美國崛起的看家法寶,強大的工業生產力是創造一個繁榮市場的前提,沒有龐大的生產能力,美國就不可能將英國取而代之,也不可能成為兩次大戰中「民主國家的軍火庫」,在戰後建立起「美利堅治下的新秩序」。
美國學派認為,勞動力是一種資本,而不僅僅是成本。對勞動力的投資,將會帶來生產效率更可觀的回報。更高的生活質量,更好的教育水平,更充沛的體力、精力和智力,將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將激發更多的發明和創造!這種觀念明顯有別於李嘉圖將勞動力作為成本,與利潤對立起來的靜態觀點。
到底是人工成本,還是人力資本?親英學派與美國學派之間的大辯論,讓美國的政策最終傾向於高工資戰略的選擇。
正是由於貿易保護,美國的工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正是基於勞動力是一種資本的理念,使美國工人的工資水平遠高於歐洲,而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更多的發明創造,給資本帶來了遠超過其投入的回報。正是發展了自己強大的工業,才創造出了世界上最多的工業產品和服務,而正是有了高工資的龐大中產階級,才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消費市場。正是因為美國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才最終得以將自己命運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天然資源多寡和人口多少也和工資高低無關
以色列天然資源和人口不多 但是把人力當成資本
因此薪資比台灣更高
以色列根美國的差國在與以色列內需市場很小,人口只有1000多萬
但是還是把人力當成資本
重視研發和人材才有高薪資